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壬午年的惨事 第2节
像太常少卿廖昇,修撰王艮、王叔英,都给事中龚泰,都指挥叶福,衡府纪善周是修,江西副使程本立,大理寺丞邹瑾,御史魏冕,都是在燕王攻城的时候就已经自杀了;还有礼部尚书陈迪,户部侍郎郭任,礼部侍郎黄观,左拾遗戴德彝,给事中陈继之、韩永,御史高翔、谢昇,宗人府经历宋徵,刑部主事徐子权,浙江按察使王良,漳州教授陈思贤等人,都先后遭难;给事中黄钺跳水而死;御史曾凤韶自尽而死;王度被谪戍而死;谷府长史刘璟是刘伯温的二儿子,死在狱中;大理寺丞刘端被捶死;中书舍人何申呕血而死。
这些都是死得比较壮烈的官员,我选了数十人作为例子。
最奇怪的是东湖的一个樵夫,他每日背着柴来集市上卖,从不二价。一天听说建文帝自焚了,竟然趴在地上大哭起来,然后丢下柴薪跳进了湖里。
建文四年也是壬午年,以上这些就叫他们壬午殉难的忠臣义士吧。
左佥都御史景清平时大义凛然,燕王即位后要给他官复原职,他竟然直受不辞。有人因此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他却毫不在意。两个多月后,钦天监忽然上奏说天有异象,红光突现,直指燕王。
燕王那段时间便颇为留意。
八月十五,燕王临朝,蓦见史景清身着红衣而入,不免起了疑心;上朝完毕,史景清忽然一跃而上,直扑燕王。
燕王立即命左右将他拿下,搜他的身,发现一把利刃,便质问他想干什么?
史景清愤然地说:“想为旧主报仇,可惜不能成事。”
燕王大怒,下令将他剥皮拆骨。史景清含血喷向燕王的龙袍,一直到死都谩骂不止,最后骨头和肉被肢解,皮被挂在长安门上。
一天,燕王出巡,马车经过长安门时,门上悬挂人皮的绳索忽然自己断了,皮直扑向燕王。燕王惊诧不已,立即命人将皮取下付之一炬。
当天晚上,燕王做了个梦,梦见史景清拿着剑入宫找他复仇。燕王从梦里惊醒,愤愤地说:“你都变成鬼了还想作祟?”随即下令诛史景清的九族,因为牵连到的人太多,导致有的村落都成了废墟,当时的人称之为“瓜蔓抄”。
建文帝时的旧臣,除了归附燕王的之外,其余人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了魏国公徐辉祖。因为他是燕王的舅舅,燕王不忍心对他赶尽杀绝,于是亲自召见他,只见徐辉祖流着泪,一言不发。燕王便下令严审,逼他招供。徐辉祖还是不说一个字,只要了一支笔写了封信呈给燕王,上面写着,父亲是开国功臣,子孙可以免死之类的话。
燕王看了更加愤怒,但转眼又想到,他是开国元勋的后裔,又是自己的舅舅,还是应该从宽处理,于是只削去了徐辉祖的爵位,并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晋爵定国公,子孙后代世袭爵位。
燕王又想到了驸马梅殷,梅殷还在淮上驻兵,未免让人担忧,燕王于是逼宁国公主写下血书,召梅殷回来。梅殷接到信后痛哭了一场,并问信使建文帝的下落。信使说建文帝已经死了。
梅殷悲戚地说:“本该与皇上共生死,容我先苟活一段时间。”然后跟着信使回到了京城。
燕王听说后亲自下殿迎接梅殷:“驸马辛苦了!”
