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 第2节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 第2节

魏相多次选取《易阴阳》和《明堂月令》中的内容,上奏给宣帝看,魏相说:

臣魏相侥幸在朝廷为官,没有尽到责任,不能向天下宣扬陛下的圣德,实施教化。现在阴阳未和,灾害未息,责任在臣和朝中的诸位大臣。臣在《易经》中读到:‘天地按照规律运行,日月不会相交,四季不会谬行;圣王按照道德去做,减省刑罚而民心归附。’天地变化,在于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在冬至和夏至时,以太阳为本源,八方之风,按照时辰吹来,万物之性养成,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东方之神为太昊,在《震》卦的位置上执规司春;南方之神为炎帝,在《离》卦的位置上执衡司夏;西方之神为少昊,在《兑》卦的位置上执矩司秋;北方之神为颛顼,在《坎》卦的位置上执权司冬;中央之神为黄帝,在《坤》卦、《艮》卦的位置上执绳司下土。这是五帝司命的季节方位,各有其时辰。东方之卦不可以治理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理北方。春兴以《兑》卦治理则会饥困,秋兴以《震》卦治理则会物华,冬兴以《离》卦治理则会下泄,夏兴以《坎》卦治理则会有冰雹。圣明的远古帝王审慎地尊崇上天,真诚地爱护百姓,因此设立了羲、和官职(执掌天文的官吏),以掌握四时,督促百姓按照节令行事。君王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天道,顺应阴阳,而后日月才会光明,风调雨顺,寒暑调和。注意这三个方面,则灾害就不会发生,五谷丰登,丝麻丰收,草木茂盛,鸟兽蕃息,民不生病,衣食有余。治理有了效果,则会君尊民悦,上下无怨,人民学会礼让,不会违背政教。假若风雨不能调和,农桑即会受到伤害;农桑受损,百姓则会饥寒受困;饥寒在身,就会不顾廉恥,这就有了盗贼奸宄。臣认为阴阳,是王道需要时时重视的大事,是民众赖以活命的根本,自古以来的圣贤没有不重视阴阳的。天子的道义,一定要取法于天地,借鉴先圣的治理经验。记载高皇帝言行的《天子所服第八》中说:“大谒者章在长乐宫中接受诏命,说:‘让群臣讨论天子所穿的服饰,以安定天下。’丞相萧何、御史大夫周昌和将军王陵,太子太傅叔孙通一起商议后,认为:‘春夏秋冬天子穿的衣服,应该按照天地上下方位,中得人和。因此,从天子、王、侯,凡是有封土的,直到亿万百姓,都要效法天地,顺应四时,这样才能够治理好国家,以免遭受灾祸,永享天寿安康,这是奉祀宗庙,安定天下的大礼。臣请求皇上也照此办理。中谒者赵尧掌管春天的祭祀,李舜掌管夏天的祭祀,倪汤掌管秋天的祭祀,贡禹掌管冬天的祭祀,四个人各负责一个季节。’大谒者刘襄和大谒者章奏请高祖,高祖下诏,说:‘可以。’”在孝文帝朝,在二月份普施恩惠于天下,赏赐天下孝子,还有勤恳劳作的农民,以及那些患病的、衰弱的士卒,祭祀为了国家死难者,但是选择的时间不符合时令。御史大夫晁错当时担任太子家令,向文帝上奏,奏报了这些情况。臣魏相感念陛下恩德深厚,然而灾难却并没有止息,臣担心是否在发布诏令时,没有按照时令。希望陛下选择通晓经术,通晓阴阳的四位大臣,让他们每人负责一个季节,到了时令季节,即向朝廷奏报,应该做那些事情,以协调阴阳,天下幸甚!

魏相多次陈述应该做的事情,宣帝都会加以考虑。

魏相指使丞相府掾史访查各个郡、诸侯国的事务,在他们休假从家中返回时,魏相让他们到丞相府汇报在家乡的所见所闻,还有四方带回来的奇闻逸事,有些人谈到了地方上的盗贼,或者风雨灾变,郡太守没有报上来,魏相就会及时地向宣帝奏报。当时丙吉担任御史大夫,二人同心辅政,宣帝特别器重这二位大臣。魏相为人严峻刚毅,不如丙吉宽厚待人。魏相在丞相位上任职九年,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去世,谥号为宪侯。儿子魏弘继承爵位,宣帝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魏弘因为有罪,被削去高平侯爵,降为关内侯。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喜欢钻研法律,曾经在鲁国监狱中担任过狱史。工作有成绩,调到廷尉署,在右监工作。后来因为触犯法令被免职,继而丙吉回到州部担任从事。武帝末年,巫蛊案骤起(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丙吉因为有在廷尉署右监任职的经历,被召回廷尉署,奉诏管理关押巫蛊案犯的郡邸狱。当时宣帝刚刚出生,仅有几个月大,仍在襁褓中,即以皇曾孙身份,牵连进巫蛊案中,被关押在郡邸狱,丙吉看到这样幼小的婴儿也被关押在狱中,非常可怜。内心清楚太子无辜,更加同情这个孩子。丙吉在狱中选择谨慎、敦厚的女囚,让她们乳养皇曾孙,还挑选干燥、闲适的狱舍,供她们居住。丙吉管理巫蛊案监狱,长达几年时间,巫蛊案仍然没有结案。到了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武帝病情加重,在长杨宫、五莋宫之间往来,休养身体,有望气者说,长安的郡邸狱中有天子气,于是,武帝派出使者,将中都官按照诏令羁押在郡邸狱的案犯逐一登记,诏命使者前往郡邸狱,将狱中的案犯,无论轻重,一律诛杀。宫内的谒者令郭穰,连夜赶到郡邸狱,执行诏命,丙吉关闭狱门,拒绝放郭穰进来,丙吉说:“皇曾孙在里面。他人无辜而死尚不可以,更何况是皇曾孙!”双方一直对峙到天亮,郭穰终于没有进入郡邸狱,郭穰回去后报告,弹劾丙吉。武帝听到皇曾孙后,有所省悟,说:“这是天命啊。”随即大赦天下。郡邸狱中所有关押的犯人,因为丙吉的坚持,而得以活命,其恩德流布于四方。后来皇曾孙生病,几次危在旦夕,每次丙吉都会指使乳母,问医问药,对待皇曾孙可谓是恩重如山,丙吉还以自己的俸禄,为皇曾孙添衣加食。

