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第2节
张良体弱多病,没有亲自率领军队打过仗,但常常为汉王出谋划策,汉王对张良也是言听计从。
汉纪元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在荥阳围困汉王,情况非常紧急,汉王当时很恐慌,与郦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军的力量。郦食其献上一计,说:“在上古时,商汤讨伐夏桀,把夏王的后裔封在杞地;武王讨诛商纣,把商王的后裔封在宋地。而今秦廷无道,灭亡六国,使得六国后裔无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诚恳地找回六国后裔,封他们为诸侯王,他们对陛下一定会感恩戴德,愿意做陛下的侍臣。德义产生了作用,陛下即可以南面称霸,到那时,楚国也就会乖乖地来朝见陛下。”刘邦听了这番鼓吹,说:“好。赶快刻制好六国印信,先生带着印信给六国的后裔送去。”
郦食其还没有走,张良从外面进来谒见汉王刘邦。刘邦正在吃饭,告诉张良说:“有客人为我设计了削弱楚军的计划。”然后将郦食其讲的一番话原原本本地告诉张良,刘邦问:“子房你看这个计划怎么样?”张良说:“谁为陛下设计的这个计划?陛下的大事就要毁在这个计划中。”刘邦一听大惊,问:“为什么?”张良说:“臣请借陛下面前的筷子作为筹算,为陛下一一分析。在古时,商汤、周武讨伐夏桀、商纣,然后为他们的后裔分封国土,是因为他们能够致夏桀、商纣于死命,现在陛下能够致项籍于死命吗?这是一不可。武王率军进入殷商,在商容居住的闾里旁边树立功德表,以表彰商容的德行,在箕子的门前敬礼,将比干的坟墓封土,这些表面文章,陛下今天能仿效吗?这是二不可。武王讨伐商纣成功后,把巨桥粮仓的粟米分发给百姓,把纣王鹿台上的财宝赏赐给臣下,这些陛下能做到吗?这是三不可。殷朝灭亡之后,武王可以改战车为乘用车,收起兵器,表示战争停止,这些陛下能做到吗?这是四不可。武王把战马释放到华山南面,向天下宣示战争已经结束,现在陛下能做到这些吗?这是五不可。武王把转输军粮的犍牛放归桃林,向天下宣示不再需要转输军粮,这些陛下能做到吗?这是六不可。现在天下的英雄豪杰,舌辩游士,离开自己的亲人,抛弃祖宗的坟墓,远离亲戚朋友,跟随陛下,他们日夜盼望着,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封侯,封地。现在陛下立了六国的后裔,那里还有土地分封给他们,这些舌辩游士也可以返回自己的国家,侍奉新的主人,回到亲人身边,与亲朋故旧团聚,谁还愿意为陛下打天下,卖力气?这是七不可。而且楚军如此强大,六国只能重新臣服于楚国,陛下还怎么让六国臣服?这是八不可。陛下如果采用了这个计划,陛下的大事也就完了。”刘邦放下碗筷,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道:“混账儒生,差点儿坏了他老子的大事!”马上命令销毁刻制好的印信。
再后来韩信占领齐国,请求做代理齐王,汉王大怒。张良说服汉王,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印绶。(详情记载在《韩信传》中)。
汉纪元五年(公元前202年)冬天,汉王刘邦率领汉军穷追楚军,抵达阳夏县(今河南周口地区太康县)的南边,战况又发生逆转,不利于汉军,汉王只好躲藏在固陵县(今河南信阳市固始县)的深沟高垒后面,而诸侯的军队迟迟不能前来与汉王会师,张良再次说服汉王,汉王采用张良献出的计策,诸侯终于率领大军前来与汉王会师,围歼楚军(详情记载在《高帝纪》中)。
汉纪元六年(公元前201年),高祖大封功臣。张良从来没有领兵打仗的经历,高帝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请子房在齐国自己选择三万户作为食邑。”张良说:“臣从下邳县起兵,与皇上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安排臣与陛下的会面。陛下肯采纳臣提出的建议,侥幸发挥了作用,臣希望把留县作为臣的封邑,不敢要三万户那么多。”于是高祖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高祖已经封了大功臣二十余人,没有受封的将领还在日夜争功,吵闹不休,分封只好停了下来。高祖住在洛阳的南宫,一天从复道上经过,看到很多将领,三三两两地在讨论事情。高祖很奇怪,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些什么?”张良回答:“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商量造反呢。”高祖大吃一惊,问:“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造反?”张良说:“陛下起于布衣,与这些人共同打下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陛下所封的人,都是像萧何、曹参这样陛下亲近的故人,而陛下所处罚的,都是陛下平生所痛恨的人。