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明史演义》 » 白话文 > 第二十五章 箱子里的秘密 > 第2节

第二十五章 箱子里的秘密 第2节

李景隆跪在丹墀上,抖得像筛糠,磕了很久的头后才说出了“议和”两个字。建文帝于是委任李景隆,派他和兵部尚书茹瑺一起到燕营议和。

两人见了燕王,立刻跪了下来。燕王冷笑着说:“你们来此有何贵干?”李景隆连连磕着头说:“奉皇上的命令,前来求和,皇上愿割地分南北两国。”

燕王不等他说完,便说:“我从没犯过什么大错,却无端被贬为庶人,你们身为大臣,却从没替我说过好话,如今还来做说客?我现在保命都难,要土地有什么用?况且皇上以什么名义割地给我?父皇明明给了我北藩,都是奸臣挑拨,皇上才下诏收回,要我罢兵你们总要交出奸臣吧?只要你们交出奸臣,我立刻罢兵,皇天在上,决不食言!”

李景隆等人拜谢回京。

建文帝听了他们的禀报,命李景隆再去燕营,就说,罪臣已经被驱逐流放,抓住后立即交给燕王。李景隆面有难色,建文帝便让众藩王跟他一同前去。

燕王见到众藩王到来,打开营门迎接他们。众藩王向燕王转达了建文帝的意思,燕王听了说:“各位弟弟觉得皇上的话是真是假?”

众藩王齐声说:“应该是真的。”

燕王说:“我来此只想将奸臣除去,并无他意。”然后设酒宴款待众藩王。

藩王们回去后,朝廷重臣认为燕王不肯议和,劝建文帝迁徙到其他地方,免得出什么岔子。方孝孺却不同意,他说:“京城里还有二十万大军,城高池深,粮食充足,防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建文帝便按照方孝孺的建议,令城外的居民拆屋运木。

当时正是盛夏,住在城外的百姓不愿意拆运木材,宁愿选择一把火把房屋烧了,以致大火连日不息。

建文帝又请谷王朱穗、安王朱楹带着民兵分段防守各地。齐泰、黄子澄想要外出募兵,向建文帝请命,建文帝还没准奏他们就自行离去了。齐泰投奔到广德州,黄子澄逃去了苏州,无非是为了避难。

建文帝不禁叹息说:“事情因他们而起,难道他们要弃朕而去吗?”正说着,外面已经传来燕军进攻京城的消息,建文帝找来方孝孺,方孝孺坚持留下来等待救援,挡不住了就殉国。

建文帝听了这话,更加惶急了起来。这时御史魏冕踉跄着跑了进来,说左都督徐增寿密谋接应燕军,建文帝不信,接着其他人也纷纷上奏,建文帝方才命左右将徐增寿拿下,当面数落了他的罪状,然后亲自动手,用佩刀把他砍死了。怒气还未平息,这时翰林院编修程济跑入殿中,大声高呼:“不好了!不好了!燕军入城了!”

建文帝大惊失色地问:“这么容易就入城了?莫非有内应?”

程济说:“谷王朱穗、李景隆等人打开金川门将燕王迎了进来,所以京城才这么快失陷。”

建文帝流着眼泪说:“罢了!罢了!朕一直待他们不薄,他们竟狠心负了朕,还有什么好说的?”

程济说:“御史连楹曾假装投降,想行刺燕王,不幸被人发现,反被杀死了。”

建文帝听后,痛悔不已地说:“这样的忠臣朕后悔没有重用他啊!朕现在知道自己错了,还不如听方孝孺的,殉了国算了。”说完,建文帝就要拔刀自尽。

一旁的少监王钺忙跪下大喊:“陛下千万不能轻生!高皇帝驾崩前曾留下一个箱子交给掌宫太监,并说:‘子孙若有大难,可以打开箱子一看,自有求生的办法。’”

程济急忙插嘴问道:“箱子在哪?”

