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汉书》 » 白话文 > 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 第2节

卷九十九上 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第2节

王莽认为大司徒孔光是当时名儒,曾经在三朝担任过丞相,也很受太后尊敬,得到天下人信任。于是对孔光格外敬重,任命孔光的女婿甄邯为宫中侍从兼任奉车都尉。那些哀帝的外戚,还有在位的前朝大臣,凡是王莽不喜欢的,均要罗织罪名将其罢黜。为了符合程序,由丞相孔光上奏朝廷,给予罢免,王莽让甄邯将罢免令交予孔光。孔光一向畏惧王莽,又为人谨慎,不敢不上奏。王莽遂奏请太后,批准奏章。于是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因为相互举荐,遭到罢免。丁氏、傅氏还有董贤的亲属,被免去职务、爵位,流放至远方。红阳侯王立是太后的亲弟弟,虽然已经不在位,退休在家,在几个叔伯中,王莽最忌惮王立,担心王立会对太后讲自己的坏话,使得自己不能肆意妄为,又让孔光弹劾王立此前的过错,说:“王立此前知道定陵侯淳于长犯下大逆罪,还多次收受淳于长的贿赂,为淳于长讲话,误导朝廷;还建议以官婢杨寄的私生子作为皇子,大家议论纷纷,说这是吕氏当年做的事情,少帝又要出现了,造成天下人对此事怀疑,难以昭示后人,辅佐幼帝,奏请将王立送回封国。”太后没有听从。王莽继续说:“如今汉家衰微,几朝皇帝没有继承人,太后现在代替幼主掌握朝政,太后的尊位令人畏惧,应该保持公正,以昭示天下。为此还担心会有人不肯服从,王立因为是太后的亲属,现在太后以私恩,违逆大臣们的建议,一旦群臣滋生奸邪,乱源将会从此开始!还是应该将王立送回封国,以后还可以将他再召回来。”太后不得已,只好遣送王立回到封国。王莽以各种手腕,操控胁迫朝中上下,此类事情还有很多。

于是依附、阿谀逢迎王莽的大臣,受到提拔;忤逆、反对、怨恨王莽的大臣遭到迫害,甚至被杀。王舜、王邑成了王莽的心腹;甄丰、甄邯在朝中掌握纠察、弹劾;平晏负责内朝的中枢要务;刘歆掌管着典章制度;孙建是王莽的爪牙。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fēn)、涿郡人崔发、南阳郡人陈崇因为有才,受到王莽重用。王莽外表严肃,说话办事又道貌岸然,欲办成某事,只须略为示意,有所表露,他的党羽即会按照王莽的旨意向朝廷上奏。王莽随后会叩头哭泣,反复谦让,对上迷惑了太后,对下取信于官僚。

此前,王莽暗示益州郡让塞外蛮夷贡献白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王莽奏请太后下诏,用白雉进献宗庙。朝中群臣因此而上奏太后,说“太后委任大司马王莽,定策拥立平帝,安定宗庙。前朝大司马霍光有安定宗庙的功劳,增加食邑三万户,其封邑可以世代继承,与汉初的萧相国待遇一样。王莽也应该享受前朝霍光的待遇。”太后询问朝中的公卿,说:“真的是因为大司马有功,需要加封,让他尊贵呢?还是因为他是我的亲属骨肉,而特别予以封赏?”朝中的群臣异口同声地称颂王莽,说:“王莽的功德,与周成王当年蛮夷贡献白雉一样,这是千年难遇的祥瑞嘉兆。按照圣王的做法,臣有大功,要给予嘉美的称号,周公在世时,以周作为周公的称号。王莽安定国家,为汉家立下大功,也应该赐予称号,应该称为安汉公,增加封邑,让后代继承爵位、封邑,对上符合古制,对下符合宣帝朝的旧例,也顺应了天下民心。”太后颁发诏书,让尚书将这些奏议记录下来。

