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第2节
有一段时间,宣帝宠幸的姬妾张婕妤的儿子,淮阳宪王刘钦热心于政事,又熟悉法律,宣帝对刘钦很欣赏,因此有了让刘钦继位的想法,可是又想到太子是在宣帝身份卑微时生下的,太子在很小时即已失去母亲,宣帝因为此迟迟没有下定更换太子的决心。过了很久,宣帝想以礼让感化宪王,为刘钦安排了一位辅佐大臣,召韦玄成担任淮阳国中尉。当时宪王刘钦还没有回到封国去,韦玄成受诏之后,与太子太傅萧望之、以及《五经》儒生在一起讨论经学异同,在石渠阁展开了一次有名的辩论,辩论结果逐条奏报给宣帝。到了元帝继位,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府,又升任为太子太傅,教导太子刘骜,后来韦玄成官至御史大夫。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韦玄成代替于定国担任丞相。在被贬黜十年后,韦玄成继父亲之后再次担任丞相职务,受封为列侯,实现了愿望,封邑仍然在原来的地方,一时间被世人纷纷传颂。韦玄成为此而做诗,自述从错误中奋起的艰难,以警示子孙,诗中说:
君子肃穆,功德厥伟,仪容恭敬,堪为楷模。我辈惭愧,德能不侔,曾为朝臣,荒嬉失足。
圣明天子,美德昭彰,不以前谴,授我九卿。我须奋起,夙兴夜寐,奋发图强,不遑疲惫。天子明鉴,擢我三公,怜我改悔,复我爵位。
我既荣登,望我旧阶,先考居位,泪眼婆娑。司直祝捷,光耀门庭;群公百僚,贺我嘉庆。拜谢卿士,抚慰我心,三公高位,惶恐难任。辅佐圣主,竭力同心,但有差池,贬退无期。叹息旧谴,心怀惧惮,今居高位,敢不忧虑。
戒我后人,命运无常,谨慎处位,瞻仰悉心。处事恭谨,车服严整,无荒无嬉,以保爵封。以我为戒,不慎蹶跌;我今复位,先祖护佑。呜呼后人,慎言谨行。无玷显祖,维护汉室!
韦玄成担任丞相七年,在操守持重方面不如父亲韦贤,但文章著述方面超过父亲。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韦玄成去世,谥号为共侯。当初,韦贤在昭帝朝迁至平陵(昭帝的陵寝)县居住,韦玄成后来迁至杜陵(宣帝的陵寝)县,患病去世前,韦玄成通过使者奏请朝廷:“不能忍受父子两地分居,请求退休后,搬回平陵县居住,死后与父亲的坟墓葬在一起。”皇上批准了请求。
韦玄成的儿子顷侯韦宽继承爵位。去世后,儿子僖侯韦育继承爵位。去世后,儿子节侯韦沈继承爵位。从韦贤起,封邑一直传至玄孙才断绝。韦玄成的哥哥高寝县令韦方山的儿子韦安世,历任郡太守,大鸿胪,长乐宫卫尉。朝廷认为韦安世也有宰相器度,但韦安世因为有病去世,没有得到任命。东海郡太守韦弘的儿子韦赏通晓《诗经》,哀帝在做定陶王时,韦赏在定陶国担任太傅。哀帝继位后。韦赏以旧臣,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位列三公,受赐关内侯爵,食邑一千户,享年八十余岁,寿终正寝。宗族子弟,官至二千石的有十余人。
当初,在高祖时,诏令各诸侯王均要在封国内修建太上皇庙。到了惠帝朝,尊高祖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庙为太宗庙,在皇帝巡幸经过的郡国,都要修建太祖庙、太宗庙。到了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又尊孝武庙为世宗庙,武帝巡幸、巡狩经过的地方也要建庙。这样,在全国修建的祖庙、宗庙,六十八个郡、诸侯国中,共建有一百六十七所。在京师,从高祖到宣帝,再加上太上皇、悼皇考,各自的陵寝旁,还要建庙,共建有一百七十六所。陵园中有寝殿、便殿。每天在寝殿祭祀,每个月在陵庙祭祀,按照时令在便殿祭祀。在寝殿,每日供食四次;在陵庙,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在便殿,每年祭祀四次。每个月还要把先帝的衣冠,抬出来巡游一次。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也都有陵寝园,和先帝的加在一起,共有三十所。每年祭祀一次,要供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次,动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用巫师,屠宰,乐人一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负责为祭祀饲养牲畜的士卒还没有计算在内。