再后来丙吉担任车骑将军张安世的军市令,又升任为大将军霍光幕府中的长史,受到霍光的重视,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兼任宫中给事。昭帝去世后,没有子嗣,大将军霍光派丙吉等人迎接昌邑王刘贺,继承皇位。刘贺刚继位就由于淫乱而被废黜,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以及宫中的大臣们商议,再立皇位继承人,但是迟迟定不下来,丙吉写信向霍光建议:“将军侍奉孝武皇帝,受托孤之重,负有天下重任,孝昭皇帝过早去世,没有儿子,海内为此事而忧虑,都盼望着能够早日定下继承人。在为昭帝发丧时,将军以大义为重,选择了皇位继承人,奈何所立非人,将军又以大义废之,这件事天下人都认为将军做得对。当今社稷宗庙百姓性命全在将军一人身上。从群臣的议论中,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的谈话,诸侯国中的王室成员,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还没有听说。武帝生前留下过遗诏,收养居住在外祖母家中的皇曾孙,名字叫做刘病已,由掖廷来扶养,我以前在郡邸狱时,皇曾孙的年龄还很小,至今应该有十八、九岁,我听说皇曾孙在研读五经,聪明好学,行为安静,操守平和。大将军可以考虑,还可以用蓍草龟甲占卜,看一下祥瑞,如不便使其尊贵,可先接入宫中侍奉太后,令天下人知晓,而后再做出决定,天下幸甚。”霍光看了信后,遂决定迎立皇曾孙,霍光派丙吉和宗正刘德将皇曾孙接到掖廷。宣帝于是继位,赐丙吉关内侯爵。

丙吉为人忠厚,不矜其功。皇曾孙长大成人后,一直到坐上皇帝的位置,丙吉为宣帝幼年时所做的一切,从来没有对人谈起过,因此朝廷上下,很长时间也不知道丙吉曾经对宣帝有恩。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宣帝要立皇太子,丙吉担任太子太傅,几个月后,丙吉改任为御史大夫。霍禹谋反,霍氏家族随后遭到灭族,宣帝开始亲理朝政,了解尚书省的奏事。当时,掖廷有一位名叫则的宫婢让丈夫上书,说自己在宣帝年幼时,对宣帝有旧恩。宣帝下旨,让掖庭令了解事情经过,这位名叫则的宫婢说,此事御史大夫丙吉可以佐证。掖庭令将宫婢带到御史大夫府来见丙吉。丙吉看到这位宫婢,对她说:“你在郡邸狱中照看皇曾孙,由于不谨慎曾经出过差错,还遭到过鞭笞,这哪里是有功?真正照看皇曾孙有功的,是渭城的胡组和淮阳县人郭徵卿。”然后丙吉向宣帝上奏,陈述胡组等人当年抚养宣帝是如何地辛苦(至此,宣帝才知道当年在狱中的遭遇)。宣帝于是颁下诏书让丙吉寻找胡组、郭徵卿,得知二人均已经去世,还有家人、子孙在。宣帝厚赏恩人,同时赦免宫婢则为庶人,赐钱十万。宣帝召见丙吉,详细了解幼年时在狱中的情况,才知道自己得以存活的恩人就在身边,而自己竟然这么多年茫然不知。宣帝大为感动,制诏书予丞相:“朕在微眇时,御史大夫丙吉对朕有活命之恩,其功德茂盛。《诗经》中讲:无德不报(有德必报)。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临到封赏时,丙吉患病,宣帝让人将印绶系带绑在丙吉身上,意为丙吉祛病消灾。宣帝担心丙吉从此会一病不起,太子太傅夏侯胜说:“丙吉不会死的。我听说有阴德者,必享天寿,福及子孙。今天丙吉还没有享尽皇帝的厚恩就患病,这个病不会是死症。”丙吉后来果然痊愈。丙吉病好之后上书辞谢,说自己不应该虚名受赏。宣帝回信说:“朕封君,不是虚名啊,君现在拒绝封赏,是在显示朕的不德。现在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君要养好精神,免除思虑,注意医药,保持健康。”又过了五年,丙吉代替魏相担任丞相。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