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第2节
《齐诗孙氏传》有二十八卷。
《齐诗杂记》有十八卷。
《韩诗解释》有三十六卷。
《韩诗内传》有四卷。
《韩诗外传》有六卷。
《韩诗说》有四十一卷。
《毛诗》有二十九卷。
《毛诗故训传》有三十卷。
《诗经》注释有六家,著作有四百一十六卷。
《尚书》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哀可以激发人们心中的情感,乐则随着情感激发而慨然发声,歌咏之声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无音律而朗诵的谓之诗,有音律而歌咏的谓之歌。在上古时,王室有专门采诗的乐官,君王可以通过此,了解民间百姓的疾苦,民风民俗,体查民情,掌握政策实施中的得失,借以纠正政策实施中的失误。孔子采选周代诗歌,向上采选至殷商,向下采选至鲁哀公为止,共编辑出三百零五篇。因为诗歌容易被人们吟诵,通过吟诵、熟记,而不仅仅是写在竹简、绢帛上,经历了秦朝的焚书,《诗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汉朝建国后,鲁国人申公为《诗经》做过注解,进行训读解释,齐国人辕固、燕国人韩生均为《诗经》的传播做出过贡献。这些注解有的来自于诸子百家,有的来自于各家学术流派,还有些已经脱离诗本身的含义。牵强附会,不得已而为之,鲁国人对《诗经》的解释较为准确。三家《诗经》均列于学官。此外,河间国博士毛公也注解《诗经》,据说来自于子夏的传授,河间献王很喜欢,但是并没有列于学官。
《礼古经》有五十六卷,《礼经》有十七篇。分为后氏、戴氏二家。
《礼记》一百三十一篇。这是孔子七十弟子以及后学弟子的记述。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这是上古时,有关明堂设立的记述。
《王史氏》二十一篇。这是孔子七十弟子以后的学生所写。
《曲台后仓》有九篇。
《中庸说》有二篇。
《明堂阴阳说》有五篇。
《周官经》有六篇。在王莽执政时,刘歆安排博士所著。
《周官传》有四篇。
《军礼司马法》有一百五十五篇。
《古封禅群祀》有二十二篇。
《封禅议对》有十九篇。这是武帝朝封禅时的奏议、对策。
《汉封禅群祀》有三十六篇。
《议奏》有三十八篇。这是在石渠阁讨论经学异同时,儒生学者们的著作。
《礼经》有十三家,共收入五百五十五篇。再加上《司马法》一家,收入一百五十五篇。
《易经》中说:“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之间,均有区别,因此需要制定礼仪制度,用礼仪规范约束相互间的关系。”帝王施政须文武兼备,各个时代不同,在周代,有了更为完备的礼制,每件事情都有着相应的礼仪规范,因此周代自诩为:“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周王室衰落后,诸侯国间逾越礼制,一切做法均按照利益来取舍。诸侯国中的国君,厌恶周王室制定的礼仪约束,最后竟将其弃之不用,到了孔子时代,礼仪规范已经残缺不全,到了秦朝,更是礼崩乐坏。汉朝建国之后,鲁国人高堂生传授《士礼》十七篇。在宣帝朝,后仓是当时《礼经》学术的权威。戴德、戴圣、庆普等人是后仓的弟子,三家《礼经》均列于学官。《礼古经》的作者,来自于鲁国淹中里人,作者是孔学门徒,书的内容大致与十七篇有关《礼经》的文章相类似,多出来三十九篇。还有《明堂阴阳》、《王史氏记》,其中内容多与天子、诸侯、卿大夫们的礼仪制度相关联,尽管不完备,但已经超出后仓等人推崇的《士礼》,学者们遂向天子上奏,推荐这些书籍。
《乐记》有二十三篇。
《王禹记》有二十四篇。
《雅歌诗》有四篇。
《雅琴赵氏》有七篇。赵氏,名定,勃海郡人,在宣帝朝,由丞相魏相举荐。
《雅琴师氏》有八篇。师氏,名中,东海郡人,据说是师旷的后人。
《雅琴龙氏》有九十九篇。龙氏,名德,梁国人。
《乐经》有六家,共收入一百六十五篇。删去淮南王、刘向等人的《琴颂》七篇。
