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金匮要略》 >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2节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第2节

风水病,脉浮,身体沉重,汗出恶风,可用防己黄芪汤主治,如果腹痛,可加芍药。〔22〕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风水病,恶风,周身水肿,脉浮,口不渴,时常自汗,没有#guoxue666-com;热,可用越婢汤主治。〔23〕

越婢汤方

麻黄 六两 石膏 半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五枚

以上五味药,用六升水,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放入其他药,煎取三升药汁,分三次温#-666hh;

恶风的,可以加炮附子一枚。风水病,加白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病的症状,四肢水肿,水气溢于皮肤之中,四肢肌肉微微跳动,应用防己茯苓汤主治。〔24〕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 三两 黄芪 三两 桂枝 三两 茯苓 六两 甘草 二两

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煎取二升药汁,分三次温#-666hh;

里水病,可以用越婢加术汤主治,也可以用甘草麻黄汤主治。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在越婢汤的基础上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25〕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 二两 麻黄 四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五升,先煮麻黄,去掉上边的浮沫,加入甘草,煎取三升药汁,待温,#-666hh;一升,盖厚被使其发汗,如果不出汗,再服一次,注意不要感受风寒。

患水气病的患者,假如脉象沉而小,表明病在少阴肾,脉象浮的,表明有风邪;没有水气而感觉发胀的是气分病。水病用汗法治疗就能痊愈,如果脉象沉的,应该用麻黄附子汤,脉象浮的应用杏子汤主治。〔26〕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 三两 甘草 二两 附子 一枚,炮

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再加入别的药,煎取两升半,待温,服八分,每日服三次。

杏子汤方未见具体组成,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如果四肢发凉而患皮水病的,可以用蒲灰散主治。方见消渴中〔27〕

有人问:黄汗这种病,全身水肿(一种说法为身体沉重),发热,出汗,口渴,其症状与风水相似,但这种病出汗,汗液黏稠沾衣,颜色正黄象黄柏汁一样,脉沉,这种病是如何得的呢?老师答:这是在出汗时,到水中去洗浴,寒水从汗孔中渗入皮内而患,应用芪芍桂酒汤主治。〔28〕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 五两 芍药 三两 桂枝 三两

以上三味药,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混#-666ff;到一起,煎煮取三升,待温,服一升。服药后会心烦,不要紧,服至六七日后就会消除,如果心烦不止,是因为苦酒收敛的缘故。可以用美酒醯代替苦酒。

黄汗病的主症是两小腿发凉,如果小腿发热,就属于历节病了。饭后汗出,又常常晚上睡觉时汗出很多,这是虚劳病;如果汗出后,反而发热的,日久患者必然肌肤枯槁粗糙;长期低热不止的,一定会生恶疮;如果身体重滞,每次汗出以后,身体感觉轻松的,日久必筋肉抽掣,发作时连及胸部作痛,同时自腰以上一定有汗出,腰以下则没有汗出,腰髋部酸软无力伴有疼痛,好像有小虫子在皮肤里面爬行一样。严重的,患者不能进食,身体重滞疼痛,心里烦躁,小便不通畅,这就是黄汗病,可用桂枝加黄芪汤来主治。〔29〕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 芍药 各二两(一种说法为三两) 甘草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黄芪 二两

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取三升药汁,待温,服一升,服后过一会儿,再喝热稀粥一升左右,以助药力,盖上被让身上微微汗出,如果不出汗,就再服一次。

老师说:寸口脉迟涩,脾胃虚寒所以脉迟,营血不足所以脉涩;趺阳脉微而迟,脉微主脾气虚,脉迟为寒气盛,脾阳不暖四肢,所以手足逆冷。手足逆冷,说明其营卫不能通利,营卫不通利,必将腹胀肠鸣,两胁胀满;寒气转入膀胱,使营卫之气都很虚弱;阳气不能通行,则患者全身发冷,阴气不能通行,则感骨节疼痛;阳气先行而阴气不跟着运行,就会恶寒,阴气先行而阳气不跟着运行,就会感到肌肤麻木不仁,只有阴阳互相协调,营卫之气才会在体内正常运行,所以胸中宗气在体内流转自如,寒气就会自然消散。实证的邪气,会由后阴矢气排出,虚证的邪气,则由前阴从小便排出,这是属于气分病。〔30〕

气分病,胃脘痞结而坚,以手触之则大如盘,边缘如杯。这是由于水饮寒邪停积心下而成,可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治。〔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 三两 生姜 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麻黄 细辛 各二两 附子 一枚,炮

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浮沫,放入其他药,煎取二升药汁,待温,分三次服,服后应当汗出,有如小虫在皮肤内爬行的感觉,是病情向愈的征兆。

胃脘痞结而坚,像盘子一般大小,周围也像圆盘那么坚硬,这是由于水饮蓄积而成,应用枳术汤来主治。〔32〕

枳术汤方

枳实 七枚 白术 二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五升,煎取三升药汁,待温,分三次服,如果脘腹部变软,就是水饮要消散的征兆。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方 治疗风水,脉浮说明病邪在表,患者头上出汗,肌表没有其他不适,患者只感觉下半身重滞,从腰往上不肿,腰以下肿,牵及阴部,患者屈伸活动很困难。方见风湿中。

【原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一作“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666ee;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1〕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俛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2〕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666aa;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3〕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