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曰:“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相怜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明器也。”“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阏。’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阏聪;目之所欲见者美色,而不得视,谓之阏明;鼻之所欲向者椒兰,而不得嗅,谓之阏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阏智;体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从,谓之阏适;意之所欲为者放逸,而不得行,谓之阏性。凡此诸阏,废虐之主。去废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谓养。拘此废虐之主,录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万年,非吾所谓养。’“管夷吾曰:‘吾既告子养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闻之。’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顾谓鲍叔、黄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进之矣。’”原文解释
原文(一)
杨朱曰:“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相怜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1不含珠玉:古时#-666aa;死入殓,以珠、玉、贝、米等物放在死者口中,因死者身份不同而又区别。现以相捐之道,故不在死者口中置放珠玉之类的珍贵东西。,不服文锦
2文锦:文彩斑斓的织锦。,不陈牺牲
3牺牲: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不设明器
4明器: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也。”
翻译(一)
杨朱说:“古代有句话说:‘活着相互怜爱,死后相互抛弃。’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呀。所谓怜爱,不仅仅只是依靠相互之间的感情来维系;而且勤苦的能使他得到安逸,饥饿的能使他得到饱腹,寒冷的能使他得到温暖,穷困的能使他得到显达。所谓抛弃,并非是对死者不表示悲哀;而是口中不再给他含珍珠美玉,身上不再给他穿文彩绣衣,祭奠时不再给他供牺牲,埋葬时不再给他摆冥器。

原文(二)
“晏平仲5晏平仲:即晏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666aa;(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问养生于管夷吾
6管夷吾:即管仲。名夷吾,谥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666aa;,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666kk;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阏
7勿壅勿阏:不要堵塞不要遏制。壅,堵塞。阏(è),壅塞。。’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阏聪;目之所欲见者美色,而不得视,谓之阏明;鼻之所欲向者椒兰
8椒兰:椒与兰。皆芳香之物,故以并称。,而不得嗅,谓之阏颤
9颤:鼻子通气,可辨气味。;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阏智;体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从,谓之阏适;意之所欲为者放逸,而不得行,谓之阏性。凡此诸阏,废虐
10废虐:残害,摧残。之主。去废虐之主,熙熙然
11熙熙然:和乐的样子。以俟
12俟:等待。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谓养。拘此废虐之主,录
13录:录用,采用。这里引申为束缚。而不舍,戚戚然
14戚戚然:忧伤、忧惧的样子。以至久生,百年、千年、万年,非吾所谓养。’
翻译(二)
“晏婴向管仲询问养生之道。管仲说:‘养生的关键在于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罢了。不要堵塞,不要遏制。’晏婴问:‘具体应该怎样做呢?’管仲说:‘放任耳朵所想听的,放任眼睛所想看的,放任鼻子所想闻的,放任嘴巴所想说的,放任身体所想处的,放任意愿所想干的。耳朵所想听的是声音,然而却不得听,这叫做阻塞听觉的灵敏;眼睛所想看的是美色,然而却不得看,这叫做阻塞视觉的明亮;鼻子所想闻的是香气,然而却不得闻,这叫做阻塞嗅觉的通畅;嘴巴所想说的是是非,然而却不得说,这叫做阻塞头脑的智慧;身体所想处的是舒#-666hh;,然而却不得处,这叫做阻塞#-666aa;生的安适;意愿所想做的是放逸,然而却不得做,这叫做阻塞天生的本性。凡此种种阻塞,都是残毁身心的根源。清除残毁身心的根源,和乐安逸一直到死,即使能活上一天,一月,一年,十年,这就是我所说的养生之道。拘泥于残毁身心的根源,束缚于此而不肯舍弃,悲伤忧惧一直到老,即使能活上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不是我所说的养生之道。’
原文(三)
“管夷吾曰:‘吾既告子养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15略:大致;简单;不详细。矣,将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闻之。’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
16瘗: 瘗(yì),掩埋,埋葬。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
17衣薪:用柴草包裹尸体。而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