《易经》中说:“先王通过制定礼乐制度,推行道德,其场面宏大,荐予上帝,祭祀祖先。”从黄帝以下至夏商周三代,制作的礼乐中,有许多著名篇章。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仪更好的方法;移风易俗,推崇道德,没有比礼乐所起的作用更大。”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周王室衰落后,礼崩乐坏,音乐的作用变得微不足道,原来的雅乐有着铿锵有力的节拍,此后被郑国、卫国淫靡之声所干扰,已经没有可供遵循的成法。汉朝建国之后,制氏以雅乐的音律作为基调,因为雅乐保存在乐官,还能记得音律的基调是以铿锵的鼓乐,配合着节拍顿挫的舞蹈,但是已经讲不出音律的义理。战国时六国君主,魏文侯最喜欢古乐,孝文帝朝有一位乐人窦公,献上有关乐理的书籍,这是《周官大宗伯》中的《大司乐》乐章。在武帝朝,河间献王刘德喜欢儒术,与河间国博士毛生等人一起采集《周官》、以及诸子百家中有关乐理的理论书籍,写出《乐记》,献王刘德向武帝献上八佾舞,与制氏的乐舞相去不远。宫中内史丞王定将这些乐舞传出宫廷,授予常山郡人王禹。王禹,在成帝朝担任谒者,多次上书,谈论乐理的要义,献上二十四卷有关乐理的书籍。刘向在校勘图书时,得到《乐记》二十三篇,有些内容与王禹的不同,这些乐理也逐渐式微。
《春秋古经》有十二篇,《春秋经》有十一卷。分为公羊、毅梁二家。
《左氏传》有三十卷。左丘明,是原鲁国太史官。
《公羊传》有十一卷。公羊子,齐国人。
《毅梁传》有十一卷。榖梁子,鲁国人。
《邹氏传》有十一卷。
《夹氏传》有十一卷。有目录,无原书。
《左氏微》有二篇。
《铎氏微》有三篇。这是楚国太傅铎椒的著作。
《张氏微》有十篇。
《虞氏微传》有二篇。这是赵国丞相虞卿的著作。
《公羊外传》有五十篇。
《榖梁外传》有二十篇。
《公羊章句》有三十八篇。
《榖梁章句》有三十三篇。
《公羊杂记》有八十三篇。
《公羊颜氏记》有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狱》有十六篇。
《议奏》有三十九篇。这是在石渠阁讨论经学异同时,儒生学者们的相关论述。
《国语》有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新国语》有五十四篇。这是刘向整理的《国语》论著。
《世本》有十五篇。这是上古史官记述的有关黄帝以来,直到春秋时,有关诸侯、大夫的文献。
《战国策》有三十二篇。记述春秋以后诸侯国的事迹。
《奏事》有二十篇。这是秦朝宫中大臣的奏事,还有在名山上刻下的碑石原文。
《楚汉春秋》有九篇。这是陆贾当时的随军笔记。
《太史公》有一百三十篇。其中十篇有目录,但是已经没有原书内容。
冯商所续的《太史公》七篇。
《太古以来年纪》有二篇。
《汉著记》有一百九十卷。
《汉大年纪》有五篇。
《春秋》专著有二十三家,共有九百四十八篇。删去《太史公》四篇。
古代君王均有着专门的史官,随时记录下君王的言行,所以要求君王一定要谨言慎行,堪为民众表率。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录下君王所做的事情,名字叫做《春秋》;记录下君王所讲过的话,名字叫做《尚书》。帝王没有不遵循这一规范的。周王室衰落,典籍残缺不全,孔子感念记录文史的重要性,希望能够记录下前圣所做过的事情,加以保存。孔子曾经说:“夏礼我能说出一些,夏的后裔杞国已经难以考证;殷礼我能说出一些,殷的后裔宋国已经难以考证。文献不够,是其主要原因。如果有足够的文献,我也愿意考证。”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国,周王室的礼仪,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史官记录国君的言和事,有着完备的制度,当时的史官左丘明可以看到周礼的历史沿革,王室行事的方式、按照制度配备的官员,均是按照礼仪制度规定。通过振兴王室,官员如何建功立业;因为遭受失误,官员如何受到惩罚;按照日月运行的变化,如何制定历法;根据朝见天子的记录,如何实施礼乐。这里面有褒贬,有损益,有忌讳,不能抄写下来,只能通过口授,传授予宫外的弟子,弟子在此后的复述中,即有了理解上的差异。左丘明担心弟子们会按照意愿妄加评议,失去礼仪制度的真实含义,对经学有所损害,于是又通过亲自记述历史事件,写出《左氏春秋传记》(左传),以表明读书人不能仅凭口头转述来阐释经义。《春秋》中所贬损的人物,均为当时的君臣,有权利,有威势;《左传》中记述的事情,以传记形式保存下来,其记述的内容,须有所避讳,不能直接点明。到了春秋末年,《左传》所记述的事迹,已经以口头转述形式传播开来,此后又有了《公羊春秋》、《榖梁春秋》、《邹氏春秋》、《夹氏春秋》的问世。在这四家中,《公羊春秋》与《榖梁春秋》在汉朝被列于学官,《邹氏春秋》没有老师再继续传授下去,《夹氏春秋》没有完成著作。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