梅殷说:“徒劳无功而已,真是惭愧!”燕王默然,心中却很不高兴,只因一时不便加罪,才暂时放了梅殷一马,让他回去了,准备等日后再找机会诛杀。
燕王对建文帝一直怀恨在心,不仅下诏革去了建文的年号,将建文年间所修订的各项律法全部废除,改为以前的旧制,还夺了兴宗孝康皇帝的庙号,仍改为懿文太子。燕王将太后吕氏的坟墓迁到了懿文的墓穴,还将兴宗的儿子朱允熥、朱允熞贬为庶人,禁锢在凤阳,小儿子朱允熙跟母亲住在一起,改封号叫瓯宁王。
四年后,朱允熙府上起了大火,朱允熙也突然死亡,不知和燕王有没有关系。
建文帝的长子朱文奎曾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年龄才七岁,燕王后来找遍了整个皇宫都没有找到他,大约是跟着皇后马氏一起葬身火海了。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当时只有两岁,燕王找到他后一直将他幽居在中都广安宫,叫他建庶人,直到55年后才被英宗释放。
燕王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将第二年称为永乐元年,并择日在南郊大祭天地,颁发即位诏书,大赦天下。
燕王命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到文渊阁任职;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参与军机要务,组建内阁。内阁之名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参预机务也是始自于此。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真是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燕王朱棣庙号成祖,史上称他为成祖皇帝。自此我也不得不依此称呼,改称燕王为成祖。言下有不满之意。而且燕王即位有一段时间了,这个时候才开始称呼成祖,其中所寓含的贬义因而就越发明显了。成祖即位后不久,也开始大封功臣,进封了公爵两人,侯爵十四人,伯爵十四人。名单如下:
邱福(淇国公)朱能(成国公)张武(成阳侯)陈珪(泰宁侯)郑亨(武安侯)
孟善(保安侯)火真(同安侯)顾成(镇远侯)王忠(靖安侯)王聪(武成侯)
徐忠(永康侯)张信(隆平侯)李远(安平侯)郑亮(成安侯)房宽(思恩侯)
王宁(永春侯)徐祥(兴安伯)徐理(武康伯)李浚(襄城伯)张辅(信安伯)
唐云(新昌伯)谭忠(新宁伯)孙岩(应成伯)房胜(富昌伯)赵彝(忻城伯)
陈旭(云阳伯)刘才(广恩伯)王佐(顺昌伯)茹瑺(忠诚伯)陈瑄(平江伯)
之前战死的将士也全部受到追封。周王、齐王、代王、岷王,全部被官复原爵,各令归国,继续回去镇守藩地。谷王朱橞因为开门有功,成祖对他大加赏赐,将他的封地改为长沙。唯有宁王朱权的情况不同。入关前,成祖曾答应宁王,事成之后平分天下。现在成祖即位了,此事也被搁置,不再提起,还将宁王留在京城内。想必是贵人多忘事吧。
宁王朱权也不敢跟成祖提起他们的约定,怕成祖认为他想夺权。宁王原先的封地早已残破不堪,势必是回不去了,他只好上书请成祖将苏州分给他,成祖不许,宁王又请求将钱塘分给他,成祖还是不许,因为这两个地方都离南京太近了。宁王屡次被拒绝,一气之下带着几个老臣去了南昌,称自己卧病在床,不再回京。成祖顺势把南昌封给了他。
此后,宁王韬光养晦,每天只读书弹琴,不再问外面的事,这才得以保住了性命。也算是明哲保身之计。
政事处理得差不多了,成祖将妃子徐氏册封为皇后。
徐氏是徐达的长女,自幼温良娴静,喜欢读书。册封为妃子后,一直侍奉在高皇后左右。高皇后驾崩后,徐氏素食三年。
靖难兵变时,成祖的大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很多战略部署都是由徐氏悉心规划的。
徐氏刚被册封为皇后,就对成祖说:“南北战争过后民生凋敝,此后应该休养生息。所有的贤才都是高皇帝留下来的,能用的就用,不用计较什么新旧。”成祖听后赞赏不已。
当成祖要追封徐增寿时,徐皇后极力反对,认为徐增寿是自己的内戚,不应加封,成祖不听,依然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命他的儿子徐景昌继承爵位。徐皇后知道了,认为成祖的行为和自己想的不一致,不肯去道谢,成祖也并不加以责怪。
成祖如此骁悍,竟有这样一位贤后,也是难得。
但成祖的三个儿子都是高皇后所生,皇后定了,那么太子也该定了。
朱高煦打仗有功,也很自负。他暗中运动淇国公邱福和驸马王宁给成祖吹风,请成祖立自己为太子。成祖也觉得朱高煦更像自己,有意立他为太子,唯独兵部尚书金忠极力反对。金忠由道衍举荐,一直跟随成祖四处打仗,他善于占卜,很多时候都十分灵验。这次他援引古今之事,跟成祖阐述了废长立幼的种种祸端,一再劝阻,丝毫不忌讳会说错话。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