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第2节
杜缓少年时,已经是郎官,宣帝本始年间(公元前73-前70年),杜缓以校尉身份跟随蒲类将军赵充国抗击匈奴,撤军返回后在朝中担任谏议大夫,又转任为上谷郡都尉,雁门郡太守。父亲杜延年去世后,宣帝召杜缓回家料理丧事,然后拜杜缓为太常,负责治理各皇陵县,每年冬天判案裁定后,杜缓封上案卷,而后撤去酒食,属下官吏都说杜缓有恩。元帝刚继位,当时粮食昂贵,百姓流离失所,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西部羌人发生叛乱,杜缓向朝廷上书,请求捐助钱、粮,以助军用,前后达数百万。
杜缓有六个弟弟,五人当过大官,小弟弟杜熊在五个郡先后担任二千石官员,三个弟弟担任过州部刺史,均有政绩,只有中间的弟弟杜钦没有当过官,但是名气最大。
杜钦,字子夏,从小钻研经书,家庭富有,杜钦有一只眼睛失明,因此杜钦不愿意做官。茂陵(武帝的陵寝)县人杜邺与杜钦是同姓、同字,均是以才能在京师闻名,有些读书人称杜钦为“盲杜子夏”。杜钦讨厌他们取笑自己的残疾,于是戴上小帽,高宽皆为二寸,京师里的读书人又改称杜钦为“小冠杜子夏”,称杜邺为“大冠杜子夏”。
当时成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以外戚身份辅政,求贤若渴,希望招纳贤士,协助自己处理政事。王凤的父亲顷侯王禁与杜钦的哥哥杜缓关系很好,王凤也了解杜钦的才能,奏请皇帝,任命杜钦为大将军幕府武库令。职务清闲,这正是杜钦所喜欢的职务。
杜钦为人深沉博学而有见解。成帝还是太子时,喜欢女色,继位之后,皇太后诏令,在良家女子中为皇帝挑选嫔妃。杜钦向大将军王凤谏言:
“礼制规定,天子可以娶九位女子,是最高的阳数,为的是多生育子女。在民间一定能够挑选到窈窕淑女,但不必强求姿色,这有助于皇帝的圣德,有助于后宫治理。嫔妃少了,不必续补,有助于皇帝养寿,也避免后宫争宠。后宫中的嫔妃要有淑德贞行,继承皇位的太子才能够成为圣君,后宫要订立严格的制度,这样皇帝才能够养寿,保持身体健康,享受天年。后宫舍弃制度不用,皇帝则会沉溺于女色,沉溺于女色,皇帝的寿命即会受到影响。《尚书》中讲‘纵欲过度,或三四年’,强调了帝王在后宫中纵欲过度的危害。男子五十岁,仍然好色;妇人四十岁,容貌已经大不如前。以衰老前的姿色侍奉仍有色欲的男子,不用礼仪制度加以限制,那些不能挽回容貌的嫔妃,即会产生妒忌心理;有了妒忌心理,后宫嫔妃间则会产生猜忌,因此而产生隔阂。在春秋时,晋献公被后宫谗言所迷惑,申生无辜受到伤害。现在皇帝正是年轻气旺,还没有生下儿子,正在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后宫也没有确立亲近后妃的制度。大将军辅政,应该着手做这件事情,按照古时的礼制,为皇帝迎娶九位女子,选择有德的家庭,选求淑女,不一定非要美貌,或者能歌善舞的美女,以此作为皇帝挑选嫔妃的万世大法。年轻人,戒之在色,《诗经·小弁》中对此有所提醒,须时时留意。愿大将军重视。”
王凤将此事奏报太后,太后认为上古时的事情未必当真。杜钦又再次谏言:
“《诗经》中说:‘殷鉴不远,在夏代末世。’这其中有着强烈的讽谏意义,不重视古训的人常会忽略这些,不能不慎重!上次讲到皇帝迎娶九位女子,只是大致谈了皇帝娶亲,事关帝王祸福的重要性,应该警惕,我担心将军没有听进我的话。皇后、嫔妃制度,是皇帝能否享有天年,国家是否遭受祸乱的关键。考察三代在末世时,纵观殷代的高宗,周代的周宣王,他们都是中兴的帝王,近代汉朝的经历,所产生的祸乱也同样与女德有关。因此在古时,周康王因为贪恋女色,早晨晏起,夫人不鸣玉璜,《关雎》为此做诗,感叹女德的重要,古人都知道好色之人,好色短寿,脱离礼仪制度的约束,帝王即会好色而不加节制,社会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这样还会败坏社会风气。