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 第2节

卷四十九 爰盎晁错传第十九 第2节

等到晁错被杀,爰盎以太常身份出使吴王。吴王想让爰盎担任叛军的将军,爰盎拒绝。吴王于是要杀掉爰盎,命令一位都尉率领五百名士兵,将爰盎囚禁在军营中。在此前,爰盎担任吴国相,属下有一位官吏与爰盎的侍女通奸。爰盎知道了,佯装不知,还与平时一样对待这位官吏。有人私下里对这位官吏讲,“国相已经知道你与国相的侍女私通。”这位官吏吓得逃走了。爰盎亲自驾车追赶,将这位侍女送予这位官吏,还让这位官吏重新回去任职。此次爰盎出使吴国,又遇上这位官吏,官吏正好在看守爰盎的五百名士兵中,担任司马校尉,官吏用行装换了两石醇酒,当时天气严寒,士兵们又饥又渴,这位司马把士兵们引向西南角落,全部灌醉,士兵们醉得躺在地上。这位司马而后在夜间唤醒爰盎,说:“君可以走了,吴王明天早上就要杀你。”爰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你为什么要帮我?”司马说:“臣原来是君的属下,与侍女偷情的那位官吏。”爰盎大惊,于是谢道:“公还有亲人,我不能连累你。”司马说:“君一逃走,臣也就逃之夭夭了,我的亲人已经安顿好,君不用担心!”接着用刀割开营帐,绕过喝醉酒的士兵,逃出营寨。司马与爰盎分头逃走。爰盎解下苻节旄尾藏在怀里,步行七十里,天亮时遇上梁国骑兵,爰盎骑上马,飞驰返回长安报告。

吴楚叛军平定后,景帝改封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任命爰盎为楚国相。爰盎曾经上书言事,没有被采用,此后以有病为托辞,辞去官职,回到安陵(惠帝的陵寝)县,在家中养病,与闾里的乡邻们玩得很好,一起斗鸡走马。洛阳大侠剧孟曾经前来拜望爰盎,爰盎热情地招待剧孟。安陵县一位富人就此事问爰盎:“听说剧孟是一位赌徒,将军为何要与这样的人交往?”爰盎说:“剧孟虽然是赌徒,剧孟的母亲去世,来吊丧的客人、送葬的车辆有一千余乘,这即是剧孟的过人之处。大家都有遇到难事的时候。假若有事,别人叩门,不以父母在为托辞;不以出门在外为借口,拒绝来访的客人,能够为客人赴难的,天下只有季心、剧孟可以做得到。今天你身边也有几位随从,真地有事了,你能依靠他们帮助吗!”遂将这位富人训斥一通,不再与他有来往。世间豪杰听说此事后,均赞赏爰盎的为人。

爰盎虽然在家中闲居,景帝有事,仍常常派人来向爰盎咨询。梁王刘武想继承帝位,爰盎为此事劝说过景帝,以后梁王继承帝位的事情,被搁置下来。梁王为此很恼火,派人刺杀爰盎。刺客来到关中,打听爰盎,谈到爰盎的人莫不交口称赞。刺客于是去面见爰盎,对爰盎说:“臣接受了梁王的礼金,为梁王刺杀君,君是一位忠厚长者,我不忍心对君下手。然而,后边还有十几批刺客,君要小心!”爰盎心中很不痛快,在家中闲居,竟然还有人找上门来暗杀,于是到棓生那里去占卜问卦。回来时,梁王后续派来的刺客紧随在后边,在安陵县城门外将爰盎刺杀。

晁错,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曾经跟随轵县人张恢先生学习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人宋孟和刘带跟随同一位老师学习。后来以熟悉文献经典,在朝中担任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刚直严苛。在文帝朝,天下还没有专门研究《尚书》的人才,后来听说齐国人伏生专门研究《尚书》,在秦代时是秦朝宫廷里的博士,在文帝朝时年纪已经在九十开外。因为年纪太大,伏生不能再应召到长安来。文帝于是诏命太常,派人向伏生学习《尚书》。太常派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返回后,晁错奏报学习经过,极力称赞伏生的学问。文帝下诏,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中舍人、门大夫,后来晁错担任博士。晁错上书说:“君王之所以尊贵。显扬功名于后世,是因为懂得治国理政的方法。君王懂得如何掌控臣下,治理百姓,臣下才会敬畏君王;君王懂得如何了解下情,才能避免受到臣下的蒙蔽;君王懂得如何安抚百姓,海内百姓才会臣服于君王;君王懂得如何引导官员百姓向善、忠诚,臣子的品性才会不断地得到完善。这四个方面,臣私下里担心太子学习得还不够。有些大臣认为,皇太子没有必要了解太多的东西,臣虽然愚蠢,却并不赞同。从上古时的君王来看,不能奉祀宗庙,最终被臣子加害的,均是因为不了解治国的方法。皇太子读过的书很多,但对治国理政的方法学习得还不够,对书中寓意的理解还不透彻。读书多而不去理解书本中的寓意,是在空耗时间,没有收获。臣认为皇太子聪明睿智,驾车、射箭这些技艺,已经超过常人,对于治国理政的方法还是要多熟悉些才好,是否太子担心,陛下会怀疑他急欲继位。但愿陛下选择一些圣人的治国理政方法,今天仍然可供借鉴的,用来教导太子,经常检查太子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愿陛下明察。”文帝赞同晁错的看法,于是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因为晁错善辩,得到太子赏识,在太子府中,大家称赞晁错为“智囊”。