王钺说:“藏在奉先殿左侧。”

左右听了这话,都说大难已到,还是快点打开箱子为好。建文帝于是命王钺去取,不一会儿,四个太监扛着一个红色的箱子进来了。

这箱子相当沉重,四围都用铁皮包裹着。连锁心里面也灌了生铁。

王钺拿铁锥将箱子敲开,大家死死地盯着箱子,都以为里面有什么退敌的妙计,谁知箱子里藏着的是三张度牒,一张叫应文,一张叫应能,一张叫应贤。还有袈裟、僧帽、僧鞋等东西,一应俱全。另外还有一把薙刀,十锭白银,和红纸一张。

纸上写着,应文从鬼门逃出去,其余人从水关逃出去,傍晚的时候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

建文帝叹息着说:“天意如此,就这么办吧!”程济于是取出薙刀给建文帝剃发。杨应能因为名字和度牒正好相符,表示愿意一起剃度,和建文帝一起逃亡。

监察御史叶希贤也说:“臣名叫希贤,愿意和陛下一起,也把头发剃了。”

三人脱下身上的衣服,披上袈裟藏好度牒,准备出走。

临走前,建文帝命人纵火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把金碧辉煌的大明内宫全部烧毁了。皇后马氏投火自尽,其他妃嫔除了那些提前逃跑的,多半被烧死,建文帝又痛哭了一场。动身前,留在殿上的还有五六十人,他们都跪倒在地上大哭,说也愿意跟随陛下逃亡。

建文帝说:“人多不便出走,你们还是自便吧。”

御史曾凤韶牵住建文帝的衣角,叩着头说:“臣愿一死以报陛下的恩典。”建文帝都来不及回答他就匆忙出走了。

誓死相随建文帝的还有另外九个人,他们跟着建文帝来到鬼门。

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里的一扇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面通向水道。建文帝弯下腰先出去了,其他人也鱼贯而出。

门外停着一艘小舟,舟中有一位穿着道服的老人。老人见建文帝出来,跪下磕头说万岁。建文帝问他姓名,他回答说:“老身叫王昇,是神乐观的住持。昨夜梦见高皇帝命臣来此,所以在这里停舟守候。”

难道是太祖僧缘未满,所以让子孙接过他的衣钵继续修行?

建文帝和其他九人登上小舟,没多久就来到了神乐观,王昇引众人进入道观,安顿一番。

薄暮时分,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也到了,跟随建文帝出逃的一共有二十二人,根据他们的官衔,编次如下:

兵部侍郎廖平 刑部侍郎金焦 编修赵天泰、程济 检讨程亨 按察使王艮 参政蔡运 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 中书舍人梁良玉、梁中节、宋和、郭节 刑部司务冯镇抚牛景先、王资、杨应能、刘仲 翰林待诏郑洽 钦天监正王之臣 徐王府宾辅史彬 太监周恕

杨应能、叶希贤等人来见建文帝,仍称他为皇上。

建文帝说:“我已出家为僧,以后就以师兄弟相称吧,不必行君臣之礼了。”大家哭着答应下来。

廖平说:“大家随师兄出走,本是一片诚心,但随行的人不需要太多,也不能太多。就选那些没有家室拖累,又有膂力保护师兄的人常伴师兄左右吧,最多不超过五人,其他人就去分散到各地,遥相接应,以便于危难时相互救援,这样可好?”

建文帝点头赞同。于是众人席地而坐,围成一圈,王昇呈上晚膳,大家草草吃完。随后决定由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三人,每日随侍建文帝左右。杨应能、叶希贤扮作僧人,程济装成道士,冯?、郭节、宋和、赵天泰、牛景先、王之臣六人外出采买所需之物,以供应建文帝的衣食起居。六人全都隐去名姓,改变称呼。其余十几个人散居各处,哪处方便,建文帝就住在哪。

建文帝又与众人商议道:“我留在这里非长久之计,不如去云南,依投于西平侯沐晟。”史彬道:“现在大家一行这么多人,容易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何况新主还没打算放过我们,倘若有人告密,反倒招来麻烦,不如四处游历,东西南北,皆可为家,何必非要去云南?”建文帝随口答应,当晚就住在馆舍中。

第二天,天快要亮的时候,建文帝脚痛不能行走,于是史彬、牛景先二人便步行到中河桥找船。这时有条小船划过来,船夫是吴江人,与史彬同乡,彼此颇为熟识。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史家派来打探消息的。史彬大喜,回去告诉建文帝,请建文帝到自家暂避。建文帝于是离开神乐观,登上船,同行的有叶希贤、杨应能、程济、牛景先、冯?、宋和、史彬七人,其余的人就此别过,并约定来日相见的日期。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