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元帝纪第九 第2节
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春天正月,元帝巡幸抵达甘泉宫,郊祀泰一庙。三月,巡行抵达河东郡,祭祀后土庙。赦免汾阴县的囚徒。赐百姓民爵一级,女子每百户,赏赐牛酒,赏赐鳏寡孤独和老年人布帛。巡幸经过的地方免除赋税。
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春天正月,元帝封周王室的后裔南君姬延年为周承休侯,爵位排列在诸侯王后边。
元帝初元五年三月,元帝巡行抵达雍县,祭祀五帝庙。
元帝初元五年夏天四月,有彗星在参宿方向出现。元帝下诏说:“朕做得不够,官员的位置安排得不适当,有些官员尸位素餐,不能发挥作用。令百姓失望,皇天受到触动,阴阳出现变化,灾祸降临在百姓身上,朕很忧虑。前些时崤山以东连年遭灾,百姓饥寒加上瘟疫,很多人过早去世。《诗经》中不是说‘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诏令太官令不要天天斩杀禽畜,供应朕的膳食费用减半。朕需要使用的乘舆马匹,减少到可以满足朕巡幸祭祀即可。撤销角抵,减少上林苑宫馆中的侍从,撤销齐国三服官,撤销北假地区田官、盐铁官、常平仓。不再限制博士弟子员额,让更多的人学习。赏赐宗室子弟中有属籍者一匹到八匹马,赏赐三老、孝者布帛,每人布帛五匹,悌者、力田每人布帛三匹,鳏寡孤独者,每人赏赐布帛二匹,吏民每五十户,赏赐牛酒。”减少七十多条刑律。废除光禄大夫以下官员到郎中,犯法后父母兄弟要连坐的法令。诏令侍从官员在宫中或者司马门中担任给事的,可以为祖父母、父母、兄弟办理通行凭证。
元帝初元五年冬天十二月丁未,御史大夫贡禹去世。
卫司马谷吉出使匈奴,没有返回(被郅支单于杀害)。
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春天正月,元帝巡幸抵达甘泉宫,郊祀泰一庙。赦免云阳县的刑徒。赏赐百姓民爵一级,女子每百户,赏赐牛酒,老年人赏赐布帛。巡幸经过的地方免除百姓赋税。
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二月,元帝诏令丞相、御史大夫举荐淳朴、敦厚、逊让、道德模范,诏令光禄勋每年按照这四科对郎官和侍从官员进行考核,评出等级,监察工作能力、工作态度。
元帝永光元年三月,元帝下诏说:“古时候五帝三王选贤任能,天下治理得很好,现在治理得不好,是百姓变了吗?是朕不能够选用贤能的官员,不能识别官员中的贤与不肖,而使得佞臣在位,贤良受到壅塞。过度强调了秦代重视法律的弊端,百姓中风俗浇薄,鄙视礼义,触犯法网,令人哀痛!由此看来,百姓有什么过错?大赦天下,让犯法的百姓改过自新,专心于农业生产。没有土地的,政府借给他们土地,像对待贫民一样,把种子粮食借贷给他们。赐六百石以上官吏五大夫爵,赐工作勤恳的官吏爵二级,赐百姓中继承父业的长子民爵一级,女子每百户,赏赐牛酒,赏赐鳏寡孤独和老年人布帛。”这个月下了大雨雪,严霜冻坏了麦苗,秋季的收成不好。
元帝永光二年春天(公元前42年)二月,元帝下诏说:“人们常说,唐尧、虞舜时代使用象刑,百姓就会避免犯罪;殷代、周代使用法律,违法者被施以刑罚,仍然会心悦诚服。现在朕继承高祖的伟业,托位在各诸侯王、列侯之上,日夜操劳,夙兴夜寐,总想着百姓的困苦,不敢忘记。然而阴阳却不能协调,三光暗昧。百姓还是陷入困苦中,离乡背井,盗贼猖獗。有关官员的作为又助长了盗贼肆虐,找不到合适的治理措施。这都怪朕不聪明,管理国家无能。对于这些问题,朕深感耻辱。为民父母,像这样子,怎么能对得起百姓!大赦天下,赐百姓民爵一级,女子每百户,赏赐牛酒,赏赐鳏寡孤独和老年人、三老、孝悌、力田布帛。”又赏赐了诸侯王、公主、列侯黄金,赏赐中二千石以下官员、长、吏钱币多少不等,赏赐六百石以上官吏五大夫爵,工作勤恳的官吏,每人赐爵二级。
