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五 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 第2节
夏侯胜再次担任长信宫少府,后来又升任为太子太傅。受诏为《尚书》、《论语》撰写注解。宣帝赐予夏侯胜黄金百斤。夏侯胜享年九十岁,在任上去世,宣帝赏赐夏侯胜,墓冢葬在平陵(昭帝的陵寝)县。太后赐钱二百万,为夏侯胜穿戴素服五日,以答谢师傅教导之恩,儒生以此为荣。
最初,夏侯胜讲学授徒,常对学生们讲:“士人最忌讳不懂经术,经术一旦贯通,在朝中摭取三公位置(青紫绶带),如同在地上拾取草芥一样。学经不通,不如回家种田。”
夏侯胜有一位堂伯父的儿子名字叫做夏侯建,字长卿,跟随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兼收并蓄,又从研究《五经》的各位儒生那里,探究与《尚书》有出入的地方,将其排为章句,按照章句解释。夏侯胜知道后,批评夏侯建:“夏侯建只注重章句小处,将整个儒学搞得支离破碎。”夏侯建也对夏侯胜的学问提出异议,认为夏侯胜的学问疏略,难以应对各种疑问。夏侯建终于自成一家,后来担任议郎博士,官至太子少傅。夏侯胜的儿子夏侯兼,担任左曹太中大夫,孙子夏侯尧担任长信宫少府、大司农、大鸿胪,曾孙夏侯蕃后来担任郡太守、州牧、长乐宫少府。夏侯胜的同父异母弟的儿子夏侯赏,担任梁国内史,梁国内史夏侯赏的儿子夏侯定国担任豫章郡太守。夏侯建的儿子夏侯千秋,也担任过少府、太子少傅等职。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县人。研究《易经》,跟随梁国蒙县人焦延寿学习。焦延寿,字赣。焦延寿出身贫贱,因为好学而受到梁王重视,梁王为焦延寿提供学习费用,让焦延寿专心研究学问。学成后,焦延寿担任郡府掾史,通过举荐补为小黄县令。因为焦延寿常能预知县中作案的奸邪,盗贼在县里不敢轻举妄动。焦延寿在任上爱护百姓,对县里百姓实施教化,很有政绩。后来焦延寿受到举荐升迁,县中的三老、官员上书,极力挽留焦赣,皇上下诏,以增加俸禄作为奖励,焦延寿继续在小黄县留任,后来死在任上。焦赣生前常讲:“能够学到我的学问,并因此而死的,一定是京房。”焦延寿的学问专注于灾变的预测,将《易经》分为六十四爻,每一爻主一日,以此来测定事物的变化,以风雨寒温作为征候,很有效应。京房运用的非常熟练。京房喜欢锺律,也通晓音乐。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经举荐为孝廉,京房在朝中担任郎官。
元帝永光、建昭年间(公元前43-前34年),西羌叛乱,天上出现日蚀,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阴霾不散。京房多次上书,预言将会有事情发生,近则数月,远则一年,京房预言的事情非常灵验,元帝对此很惊奇。多次召京房进宫询问,京房回答:“古时候的帝王以德能重用贤者,很多事情能够获得成功,以至于祥瑞显现,末世的帝王以毁誉重用庸人,朝政遂遭到废弃,灾异大量出现。应该让朝中的百官,将他们的德能表现出来,灾异才会平息。”元帝下诏,让京房做成此事,京房提出来以考功法考察官员。元帝诏令朝中的公卿大臣们与京房在温室殿讨论此事,大臣们均认为京房所说的办法过于琐碎,让官员们上下相互监察难以操作。元帝还是想试一下。当时各州部刺史到京师来汇报工作,元帝召见这些刺史,让京房告诉他们对官员如何进行考功,刺史们也认为这种方法难以施行。只有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说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行,后来又改口说可以试试。
当时内朝的中书令石显掌握着权力,石显的朋友五鹿充宗担任尚书令,五鹿充宗与京房学的是同一经学,得出的结论却往往不同。石显与五鹿充宗二人在内朝执掌权利,京房曾经在闲暇中入宫谒见元帝,问元帝:“周代的幽王、厉王为何是亡国君主?他们重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元帝说:“君不明察,重用的是佞臣。”京房说:“知道是佞臣,为什么还要重用,是否不知道是佞臣,还以为是贤臣呢?”元帝说:“肯定认为他们是贤臣。”京房说:“那么后来的人怎么知道君王用的不是贤臣呢?”元帝说:“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祸乱,才意识到这一点。”京房说:“既然是这样,只有君王重用贤臣,国家才能够实现大治,重用不贤的佞臣,国家就会出现祸乱,这是必然的道理。