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 第2节

卷六十四上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第2节

臣听老人们讲,秦朝时曾经派出都尉屠睢率军进攻越国,又派出监郡御史禄凿通灵渠,打通水道。越人在当时逃入深山老林,难以降服。留下的军队驻守在无人居住的空旷地带,旷日持久,士卒们逐渐感到疲惫,越人乘机袭击,秦军遂招致大败,于是秦廷再次征发罪人戍守。在当时,内外骚动,百姓疲困,行者不还,往者不返,民不聊生,纷纷逃亡,致使盗贼蜂起,遂导致崤山以东大乱。这即是老子所讲的“战场之地,荆棘丛生。”兵者凶事,一方有事,四方震动。臣担心一旦发生变故,奸邪四起,战乱之祸将会从此开始。《周易》中讲:“高宗征伐鬼方,三年而克。”鬼方,还是小蛮夷;高宗武丁,是殷朝的盛明天子。以盛明天子征伐一个小蛮夷,三年才能够平定,可见用兵不能不慎重。

臣听说天子用兵,出兵征伐,但不必投入战斗,意思是说没有人敢与天子的军队较量。如果让越人侥幸得逞,违逆管事人的约束,越人士卒得以逃亡,即使将越王斩首,臣也会为大汉军队感到羞愧。陛下以四海为境,九州为家,八薮为苑囿,江汉为池塘,亿万百姓为臣民。人数众多,足以满足政府开支的需要,每年的租税收入,足以供给国家的各种需求。陛下虔诚地供奉神明,遵循王道,稳坐朝堂,背靠御座,君临南面而决断一切,对外号令天下,四海之内,莫不响应。陛下普施恩德,抚育万民,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恩泽流布四方,传于子孙,施惠无穷。江山犹如泰山般稳固,夷狄乃荒莽之地,何劳汉军旬日间远征劳苦,徒耗军费!《诗经》中讲:“君王谋划得当,蛮夷归附投降。”也是在说王道宏大,远方自然会前来归附。臣还听说,农夫辛苦,君子得以供养,愚者建议,智者择善而用。臣刘安作为诸侯藩国,以贱躯作为朝廷的藩蔽,努力尽人臣的责任。现在边境出现战争迹象,臣虽然爱惜自己,不敢不冒死罪向皇上献上愚忠,这些都是臣应该做的。臣刘安真诚地以为,向越人派遣一位使者,恐怕会胜过十万雄师的作用!

在当时,汉军已经出动,还没有翻越南岭,即传来消息,闽越王的弟弟余善杀了闽越王,投降汉朝。汉军于是罢兵。武帝欣赏淮南王刘安的忠心,赞赏汉军将士此次出征的战果,诏令严助将朝廷的意图,晓谕南粤王。南粤王向使者叩首跪拜道:“天子兴兵讨伐闽越国,微臣万死,难以报答!”随即将太子送往长安,侍奉皇帝。

严助回来后,又出使淮南国,向淮南王刘安晓谕武帝的旨意:“皇帝问候淮南王:你派出中大夫玉向朝廷上书,朕看到了。朕继承先帝的美德,夙兴夜寐,但光明仍然不能普照,还有恩德施予不到的地方,现在灾害肆虐连年,百姓遭受痛苦。朕以微眇之身,居于诸侯王之上,国内还有饥寒的百姓,南部的蛮夷仍然骚扰不止,致使边境扰动不安,朕为此而忧虑。大王深思熟虑,懂得天下太平的道理,辅弼朕的不足。大王在上书中,称颂三代的盛世,天涯海角,人迹所至,莫不宾服,朕深感惭愧,难以企及。感念大王的拳拳美意,言犹未尽,特派中大夫严助前来晓谕朕的意思,同时通报出兵越国的战事。”