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天上出现日蚀。元帝下诏说:“朕战战兢兢,常考虑施政中的得失,不敢懈怠。阴阳仍然不能协调,找不出问题的原因。屡次告谕公卿,希望辅佐朕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至今有关官员在执行中,仍然是不得要领,给予百姓的很少,烦苛的禁令却如此繁多,违背民意。致使民俗乖戾,和睦的气氛减弱,百姓愁苦,无处安身。邪恶的气氛弥漫,侵蚀太阳,日月无光,正气正在受到蒙蔽。壬戌这一天,天上出现日蚀。上天已经在昭示灾祸,警告朕躬,朕深感忧虑。诏令郡、诸侯国举荐茂材、贤良、敢于谏言的士人,每个郡、诸侯国举荐一人。”
元帝永光二年夏天六月,元帝下诏说:“这些年,连年歉收,四方疲困。天下百姓,勤恳耕耘,却收获欠佳,受困于饥馑,难以自救。朕作为百姓的父母,德不能惠及百姓,还要用刑罚去对待他们,朕心里感觉难过。大赦天下。”
元帝永光二年秋天七月,西羌造反,元帝派遣右将军冯奉世平定叛乱。八月,任命太常任千秋为奋威将军,率领五校汉军,与右将军一起平叛。
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春天,汉军平定西羌成功,军队凯旋而归。
元帝永光三年三月,元帝立皇子刘康为济阳王。
元帝永光三年夏天四月癸未,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去世。
元帝永光三年冬天十一月,元帝下诏说:“前些时己丑发生地震,仲冬却雨水很多,有大雾,盗贼蜂起。官吏为什么不及时处置?要认真地察找原因,将详情上报。”
元帝永光三年冬天,元帝诏令恢复国家专卖盐铁、恢复为博士安排弟子员额。由于国家的经费不足,又为百姓多次免除赋税,无法安排内外各种徭役。
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春天二月,元帝下诏说:“朕继承帝位,没有治理好国家,屡次遭受灾害。加上边郡不安宁,军队在域外平叛,百姓还要输送给养,百姓为此而劳苦,加之穷困的压迫,才走上犯罪道路。上边没有治理好,却要用刑罚去对付百姓,朕很痛惜。大赦天下,贷给贫民的钱物,不再偿还。”
元帝永光四年三月,元帝巡幸抵达雍县,祭祀五帝庙。
元帝永光四年夏天六月甲戌,孝宣帝陵园的东阙门发生火灾。
元帝永光四年夏天六月戊寅晦,天上出现日蚀,元帝下诏说:“人们常讲,明王在上,忠贤在职,则百姓安宁,域外的百姓也能够获得恩惠。现在朕没有学习好王道,夙兴夜寐,还是没有弄通其中的道理,看不清楚,听不明白,颁布的政令出现反复,民众无所适从,邪说盛行,没有一件事情办得成功。百姓们为此而议论纷纷。公卿大夫们好恶各异,有些人作奸犯科,侵占百姓的利益,百姓还怎么存活!六月晦,天上出现日蚀。《诗经》中不是说‘可怜百姓,无处可逃!’从今以后,公卿大夫们要警惕上天的告诫,小心谨慎,辅弼朕的不足。畅所欲言,不要有所忌讳。”
元帝永光四年九月戊子,撤销卫思后陵园和戾园的有关机构。冬天十月乙丑,撤销郡国中的祖宗庙宇和有关机构。将祖庙、宗庙的事务交由三辅管理。在渭城寿陵亭的土塬上修建初陵(元帝的陵寝)。元帝下诏说:“安土重迁,是百姓的本性;骨肉亲附,是人之常情。在此前,有些官员,站在自己的角度,奏请迁徙郡国中的百姓到园陵所在地居住,使得百姓抛弃祖宗的坟墓,丢弃原来的产业,别离亲戚,人都有思乡的愿望,离家迁徙,百姓不安。让崤山以东的百姓耗费家产,在关中生活,又要思念故乡,这不是长久之策。《诗经》中不是讲‘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现在修建的初陵,不再设置县,让百姓安土乐业,不再有动摇之心。布告天下,让百姓知道。”又撤销了为父母陵园设置的守陵民户。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