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 第2节

卷七十八 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第2节

宣帝于是将双方的意见交予丞相、御史大夫两府讨论,丞相、御史大夫就萧望之提出的问题诘问张敞。张敞回答:“少府、左冯翊所说的,只是人们通常的想法。当年武帝征伐四夷,战争持续三十余年,百姓没有加赋,而军事行动所需要的开支,均得到满足。而今羌虏不过是一隅的小蛮夷,是在山谷间跳梁的小丑,国家只是让犯罪的人拿出一些财产,来赎免他们的罪行,这种措施,远胜于烦扰百姓,增加赋税。并且强盗和杀人犯是大逆不道的罪人,是百姓最痛恨的恶贼,他们不能赎罪,只是对于那些因为藏匿、知情不报、贪取不义之财而犯法的人,因为受到惩罚,可以实施这种政策。朝中的大臣们在讨论时,均认为他们的罪可以得到宽免,现在让他们以财产来赎罪,其法律实施的宽严,政策掌握的尺度,显而易见,怎么会影响到教化?在上古时,《甫刑》的惩罚,也是小过可以赦免,轻罪允许交钱,以钱来赎罪,还有以钱赎罪的不同标准,这种措施由来已久,怎么就放纵了罪犯,让罪恶漫延?张敞在朝廷任职二十余年,只听说过罪人可以以钱赎罪,没有听说过因为赎罪,而造成更多的犯罪。现在凉州军情紧急,秋天庄稼正是收获的季节,百姓中还有饥困的,有些甚至因病而死在路上,更何况明年春天,青黄不接之际!不早一点为赈灾做足准备,在百姓需要时给予赈济,却在那里引用迂腐的经学,加以诘难,以后恐怕还会有更严重的情况出现。儒生们可以抱着经书,高谈阔论,没有必要与他们去争论。张敞作为朝廷大臣,位居列卿,把辅佐丞相、御史大夫两府作为自己的职责,不敢不表达愚意。”

萧望之、李强又争辩:“先帝圣明、仁德,朝中的贤良在位,制定制度、法令,为后世所垂范,考虑到边郡百姓困苦,因此制定了《金布令甲》,说‘边郡的百姓多次遭受兵灾,饥寒交迫,很多百姓在壮年时即不幸去世,家中失去年轻的父、子,诏令天下其它郡县,为边郡供给粮食以及生活用品。’这是因为战争频繁,而做出的应急措施。在当时,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诏令犯下死罪的人,每人可以捐献五十万钱,减轻死罪一等,因此在当时,地方豪强、官吏、百姓纷纷借贷,甚至有人为此而沦为强盗,为的是凑足赎罪的钱。再后来,奸邪并起,群盗蜂拥,甚至攻打郡县,杀害郡太守,犯罪的案件此起彼伏,官吏不能制止,武帝只好再次颁发诏令,派遣绣衣使者以军兴罪,严加惩治,为此杀了很多人,最终才将混乱制止下去。臣愚以为,这即是花钱赎罪的教训,因此才说不应该施行这种政策。”在当时,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也认为羌虏很快就会被剿灭,转输的军粮基本上能够满足战时需要,遂没有采纳张敞的建议。萧望之担任左冯翊三年,京师的百姓称赞萧望之在任上做得很好,此后萧望之升任为大鸿胪。

在此前,乌孙国昆弥翁归靡通过长罗侯常惠上书,希望以汉朝的外孙元贵靡作为继承人,再娶汉朝公主,通过婚姻而内附,脱离匈奴控制。宣帝下诏,将上书交予朝中的公卿们讨论,萧望之认为乌孙国远在遥远的西域,假若相信他们的好话,将公主远嫁于万里之外,这不是长久之策。这一次,宣帝没有采纳萧望之的建议。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宣帝派遣长罗侯常惠出使西域,护送公主下嫁元贵靡。还没有出塞,翁归靡去世,翁归靡哥哥的儿子狂王,违背与汉朝的约定,自立为昆弥。常惠在塞下上书,希望将少公主暂时留在敦煌郡。常惠到乌孙国去,指责乌孙国负约,还是应该立元贵靡,而后再迎娶少公主。宣帝再次下诏,将建议交予朝中公卿们廷议,萧望之认为:“这个建议不好。乌孙国首鼠两端,远在异域,观望汉朝与匈奴的强弱,不遵守约定,从这件事情上,已经看得很清楚。此前嫁出去的公主,在乌孙国四十余年,与乌孙王的感情并不好,边境也没有因此而安定下来,这些足已说明问题。这一次,汉朝送往乌孙国的公主,因为元贵靡不能被立为乌孙国昆弥,而中途返回,并没有失信于蛮夷,其实还是中国的福气。不断地向蛮夷送去皇室公主,为此而征发大量徭役,这也是原因之一。”宣帝这次采纳了萧望之的建议,让少公主返回,再后来乌孙国分为两部分,元贵靡被立为大昆弥,汉朝此后不再与乌孙国和亲。