严助继续晓谕武帝的旨意:“大王就此次发兵讨伐越国上书,陛下派遣臣严助向大王详细禀告。大王居住的藩国遥远,事情来的紧急,不能事先与大王商议。朝廷的事务尚有欠缺,致使大王忧虑,陛下深感遗憾。世人均知道兵为凶器,明主须慎重对待,然而从三皇五帝以来,禁暴止乱,不使用武力,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汉朝作为天下宗主,操有生杀大权,掌控着四海内所有的生灵,危亡者希望安宁,动乱者企盼治理。而今闽越王残暴不仁,杀其骨肉,背叛亲戚,所作所为,多行不义,又多次举兵侵略百越,兼并邻国,逞其强悍,使用阴谋诡计,烧毁寻阳江上的楼船,妄图霸占会稽郡的土地,重新恢复勾践当年的霸业。此前边境报告,闽王率领两国军队进攻南粤国。陛下为百姓安危着想,为了长远大计,派人晓谕厉害:‘天下安宁,各国须继承祖业,安抚民众,不可相互兼并。’有关官员怀疑闽越国有狼子野心,欲占领百越,行为荒谬,不顾逆顺,不奉明诏,会稽郡和豫章郡也早晚会遭受荼毒。假若天子只说诛杀不义,而不出兵征伐,怎么能够让百姓安宁,战士减少伤亡呢?因此朝廷才派出两员将军驻扎在边境,以彰显汉军武威,宣扬朝廷圣德。军队尚未集结完毕,上天护佑,闽王已经丧命,朝廷随即派出使者,撤回驻扎在边境的汉军,以免耽误农时。南粤王感谢皇上的圣恩,体会到朝廷的美意,愿意洗心革面,欲亲自跟随使者到长安来谢恩。但身患重疾,不能动身,派出太子赵婴齐到长安来侍奉皇帝,病好之后,南粤王愿意匍匐在北阙,面对着长安再拜,以报答皇帝的厚恩。闽越王从八月起在冶南举兵,士卒疲惫,三位越王的军队相互攻击,最终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将闽越王诛杀,战事就此结束。而今闽越国空虚,已经派出使者向朝廷送上符节,请求朝廷再立新的闽越王,不敢自专,一直在等待天子明诏。此番汉军出兵,不挫一兵之锋,不失一卒之费,而令闽越王授首殒命,南粤国得到汉朝的恩典,汉朝军威已经震动暴王,义存危国,这是陛下深思熟虑的结果。现在大功已经告成,特派使臣严助来晓谕大王。”

淮南王起身谢罪,说道:“即使在上古时,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侯,也不过如此。臣刘安狂妄,以愚意胡言乱语,陛下不忍加罪,还派使者前来晓谕,告谕我此前不知道的事情,臣不胜荣幸!”严助与淮南王言谈甚欢,完成使命后返回。武帝听了汇报,很高兴。

严助在武帝身边尽心服侍,一次武帝问严助,当初在家乡是个什么情况,严助回答:“家里很穷,曾经被有钱的亲戚欺侮。”武帝问严助有什么想法,严助回答,希望能回到会稽郡做太守。于是武帝任命严助为会稽郡太守。几年过去了,没有严助的消息。武帝赐玺书予严助,说:“制诏书予会稽郡太守:君不愿意在承明殿做事,认为侍从辛苦,怀念故土,朕因此任命君为会稽郡太守。会稽郡东接大海,南近百越,北靠长江。这一向,朕没有听到过君的消息,君须以《春秋》大义来汇报工作,不要像苏秦一样,以纵横术来敷衍朕。”严助接信后惶恐万分,连忙上书谢罪道:“《春秋》中讲,周惠王出奔于郑,不能孝顺母亲,因此断了联系。今天臣侍奉陛下,如同儿子侍奉父母,臣严助罪该万死。陛下不忍加罚,臣愿意在陛下身边做三年计簿工作。”武帝诏命,满足严助的要求,严助于是又回到长安,担任皇上身边的宫中侍从。武帝有了新想法,就会让严助写文章,严助为此写下了几十篇赋颂。

再后来淮南王到长安来朝见皇帝,用厚礼贿赂严助,严助与淮南王私下里交谈了很多有关宫中的事情。等到淮南王谋反的事情被揭露,牵涉到严助,武帝认为严助的问题不大,不想惩治。廷尉张汤争辩道,严助出入宫廷禁中,是皇帝的心腹重臣,却与外面的诸侯王私下通气,不杀,不足以警戒后来者。严助最终被杀头示众。

朱买臣,字翁子,会稽郡吴县人。朱买臣家中贫穷,然而喜欢读书,没有产业,靠砍柴谋生,朱买臣卖掉砍来的薪柴,换取粮食。常常担着薪柴担子,一边走,一边大声诵读学过的文章。朱买臣的妻子背着柴捆,跟在朱买臣后边,为此多次呵止朱买臣,让他不要在路上丢人现眼,朱买臣诵读的声音反而更高,妻子忍无可忍,要求离婚。朱买臣笑着对妻子说:“我五十岁时当富贵,现在才四十岁多一点。你跟我苦了这么久,等我富贵了,一定会报答你。”妻子气得只骂:“老东西,饿死在沟壑里啦,还要扯富贵?”朱买臣留不住妻子,只得听任她离婚。再后来,朱买臣一个人边砍柴,边继续读书,晚上就伴随着薪柴堆,睡在墓地里。妻子改嫁后,与丈夫的家人来上坟,看到朱买臣仍然是忍饥挨饿,就喊朱买臣过来,一起吃饭。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