国学666 » 《金匮要略》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2节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2节

以上五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药汁,去渣,再加入芒硝,稍加煎煮,分两次温服,大便稍有通利则病情可愈。

心下有支饮的患者,头目昏冒眩晕,非常痛苦,用泽泻汤主治。〔24〕

泽泻汤方

泽泻 五两 白术 二两

以上二味药,加入二升水,煮取一升药汁,分两次温服。

因有支饮而胸中感到胀满的患者,用厚朴大黄汤主治。〔25〕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 一尺 大黄 六两 枳实 四枚

以上三味药,加入水五升,煮取二升药汁,分两次温服。

患支饮病而呼吸困难的患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方见肺痈中。〔26〕

患呕吐病的人,呕吐后本应口渴,因呕吐伤津。胃有饮邪而呕吐的患者出现口渴,是饮邪随吐而出,病情好转的表现。现在患者反而不感口渴,是心下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主治。(《千金》中说:用小半夏加茯苓汤。)〔27〕

小半夏汤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以上两味药,加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药汁,分两次温服。

患者腹中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水饮停聚所致,用己椒苈黄丸主治。〔28〕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 熬 大黄 各一两

以上四味药,研末,用蜜做成丸药,每丸约梧桐子大小,饭前进服一丸,每日三次。稍有恢复后,口中即有津液润泽;如果口渴,加芒硝半两。

突然呕吐,胃脘部痞满,这是膈间有水饮停留的缘故,同时可见头昏目眩心悸不安等症状的,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29〕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茯苓 三两,一法四两

以上三味药,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

如果身体瘦弱的人感到肚脐下有跳动,吐稀痰黏沫,而且感到头晕目眩的,这是水饮病,用五苓散主治。〔30〕

五苓散方

泽泻 一两一分 猪苓 三分,去皮 茯苓 三分 白术 三分 桂枝 二分,去皮

以上五味药,研末,米汤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多饮温水,出汗后可痊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吐出水后,心胸间虚弱,气满不能进食。本方可消痰气,使患者能够进食。

茯苓 人参 白术 各三两 枳实 二两 橘皮 二两半 生姜 四两

以上六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药汁,分三次温服,一次服完之后,约过步行八九里路的时间再进服一次。

常常咳嗽的人脉弦,是有水饮冲逆所致,用十枣汤主治。方见上。〔31〕

有支饮病的人,咳嗽、烦躁、胸中疼痛的,如不突然死亡,病程可迁延至一百日,甚至一年的,宜用十枣汤治疗。方见上。〔32〕

患支饮病的人,咳嗽久达数年,缠绵不愈,如果脉象虚弱的病情为顺,可治;脉象实大而数的,为脉证不符,预后不良。脉虚的患者必然还会感头目昏冒,眩晕,这是因为有饮邪停在胸中的缘故,应当按治疗饮病的法则进行治疗。〔33〕

患者咳嗽气逆,以至喘息不能平卧,可用小青龙汤主治(方见上及肺痈中)。〔34〕

服用小青龙汤后,痰多,口中干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逆冷,觉得有气从小腹上冲胸部和咽喉,然后感觉手脚麻痹,面部发热像醉酒似的,然后上冲之气又下窜到阴部,小便困难,时时眩晕的患者,应当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来治疗气冲。〔35〕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 四两 桂枝 四两,去皮 甘草 炙,三两 五味子 半升

以上四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药汁,去渣。分三次温服。

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冲气症状平复以后,患者反而咳嗽加剧,胸部胀满的,应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嗽、胸满。〔36〕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 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 各三两 五味子 半升

以上五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药汁,去渣,每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服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嗽胸满的症状消失,但又再次出现口渴、冲气症状的,是因为服用了细辛、干姜一类的热性药引起的;服用药物后应该出现口渴却不渴的,是支饮仍存在的缘故。支饮患者于理应昏冒头眩,必伴有呕吐的症状,有呕吐的再加入半夏,以消除水饮。〔37〕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 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 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 各半升

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药汁,去渣,每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相关知识〗

“痰饮”特指饮走肠间的病症,悬饮是水停胁下,溢饮为水饮归于四肢,支饮指饮聚胸膈、凌心射肺。本篇提出痰饮病总的治则是“以温药和之”,并具体论述了相应的治法,如温、汗、利、下等。

服上方后水饮消除呕吐停止,但患者形体水肿的,这是水气郁闭在皮内的现象,应在前方基础上内加入杏仁,以通肺气而行水。其实本证本应当加入麻黄,但因患者手足麻木,所以不用。如果违反#-666mm;忌而用麻黄,患者必然会出现手足厥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患者血虚,麻黄又发越阳气使患者亡阳的缘故。〔38〕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 四两 甘草 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两 细辛 三两 半夏 半升 杏仁 半升,去皮尖

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三升药汁,去渣,一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服上方后,如果患者面色像喝醉了酒一样发热,这是因为胃里有热,胃热不断上冲,熏灼头面的结果,加入大黄以导热下行。〔3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 四两 甘草 三两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两 细辛 三两 半夏 半升 杏仁 半升 大黄 三两

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药汁,去渣,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先渴而饮水,然饮水后又呕出的,是水饮停在心下,属水饮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方见上)。〔40〕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666aa;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沥沥”,《巢源》作“漉漉”。)〔2〕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