在当时,匈奴十分强大,多次入侵汉朝边郡,文帝发兵抗击匈奴。晁错在用兵问题上上奏文帝,奏书中说:

臣听说汉朝建国以来,匈奴多次入侵边郡,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执政时期,匈奴多次入侵陇西郡,攻城略地,烧杀掳掠,劫掠牲畜;再后来,匈奴杀入陇西郡,杀害我边郡官民,大肆抢掠。臣听说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军之卒,永世难复。从高后以来,陇西郡三次遭受匈奴入侵,边郡百姓遭受如此大的伤害,现在畏敌的情绪蔓延。假若陇西郡的官吏,能够托庇社稷神灵护佑,奉陛下明诏,整顿军队,砥砺士气,将受害的边民组织起来,勇敢地与凶顽的匈奴抗争,或许能够以少击众,斩杀一、二位匈奴首领,这样做对于打败匈奴,可以起到鼓舞作用。不是陇西郡的百姓怯懦,是守边的将领御敌的方法不够。因此兵法上说:“有必胜之将,没有必胜之民。”由此看来,安定边郡,建立功勋,在于选将,选择良将很重要。

臣听说,讲到用兵,两军在交战时,有三个关键点要注意:一是要掌握好地形,二是要训练好士兵,三是要熟悉手中的武器。兵法上讲:一丈五尺深的沟,浅浅的河流,山上有树木岩石,有长流河水和低矮的山丘,有草木存在的地方,适合步兵野战,战车、骑兵在这样的地方很难发挥作用。山丘土塬,平原旷野,绵延不断,是战车、骑兵用武的地方,步兵在这里十不挡一。高山峡谷,谷地从中间穿过,居高临下,是弓弩手用武的地方,短兵器在这里百不挡一。两军对垒,平地浅草,可前可后,这时候使用长戟最为有利,手持短剑盾牌难以发挥作用。芦苇丛中,枝叶茂盛,草木葱茏,是短矛用武的地方,长戟难以发挥作用。道路曲折,扼守险要,使用剑盾最为有利,弓弩很难发挥作用。士兵不加选择,不经过训练,不熟悉兵器的使用,行动不能统一,动作参差不齐,不能捕捉战机,撤退时混乱,前方军队奋力拼杀,后方军队疲惫懈怠,不能按照鼓声前进,按照锣声后退,这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结果,这样的军队十不当一。兵器不堪使用,与空手相同;盔甲不够紧密,与赤身相同;弩箭射程不远,不如短兵器;驽箭射不中的,与没有射出一样;射中伤害不了敌人,与没有箭头一样;这是因为将士们还不熟悉武器,这样的军队五不当一。因此兵法上讲:器械不利,等于是将士兵交予敌人;士兵不经过训练;等于是将将领交予敌人,将领不懂得用兵,等于是将君王交予敌人;君王不懂得选将,等于是将国家交予敌人。这四项,在用兵时,须多加注意。

臣还听说,大小异形,强弱异势,险阻异备。卑身以事强国,是小国采取的方法;联络小国进攻大国,是势均力敌国家采取的方法;以蛮夷对付蛮夷,是中国采取的方法。现在匈奴的地貌与战争技艺与中国不同,上山下坡,出入溪涧,中国的战马不如他们;道路狭窄险要,边跑边射,中国的骑兵不如他们;忍受疲劳,忍饥耐渴,持续战斗,中国的士兵不如他们,这些是匈奴的长处。如果在旷野平原地带作战,轻车骁骑,匈奴的骑兵则会乱了阵脚;长戟劲弩,远程放箭,匈奴的弓箭手即会失去优势;坚甲利刃,长短配合,游弩来往游击,严阵以待,什伍向前,匈奴的骑兵就会难以抵挡;强弓利箭,万箭齐放,射向一个目标,匈奴的铠甲、盾牌就会难以防御;下马格斗,剑戟交加,前后移动,匈奴骑兵的阵法,就会难以应对,这些是中国士兵的优势。从这些对比来看,匈奴的长处有三种,中国的优势有五种。陛下掌握有数十万汉军,对付数万匈奴骑兵,完全可以采用以众击寡,用十个对付一个的战术。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