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二十章 “孝慈”马皇后 > 第2节

第二十章 “孝慈”马皇后 第2节

第二天,太祖将一根荆棘丢在地上让太子拾起来握在手中,太子面有难色,太祖笑着对他说:“朕让你捡起这根棍子,你怕上面的刺会刺到你,如果把刺除去不就没事了吗?朕现在杀了他们,是在为你除刺啊,你难道不明白朕的苦心吗?”

太子辩驳道:“上有明君,自然有忠臣,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民……”话还没说完,太祖忽然脸色一变,站起来举起几案就朝太子扔去。太子忙起身躲开,然后将怀里的背子图掏出来抛到地上。

太祖捡起图一看,顿时嚎啕大哭起来,没有再追究太子的过错。

鲁王朱檀喜欢吞金,终于毒发身亡。潭王朱梓有心谋变,最后夫妻双双自焚而死。太子目睹这一切,惶惶不可终日。

原来,潭王朱梓的母妃阇氏本是陈友谅的妃子,当年太祖逼迫阇氏侍寝的时候,阇氏的肚子里就已经怀上了朱梓。所以,朱梓是遗腹子,当然此事除了阇氏,无人知晓,就连太祖本人也不知道。所以,朱梓成年后,太祖像对待其他所有儿子一样,为他封了藩,封他去长沙做藩王。

临行前,朱梓来向母亲阇氏告别。

阇氏问他:“你要去哪里?”

朱梓回答说:“去我的封地。”

阇氏问:“封地在哪儿?”

朱梓说:“在长沙。”

阇氏又问:“谁封你去的?”

朱梓说:“当然是父皇了。”

阇氏反问道:“你父亲?你父亲在哪?”朱梓感觉事情不对劲,便跪下来问母亲。阇氏方才哭着将朱梓的身世告诉了他,并向他哭诉说为了保住他,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让他千万不要忘了自己身上流着谁的血。

朱梓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就匆忙来到了长沙,从此以后,整天闷闷不乐,和府上的人饮酒作诗消遣度日。

后来,朱梓的岳父于显和小舅子于琥因胡惟庸案连坐被诛杀,他竟愤而谋起反来。恰恰这时太祖要召见他,朱梓担心自己的计划被暴露,愤愤地说:“我宁可去见阎王,也不见杀父仇人!”说完,一把火把自己的寝殿烧了,自己则和妻子于氏一同跳入了火海里。

朱梓的母亲阇氏又忧又悔,没过几天也去世了。

史书记载朱梓是达定妃所生,但达定妃没有记载姓氏,可能因为明代档案讳莫如深,无从参考,史书也只好含糊过去了吧。

至于李善长被赐死,也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结成了儿女亲家,胡惟庸伏法后,李存义本该被连坐,但太祖念他有功,就赦免了他的死罪,只将他贬去了崇明。可李善长却没有入宫来谢恩,这让太祖十分不满。

后来,李善长向信国公汤和借用三百名士兵帮他盖房子,汤和虽然答应了,暗地里却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祖。

那时候,京城里有很多百姓都被胡惟庸案牵连,其中有一个叫丁斌的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后来为了丁斌来找太祖求情,太祖听了越发生气,回去后,就让人对丁斌严加审问。

丁斌本来是在胡惟庸家里做事的,一经审问,就将当日李存义和胡惟庸如何勾结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刑部不敢懈怠,又抓来李存义父子严审。李存义父子受不住刑,居然把所有事情的缘由都推到李善长身上。而当时的朝臣们正纷纷想法子阿谀奉承太祖,于是便抓住机会联合起来弹劾李善长,说他大逆不道,理应诛杀。落井下石,真是让人可悲可叹。

太祖本来还想对李善长格外开恩,偏偏太史这时候上奏说星辰有变,应在大臣身上,一定要重罚。

于是太祖就下了一道旨,赐李善长自尽。

可怜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最后竟然落得一个上吊自杀的下场。更不幸的是,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人也全部被杀害。既然这次天象有变应在大臣,李善长一个人死了不就可以了吗?何必要将七十多人全部杀害呢?