这些将领们现在核计军功,认为拿出天下所有的土地分封给他们,还是不够,将领们担心陛下不能够人人封到,曾经得罪过陛下的事情,却有可能遭到陛下报复,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高祖听了这番话,担心地问:“这该怎么办?”张良问:“陛下有平生最痛恨,而群臣又都知道的人吗,此人是谁?”高祖说:“雍齿是我最痛恨的人,他多次背叛我,让我难堪,我早就想杀掉他,因为他后来的战功很多,又不忍心杀。”张良说:“那好,今天就先封雍齿,让群臣都能看到。群臣看到雍齿也可以受封为列侯,就会感觉到受封还有希望。”于是高祖专门设宴,在宴会上封雍齿为什邡侯,随即催促丞相、御史大夫抓紧时间定功,封赏。群臣喝完酒,高兴地说:“雍齿都可以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刘敬劝说高祖把国都设在关中,高祖心中还在犹豫。左右大臣都是崤山以东的人,大家都劝说高祖把国都设在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对黄河面向洛水,其地势同样险固。”张良说:“洛阳虽然险固,但是地域狭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这里不是用武的理想之地。关中东有崤山、函谷关,西有陇山、秦巴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富庶的沃土,北有广袤的草原,三面皆有天然屏障,易于固守,只有一面向东,面对崤山以东的诸侯。诸侯国安定,黄河、渭水可以转输漕运,汇聚天下的财富,向西运抵京师;诸侯国有变,陛下则可以利用黄河水,顺流而下,水运足以提供运输。这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讲的是对的。”于是高祖终于下定决心,当日起驾,把国都设在关中。
张良跟随高祖来到关中,因为体弱多病,采取道家导引不食粮食的方法,一年多,在家中闭门不出。
高祖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大臣对此多有意见,还没有做出最终决定。吕后内心恐惧,不知该如何是好。有人对吕后讲:“留侯张良善于谋划,很受皇上的信任。”吕后于是让建成侯吕释之(注:吕泽是吕后的长兄,在战争中去世,这里是次兄建成侯吕释之)把张良强行请到家里来,对张良说:“君经常为皇上参谋意见,现在皇帝想要更换太子,君难道就能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了吗?”张良说:“当初皇帝在困急之中,侥幸采用过臣提出的一些建议;现在天下已经安定,因为对亲人的爱,要更换太子,这是骨肉间的事情,臣就是有一百张嘴,对皇上又能有什么影响!”吕释之一定要张良想出一个办法:“请你无论如何为我出一个主意。”张良说:“这种事情,很难通过劝说来起作用。听说皇帝有四个贤士召不到身边。这四个人年纪都大了,因为皇帝对士人不尊重,喜欢侮慢士人,因此他们都逃匿在山中,发誓不为汉廷服务。可是皇上内心还是很尊重这四个人。现在如果能够不惜重金,让太子诚恳地写上一封书信,用谦卑的语言,备上舒适的车辆,派出一名善于讲话的辩士,去请他们下山,或许会来。来了之后,以贵客礼对待他们,让他们不时地跟随在太子左右上朝,让皇帝看到,应该会有所帮助。”吕后于是诏命吕释之派人带上太子的书信,卑辞厚礼,迎来这四位贤士。四人来到后,就安排住在建成侯的家里。
汉纪元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黥布造反,高祖此时身体不好,有病,想派太子率领汉军前往平叛。这四位贤士商议道:“我们来,就是为了保证太子能够顺利继位。现在太子要带兵去打仗,这可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于是对建成侯讲:“太子率兵打仗,有功不可能增加封赏,无功却会因此而遭受祸殃。太子率领的将军,都是与高祖一起打天下的枭将,现在让太子去率领他们,这如同是让羊去率领一群狼,他们不会听指挥的,指挥作战肯定要误大事。臣听说‘母亲喜欢的孩子,常常会抱在怀里’,现在戚夫人日夜侍奉在高祖身边,赵王刘如意也常常跟随在高祖左右,高祖说:‘绝不会让不肖儿子在爱子上边。’这显然是想要换掉太子。君为什么不赶快向吕后奏明,让她找机会向皇上哭诉:‘黥布,是当今天下猛将,又善于用兵,现在出征的将领都是陛下的同辈人,让太子去指挥他们,他们不会听的,英布知道了汉军的情况,也会大张旗鼓西进。皇上虽然有病,勉强登车,躺在车子里指挥,诸位将军也不敢不卖力气。皇上虽然辛苦,为了妻子、孩子,还是要跑一趟。”于是吕释之连夜去见吕后。吕后找准机会,向高祖哭诉,讲了上述的理由,正如四人所料。高祖说:“我就知道,这个兔崽子办不成事情,还是要让他老爹亲自去。”高祖亲自率领汉军东出函谷关平叛,朝廷群臣在长安留守,他们一起送高祖至霸上。张良有病,勉强起身送到曲邮,见了高祖说:“臣应该跟着一起去,奈何病得太利害。楚人剽悍,勇猛,希望皇上谨慎,不必与楚军面对面地硬拼。”乘此机会劝说高祖诏命太子作为将军,监督关中汉军。高祖说:“子房虽然有病,请你一定要支撑着辅佐太子。”此时叔孙通已经是太子太傅,张良担任太子少傅。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