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当时不觉悟,去访求贤臣,结果重用了佞臣,导致国家衰亡呢?”元帝说:“只有在祸乱当头时,君王才会想到贤臣,如果君王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些,天下那里还会有亡国的君王?”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经这样讲过,嘲笑过那些亡国之君的愚蠢,可是仍然重用竖刁、赵高,最终使得国家政治陷入混乱,贼寇满山,他们为什么不能事先觉悟到周幽王、周厉王的危险?”元帝说:“有道的君王才能够从过去的教训中,警惕此后发生的危险。”京房听到这里,摘下帽子,趴在地上叩头,说:“《春秋》中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发生的灾异,以此来警示后来的君主。自从陛下继位以来,日月无光,星辰逆行,山崩地裂,地震频仍,夏霜冬雷,春枯秋荣,严霜不死,水旱螟虫,百姓饥疫,盗贼寇略,罪人满市,《春秋》中所记载的灾异,现在都出现了。陛下认为当今天下,是大治呢,还是大乱呢?”元帝说:“是极乱啊。这还用说!”京房说:“当今朝中重用的是谁呢?”元帝说:“现在的情况甚至超过那时的情况,也有人认为,原因不在这几个人身上。”京房说:“古时的君王也应该这样想吧。臣担心后世人在看待今天时,也会像今天看待古时候的君王。”元帝沉思良久,然后说:“而今导致灾乱的人应该是谁呢?”京房说:“明主心里应该非常清楚。”元帝说:“我心里真的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还会重用他吗?”京房说:“皇上最信任的人,与他一起在帷幄中商量朝中大事,选用天下士人,此人是谁?”京房指的这个人是石显,元帝也知道京房指的是谁,元帝对京房说:“我知道了。”
京房出宫后,元帝让京房推荐弟子中学习考功法有成就的,打算试用几个人。京房推荐了中郎任良、姚平,京房说:“希望任命他们为刺史,让他们试一下考功法,臣愿意在朝中,为他们奏事,以防止下情壅塞。”石显、五鹿充宗对京房有所忌惮,极力回避京房,于是向元帝谏言,让京房试着担任郡太守。元帝此后任命京房担任魏郡太守,俸禄为八百石,同时让京房在郡中试一下他的考功法,考查一下郡中的吏治。京房请求,希望不要被刺史所干预,自己可以在其它郡挑选人,来协助自己考察郡中千石以下的官吏,一年结束后,乘坐传车到京师来向元帝奏报工作。元帝答应了京房的请求。
京房的心中很清楚,自己多次在朝中向元帝谏言,已经引起朝中大臣们的不满,在宫中,自己又与石显、五鹿充宗有矛盾,因此不想远离元帝,担心自己走后会受到佞臣们在背后谮毁,及至担任太守的诏命下达,京房的内心越发恐惧。京房在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二月初一日接受任命,遂将一封上书密封呈递上去:“辛酉以来,雾霾散去,太阳显现,臣心中很高兴,认为陛下要做出决定啦。然而臣的卦象仍然很强。臣怀疑陛下虽然有改变的想法,但却还不能下定决心,臣暗自担心。希望可以见到阳平侯王凤,没有见到,到了己卯,臣得到拜为太守的诏命,这是权臣在蒙蔽陛下,而后才有的结果。臣离开京师后,担心他们会乘机诋毁臣,致使臣身死而难以功成,希望在一年结束时,陛下允许臣乘着传车到京师来,亲自向皇上奏事,希望能够得到皇上恩准。到了辛巳,雾霾之气又出现在卦象上,太阳被霾气遮蔽,这是上大夫在蒙蔽陛下,陛下又有了迟疑。在己卯、庚辰之间,一定是有人打算阻断臣与皇上的联系,不让臣乘坐传车,到京师来向皇上奏事。”
京房还没有出发,元帝让阳平侯王凤制诏书,告诉京房,让京房不要再乘坐传车到京师来奏事。京房心中恐慌,到了新丰县,京房又通过驿站,向元帝呈递上一封密封的奏书:“臣此前六月份在解说《遁卦》时,没有发生效应,卦象说:‘有道之人要走了,天气寒冷,地下将会涌出泉水,形成灾害。’到了七月,果然有泉水涌出。臣的弟子姚平对臣讲:‘京房你懂得道术,但未必相信道术。你所说的灾异,没有不灵验的,现在泉水又涌出来了,懂得道术的人被逐出京师,就要死了,你下边还要说些什么?’臣说:‘陛下仁慈,对臣非常宽厚,即使是死,臣也要讲话。’姚平又对臣说:‘京房你只是小忠,还不能算是大忠。在过去,秦朝的赵高在宫中掌权,有位叫正先的人,非议赵高而被杀,赵高的威风此后树立起来,秦朝的崩溃,可以说是从正先开始。’现在臣要离开长安,出京城去做郡太守,努力发挥考功的效能。如果没有效果而遭到治罪,希望陛下不要把泉水涌出来的怪异现象,归罪到臣的身上,为此像当年正先被杀一样,遭到姚平等人的耻笑。”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