除此之外,还有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豫章侯胡廷美(胡廷瑞)、荥阳侯郑遇春等人都遭到连坐,被太祖诛杀。太祖还列出众臣的罪状,写了一份奸党录,公告天下。

当时只有虞部郎中王国用替李善长哭冤,为他写了一封奏折。可奏折呈上去后,就像石沉大海一般。这已经算是很幸运了,幸而太祖没有追究,否则王国用也会被关进大牢。

太子朱标心地仁厚,看到这一切心里很过意不去,后来他冒着危险进谏太祖,结果却被太祖斥责,太子心里因而越发觉得不痛快。后来,太祖以关中地区地势险要,竟想要迁都,秦王朱樉唯恐失去封地,因此颇有怨言。太祖于是命人把秦王召回软禁了起来,并命太子亲自前往关中察看秦王有没有什么过失。太子回来后,一再说秦王无罪,请求太祖赦免秦王。太祖不肯相信,太子因此忧郁成疾,于洪武二十五年夏季去世,谥号懿文太子。

此时,太祖已连纳数妃,连生十数子,其中朱椿为蜀王,皇十一子。朱柏为湘王,皇十二子。朱桂为代王,皇十三子。朱楧为肃王,皇十四子。朱植为辽王,皇十五子。朱栴为庆王,皇十六子。朱权为宁王,皇十七子。朱楩为岷王,皇十八子。朱橞为谷王,皇十九子。朱松为韩王,皇二十子。朱模为瀋王,皇二十一子。朱楹为安王,皇二十二子。朱柽为唐王,皇二十三子。朱栋为郢王,皇二十四子。朱鹥为伊王,皇二十五子。加上之前封的九个王,一共二十四位藩王。

在这二十四个儿子中,尤属燕王朱棣最为刚毅勇猛,太祖常说燕王最像自己,对他也特别钟爱。

太子死后,太祖本想立燕王为储君,只因太子已经有了五个儿子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太子的嫡长子早夭,次子叫朱允炆,他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太祖想立燕王为储君,便在东角门召开群臣会议。

太祖对众臣们说:“太子不幸因病去世,古人常说国有储君,才能福泽万民。朕现在有意立燕王为储君,你们意下如何?”

学士刘三吾上奏说:“陛下的皇孙已经成年,又是嫡出,由他继位才是正统,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若陛下要立燕王的话,那秦王、晋王将做何感想?长幼有序,不能不顾及秦王和晋王呀!臣的意思是,陛下还是立皇孙为储君最好。”见群臣都不同意,太祖只好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太子在世的时候,凉国公蓝玉和太子有闻接戚谊,一向来往密切。

蓝玉北征回来后,对太子说:“臣发现燕王在封地的行事作风跟皇帝基本没有区别,有人还说燕王有天子之气,殿下最好留心着点!”

太子说:“燕王对我很好啊,绝对没有这种事。”

蓝玉说:“殿下对臣很好,所以臣才敢对殿下说这些,希望真的没有这种事吧。”太子默然不说话。

这事被传到了燕王那里,燕王因此记恨上了蓝玉。太子薨逝后,燕王入朝上奏太祖说:“朝廷之上有人满嘴胡言,罔顾法纪,儿臣担心尾大不掉,请父皇严加处置。”燕王虽然没有明说是谁,暗地里却请太祖按罪严惩蓝玉。

毫不知情的蓝玉还是像往常一样桀骜不驯,不知收敛,不久又出兵抓回西番逃犯祁者孙和建昌卫叛帅月鲁帖木儿,蓝玉立了功气焰更胜,满心以为又可以加官晋爵了。

谁知太祖却对他冷眼相待,并不升他的官。册立皇太孙的时候,太祖命蓝玉兼任太子太傅,让冯国胜、傅友德做太子太师。蓝玉拂袖大声抗议说:“难道我不配做太师吗?”此后一直怏怏不乐,太祖让他入朝赴宴他也不去,摆架子。太祖因此对蓝玉越发疑心,对蓝玉的折子也爱理不理,蓝玉的请求没有一个应允。

洪武二十四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太祖命蓝玉讨伐,临行前,太祖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的将领退下,连说三次,竟然没有一个人动身,然而蓝玉一挥手,他们立刻就没了身影。这使太祖下决心要除掉蓝玉。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