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萧望之代替丙吉担任御史大夫。宣帝五凤年间(公元前57-前54年),匈奴国内大乱,朝廷为此事而讨论,大多数人认为,匈奴为害汉朝边郡已久,可以趁着匈奴内乱之机,将其一举荡平。宣帝下诏,派内朝大司马车骑将军韩增、诸吏富平侯张延寿、光禄勋杨恽、太仆戴长乐,向萧望之征询意见,萧望之说:“《春秋》中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范宣子率领晋军讨伐齐国,中途听到齐国国君去世的消息,遂引军返回,君子为此事而称赞,范宣子没有在其它国家居丧期间,趁乱讨伐它国,认为这种行为,恩德足以劝勉孝子,义举足以感动诸侯。此前单于仰慕汉朝的恩义,向汉朝称弟,派遣使者到汉朝来请求和亲,在当时,海内百姓非常高兴,夷狄也都听说了此事。约定并没有终止,单于不幸被匈奴国内的贼臣杀害,趁此机会,汉朝讨伐匈奴,这是乘人之危、幸灾乐祸,他们一定会远遁。不是以义讨伐,出动军队,担心会劳而无功。此时应该做的,是派出使者慰问,给予匈奴必要的帮助,以帮助他们度过当前困难,四方的蛮夷,知道汉朝这样对待匈奴,也会被中国的仁义所感动。如果能够帮助新的匈奴单于复位,新单于一定会感恩戴德,向朝廷称臣,这是盛德之事。”宣帝采纳了萧望之的建议,此后派遣汉军护送呼韩邪单于返回匈奴,重新安定了匈奴国。

在当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朝廷应该建造常平仓,宣帝认为这个想法很好,萧望之却提出反对意见。丞相丙吉年纪老了,宣帝非常敬重丞相,萧望之提出奏言:“百姓现在困苦,盗贼仍然猖獗,二千石官员很多不能胜任。在位的三公大臣不能尽到责任,三光(日月星)暗淡无光,今年的日月暗淡,责任全在他们身上。”宣帝认为萧望之出言不逊,轻视丞相,将萧望之的奏言交予宫中侍从建章宫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让他们一起前去责问萧望之。萧望之免冠,与朝廷派来的官员争论起来,宣帝为此更加不高兴。

再后来,丞相司直繁延寿上奏:“侍中谒者良奉旨下诏书予萧望之,萧望之只是拜了两拜。良代表朝廷与萧望之谈话,萧望之跪在地上不起来,谒者良不得已,只好也跪下,对御史大夫说:‘良失礼了。’按照惯例,丞相生病,第二天御史大夫就要前往家中探病;在朝堂聚会奏事时,御史大夫要站在丞相身后,丞相致谢,御史大夫还要趋步向前,作揖回礼。现在丞相病了很久,萧望之却不闻不问,也不探视病情;在朝堂聚会,与丞相抗礼,倨傲不逊。在朝堂议事时,意见有冲突,萧望之竟然会说出:‘君侯不就是大了我几岁吗,你还能当我的爹!’萧望之明知,作为御史大夫,不能擅自安排官吏为自己做事,萧望之却多次指使御史大夫府中的守史动用公家车马,到杜陵去料理家事。少史戴着官员的法冠,为萧望之的妻子作为前导引路,还私下里违犯规定,做买卖牟利,萧望之的属下为萧望之牟利十万零三千钱。萧望之作为朝中大臣,通晓经术,身居尊位,在九卿之上,应该作为官员的表率,却不能守法,严格要求自己,倨傲无礼,接受贿赂达二百五十金以上,请求将萧望之逮捕,按照法律治罪。”宣帝于是以诏书形式,告诉萧望之:“有关部门上奏,君无礼苛求朝廷派来的使者,对待丞相桀骜不驯,居官不够清廉,态度骄横,难以在朝中辅政,成为官员们的表率。作为朝廷三公,做事情本来应该谨慎,君却陷入各种丑闻之中,朕不忍将君交予执法官员惩治,派光禄勋杨恽送予君册书,转任太子太傅,授予君印绶。将原来的御史大夫印绶交还使者,不须再到宫中辞谢。君应当遵守道义,懂得孝行,走正路,不要再犯错误,也不要为此事再申诉。”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