到了元帝朝,贡禹上奏谏言:“在上古时,天子只保留七座庙,而今孝惠、孝景庙的嫡系亲人均已经不在人世,应该将其庙宇拆毁。郡国中的宗庙,凡是不符合古代礼制的,也应该早日更正。”天子赞成贡禹的建议,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贡禹去世。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元帝下诏,讨论撤除郡国中的宗庙,元帝说:“朕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随着时间推移,修订法令,要因时、因事制宜。在汉朝建国初期,天下刚刚安定,远方还未归附,因此在皇帝曾经到过的地方,要建立宗庙,为的是树立朝廷威望,消除反叛的隐患,以加强中央集权。而今托庇天地护佑,祖宗福荫,天下统一,百蛮前来朝贡,仍然遵循原来的制度,使本来已经疏远的血缘关系,还像原来一样祭祀,这不是祖宗原来的想法,朕为此而忧虑。古人不是有教导吗?‘我不亲自祭祀,与不祭祀一样。’将此事交予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大夫、博士、议郎,一起讨论。”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太子太傅严彭祖、少府欧阳地余、谏议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讨论后,都说:“臣等认为,祭祀,不是由于外界的影响,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愿意这样去做,是真心的愿望。因此才有圣人祭祀先帝,孝子祭祀双亲。在京师皇帝居住的地方设立宗庙,皇帝亲自主持祭祀,全国各地的官员,按照职务带着祭品前来参加助祭,这是尊奉祖先应该做的事情,五帝三王都是这样做,这是万世不易的道理。《诗经》中说:‘助祭的人沉静,严肃地进入庙堂,参加助祭的有诸侯和卿士,天子主持祭祀,庄严肃穆。’《春秋》大义,父亲的祭祀,不设在支庶家中,国君的祭祀,不设在臣仆家中,帝王的祭祀,不设在诸侯的领地。臣等认为,在郡国的宗庙,没有再保存的必要,不必再修复。”奏议得到批准。此后撤除了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这些陵寝地不再设置祭祀,也相应地裁减了守卫的官吏、士卒。
撤除了郡国的宗庙之后,又过了一个月,元帝再次下诏,说:“人们常说,圣明的君王制定礼仪,建立四位亲人的祭庙,祖宗的祭庙,永远保留,以此来表明尊祖敬宗,孝敬父母。朕继承祖宗的基业,而这样重大的礼仪,至今还没有完善,内心常感到惶恐,不敢擅自做出决定,将此事交予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大夫、博士们,一起讨论。”韦玄成等四十四人,经过讨论后提出奏议,说:“《礼经》中讲,最早受命的帝王,最早受封为王的诸侯王,应该称为太祖,后世继承的,五座祭庙以外,应予以拆除,拆毁祭庙后的神位,收藏在太祖庙中,每五年举行一次大祭,叫做一禘(dì)一袷(xiá)。袷祭的时候,毁庙的和没有毁庙的神主,都在太祖庙中合祭,父亲为昭,儿子为穆,孙子再为昭,这是古时候的礼法。祭祀的大义是这样的:‘君王禘其先辈,以祖先配祭,同时再设立四座祭庙。’意思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王位,在祭天的时候,以祖庙中的神位配祭,不再为他们立庙,以尽孝道。为自己的先辈亲人立四座祭庙,以表明对亲人的孝道。嫡亲的亲人没有了,就将其祭庙拆毁,以表明这种关系在逐渐疏远,显示出亲情已经结束。周代所以建了七座庙,是因为后稷是周的最早始祖,文王、武王接受天命称王,这三座祭庙不能拆毁,再加上至亲先辈的四座祭庙,而后成为七座祭庙。除了后稷作为始祖建庙,文王、武王接受天命,功勋卓著,也要建庙,一旦后嗣没有亲人在世,即将祭庙拆毁。成王完成了文王、武王的丰功伟业,制定礼仪、音乐,功德茂盛,也没有保存祭庙,只是在去世后,以谥号褒奖生前的行为。《礼经》中讲,祭庙在宫中的大门以内,意思是不敢远离亲人。臣愚以为高帝接受天命,创立汉朝,应该作为太祖设立祭庙,永远保存。后边的皇帝祭庙,一旦亲属关系疏远,祭庙就要拆毁,现在到处都是宗庙,昭穆没有次序,应该将他们迁入太祖庙,按照礼仪排定昭穆次序。太上皇、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的祭庙,均应该拆除,皇考的祭庙,因为有子孙在,还可以保留。”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二十九人,认为孝文帝在世时,废除诽谤令,撤销肉刑,躬行节俭,拒绝贡品,罪人家属不受牵连,不谋私利,释放宫中的美人,重视百姓后嗣的继承,赏赐优待老人,抚恤收养鳏寡孤独,仁德深厚,堪比天地,为民牟利,施恩惠予四海,应该建立太宗庙。廷尉尹忠认为孝武帝确定正朔,改变服色,安绥四夷,应该建立世宗庙。谏议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认为,将皇考庙放在昭穆里排序,不合礼仪,应该排除在外。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