因此在《诗经》中,歌颂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强调忠孝的作用,仁德的重要性。人们都希望皇帝有仁德,享寿天年,国家太平祥和,这是做臣子的最大愿望,要时时谨记。《易经》中讲:‘正其本,事情才能通顺。’但凡对事情产生疑问就难以确立,向古人寻求智慧,典籍中没有记载,与今天相比,却吉凶相同,对待此事仍然犹疑不决,民众即会产生猜疑,僵持下去,制度就难以确立。现在皇帝迎娶九女的制度,合乎上古时的遗训,于今天也无害,也不逆于民意,应该尽早实施,它会为天下带来福祉。大将军现在辅政,如果不尽早确立制度,恐怕会令天下人失望。恳请大将军相信臣子的忠心,顾念《关雎》暗示的含义,不辜负先帝的嘱托,担负起辅弼朝政的重任,从天子继位开始,就要保证后宫制度清明,为汉家天下夯实基础,此事不能疏忽,不能再迟疑。”
王凤不能制定制度,还是按照老规矩办事。恰好皇太后的妹妹司马君力与杜钦哥哥的儿子通奸,有人将此事报告皇太后,杜钦顿时感到惭愧,惶恐,请求免去官职,退休在家。
再后来发生了日蚀、地震,朝廷在全国举荐贤良方正,以及敢于直言的士人,合阳侯梁放举荐杜钦,杜钦上奏:
“陛下畏惧天命,对发生的灾异感到恐惧,召见公卿,在全国举荐敢于直言的士人,希望通过他们,能够了解上天的旨意,检讨治国理政的缺失。臣杜钦愚蠢、笨拙,学术浅陋,不足以回答皇上的策问。臣听说发生日蚀、地震,是由于阴盛阳衰。臣子,是君的阴面;儿子,是父亲的阴面;妻子是丈夫的阴面;夷狄,是中国的阴面。《春秋》中记载,在二百四十余年间,日蚀发生过三十六次,地震发生过五次,每次发生,或者是夷狄侵犯中国,或者是朝政被臣下掌握,或者是妇人欺凌丈夫,或者是臣子背叛君主,事情虽然不同,但道理却是相通的。臣暗中观察当朝人事的变化,考查与灾异有关联的事情,本朝大臣没有不安分的人,外戚中没有背叛乖戾的人,崤山以东的诸侯国,没有强大到不可遏制,三面边疆的蛮夷,没有悖逆叛乱的行为,剩下来的只有后宫。根据什么呢?太阳在戊申时出现日蚀,一直持续到未时。戊时未时,是土。土的位置,位于中宫。夜晚在未央宫的殿中可以感觉到地震,这一定是皇后嫔妃间在争宠,以至于相互间诋毁伤害,希望陛下能够有所警惕。一切变故均有着天人感应,人世间的事情出现缺失,灾异就会发生。在此时以德来应对,灾异就会消退;以善来应对,祸乱就不会再延续。商代的高宗武丁看到野雉飞到鼎耳上,向武丁发出警示,随后武丁自我检讨,修正错误,此后享寿百年,殷商因此而中兴,关键是要有措施。要有应对的方法,还要有诚意,非诚不立,非信不行。在春秋时,宋景公是一位小国诸侯,不愿意将灾祸嫁祸予他人,再三表示人君的诚意,荧惑星因此而隐退。以陛下的英明,对后宫以至诚相待,检讨灾异出现的原因,一定会有所感应,即使有灾祸出现,也难以撼动朝廷。孔子说:‘仁很远吗,求仁得仁!’希望陛下能够摆正皇后、嫔妃间的关系,抑制后宫嫔妃的权利,戒除奢侈,减少游乐,躬身节俭,亲自处理朝政,出行时要乘坐御车,在辇道上行驶,关心二位后宫太后的起居,按时作息。如此行事,即使尧、舜也能够与他们比较圣德,就是有一些灾异,也会被消除!如果不留心民间的议论,不能按照德才授予官员职务,用天下财富,享受着奢侈淫逸的生活,举天下百姓的辛劳,来满足耳目娱乐,接近谄谀小人,远离正直大臣,相信贼臣,使得忠良受到伤害,贤者远离朝堂,忠臣得不到信任,即使没有灾异,社稷也会遭遇危害。天下如此浩大,万事如此繁多,祖业如此珍重,陛下切不可淫逸度日,奢侈无度。希望陛下能够抛弃那些没有益处的享受,为天下百姓着想。臣杜钦愚蠢,说话不知高低,所言不足以采纳。”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