18衮衣绣裳:画有卷龙的上衣和绣有花纹的下裳。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666hh;。而纳诸石椁
19石椁:亦作“石槨”。亦作“石郭”。石制的外棺。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顾谓鲍叔、黄子
20黄子:与管仲同时的齐国大臣。曰:‘生死之道,吾二人进之矣。’”
翻译(三)
“管仲说罢,反问晏婴道:‘我已经告诉你养生之道了,那么给死者送葬又该怎样呢?’晏婴说:‘送葬的事情就简单啦,我将怎么跟你说呢?’管仲说:‘我一定要听你说说。’晏婴说:‘已经死了,难道能由得自己吗?用火焚烧也行,沉到水中也行,埋进土里也行,露在外面也行,用柴草包裹丢到沟壑里也行,穿着礼#-666hh;绣衣装入棺椁里也行,总之,碰上什么风俗,就按什么风俗办好了。’管仲回头对鲍叔牙和黄子说:‘生死的道理,我们两#-666aa;已经完全领悟了。’”
原文 | 翻译 |
杨朱曰:“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相怜之道,非唯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明器也。” | 杨朱说:“古代有句话说:‘活着相互怜爱,死后相互抛弃。’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呀。所谓怜爱,不仅仅只是依靠相互之间的感情来维系;而且勤苦的能使他得到安逸,饥饿的能使他得到饱腹,寒冷的能使他得到温暖,穷困的能使他得到显达。所谓抛弃,并非是对死者不表示悲哀;而是口中不再给他含珍珠美玉,身上不再给他穿文彩绣衣,祭奠时不再给他供牺牲,埋葬时不再给他摆冥器。 |
“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阏。’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谓之阏聪;目之所欲见者美色,而不得视,谓之阏明;鼻之所欲向者椒兰,而不得嗅,谓之阏颤;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谓之阏智;体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从,谓之阏适;意之所欲为者放逸,而不得行,谓之阏性。凡此诸阏,废虐之主。去废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谓养。拘此废虐之主,录而不舍,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万年,非吾所谓养。’ | “晏婴向管仲询问养生之道。管仲说:‘养生的关键在于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罢了。不要堵塞,不要遏制。’晏婴问:‘具体应该怎样做呢?’管仲说:‘放任耳朵所想听的,放任眼睛所想看的,放任鼻子所想闻的,放任嘴巴所想说的,放任身体所想处的,放任意愿所想干的。耳朵所想听的是声音,然而却不得听,这叫做阻塞听觉的灵敏;眼睛所想看的是美色,然而却不得看,这叫做阻塞视觉的明亮;鼻子所想闻的是香气,然而却不得闻,这叫做阻塞嗅觉的通畅;嘴巴所想说的是是非,然而却不得说,这叫做阻塞头脑的智慧;身体所想处的是舒#-666hh;,然而却不得处,这叫做阻塞#-666aa;生的安适;意愿所想做的是放逸,然而却不得做,这叫做阻塞天生的本性。凡此种种阻塞,都是残毁身心的根源。清除残毁身心的根源,和乐安逸一直到死,即使能活上一天,一月,一年,十年,这就是我所说的养生之道。拘泥于残毁身心的根源,束缚于此而不肯舍弃,悲伤忧惧一直到老,即使能活上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不是我所说的养生之道。’ |
“管夷吾曰:‘吾既告子养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将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闻之。’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顾谓鲍叔、黄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进之矣。’” | “管仲说罢,反问晏婴道:‘我已经告诉你养生之道了,那么给死者送葬又该怎样呢?’晏婴说:‘送葬的事情就简单啦,我将怎么跟你说呢?’管仲说:‘我一定要听你说说。’晏婴说:‘已经死了,难道能由得自己吗?用火焚烧也行,沉到水中也行,埋进土里也行,露在外面也行,用柴草包裹丢到沟壑里也行,穿着礼#-666hh;绣衣装入棺椁里也行,总之,碰上什么风俗,就按什么风俗办好了。’管仲回头对鲍叔牙和黄子说:‘生死的道理,我们两#-666aa;已经完全领悟了。’” |
【原文注释】
〔1〕不含珠玉:古时#-666aa;死入殓,以珠、玉、贝、米等物放在死者口中,因死者身份不同而又区别。现以相捐之道,故不在死者口中置放珠玉之类的珍贵东西。
〔2〕文锦:文彩斑斓的织锦。
〔3〕牺牲: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4〕明器: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
〔5〕晏平仲:即晏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666aa;(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6〕管夷吾:即管仲。名夷吾,谥曰“敬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666aa;,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666kk;事家。周穆王的后代。»
〔7〕勿壅勿阏:不要堵塞不要遏制。壅,堵塞。阏(è),壅塞。
〔8〕椒兰:椒与兰。皆芳香之物,故以并称。»
〔9〕颤:鼻子通气,可辨气味。
〔10〕废虐:残害,摧残。
〔11〕熙熙然:和乐的样子。
〔12〕俟:等待。
〔13〕录:录用,采用。这里引申为束缚。
〔14〕戚戚然:忧伤、忧惧的样子。
〔15〕略:大致;简单;不详细。
〔16〕瘗: 瘗(yì),掩埋,埋葬。
〔17〕衣薪:用柴草包裹尸体。
〔18〕衮衣绣裳:画有卷龙的上衣和绣有花纹的下裳。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666hh;。
〔19〕石椁:亦作“石槨”。亦作“石郭”。石制的外棺。
〔20〕黄子:与管仲同时的齐国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