王莽上书,说:“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拥立平帝,现在只希望列出孔光等人的功劳和应得的赏赐,臣王莽先搁置一下,不要与他们相提并论。”甄邯奏请太后颁诏,说:“‘不偏不党,王道荡荡。’对皇亲国戚,按照道理,不应该有所照顾。君有安定国家,维护宗庙的功劳,不应该因为是朕的骨肉亲属,就予以隐瞒,不加以表彰。君不要辞让啦。”王莽又再次上书谦让。太后随后颁诏,让谒者引王莽到正殿的东厢房等待,王莽称有病,不肯进去。太后让尚书令姚恂带着诏书,对王莽说:“君因为谦虚,而托病推辞,君的责任重大,不能缺席,要马上赶过来。”王莽还是辞让。太后又派出长信宫太仆王闳捧着制书,再次来召王莽,王莽还是坚持有病。左右侍从禀告太后,说不要再勉强王莽,只要例举孔光等人的功劳和赏赐,王莽就会上朝理政。太后只好颁诏,说:“太傅博山侯孔光,在四朝担任丞相,宿卫宫廷,辅导皇帝,忠孝仁笃,品行优良,建议定策,增加食邑一万户,任命孔光担任太师,作为四辅辅佐皇上。车骑将军安阳侯王舜仁孝德厚,拥立中山王,继承皇位,不畏艰难,功德茂盛,增加食邑一万户,任命王舜担任太保。左将军光禄勋甄丰历任三朝,宿卫宫廷,忠信仁笃,拥立中山王,继承皇位,辅导皇上,安定宗庙,封甄丰为广阳侯,享受食邑五千户,任命甄丰担任少傅。你们四辅辅佐皇上,后世可以享有继承爵位、食邑的权利,每人赐予甲等宅邸一座。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宿卫宫廷勤劳,建议定策,封甄邯为承阳侯,享受食邑二千四百户。”四人均接受了封赏,王莽还是不肯起床上朝理政,群臣又再次上奏,说:“王莽虽然谦虚礼让,朝廷还是应该有所表示,给予奖赏,以昭示王莽在拥立平帝时建立的首功,不要让百官和黎民百姓为此而失望。”太后于是又颁下诏书,说:“大司马新都侯王莽在三朝担任三公,承担周公的重任,拥立平帝,建立了万世的功劳,所建立的功劳,为朝中的大臣们所敬仰,其风范教化影响海内,使得远方蛮夷敬慕,越裳氏通过多重翻译,贡献白雉。以召陵县、新息县二个县的二万八千户,加封王莽,作为增加的食邑,免去王莽后代子孙的徭役,世代享受爵位、封邑,得到的封赏参照萧相国。任命王莽为太傅,负责四辅事务,号称安汉公。以原萧相国居住的宅邸为标准,为安汉公建造府第,记录在案,传于后世无穷。”

王莽此时表现得更加惶恐,不得已而起床,接受太后的策书。策书中说:“汉朝三代没有儿子继承,而今由公辅佐安定;四辅的责任重大,三公的位置重要,由公来指导;率领朝中百官,由公来主持朝政;功德茂盛,宗庙安宁,白雉祥瑞,周公辅成。因此赐公嘉号为安汉公,辅佐皇帝,安享太平,不要辜负朕的期望。”王莽接受了太傅安汉公的称号,又表示谦让,奏请交还增加的封邑和其它赏赐,说愿意等到天下百姓家中丰衣足食,再来接受这些封赏。朝中的公卿们又出来劝谏,太后颁诏,说:“公希望等到天下百姓家中丰衣足食,才能够接受封赏,那就听从你的意见。到那时诏令增加公的俸禄、家吏、赏赐一倍。等到百姓家中已经丰衣足食时,大司徒、大司空要及时报上来。”王莽又谦虚,不能接受那么多的赏赐,同时谏言,要让断绝祭祀的诸侯王后代,重新继承王位,还有高祖以来的功臣子孙,大者要封为列侯,或赐予关内侯爵,加封食邑。所有在位的诸侯王和官吏,都要排列位序。这样上可以尊奉宗庙,增加礼乐教化;下可以惠及士民鳏寡孤独,恩泽后世,各方利益都考虑得很周到(详情记载在《平帝纪》中)。

王莽这样做赢得了大家的好感,王莽又想在朝中独揽朝政,王莽看出来,太后已经厌倦了处理朝中政务,随即暗示公卿们上奏谏言:“在此前,官吏以功劳大小升至二千石职务,而州部举荐的茂才官吏,有些人还不称职,应该让他们到长安来面见安汉公,接受考察。太后不必再亲自过问此类小事。”太后于是颁诏,说:“皇帝年幼,朕暂时代理朝政,等到皇帝行了加冠礼,就将朝政交还予皇帝。现在事务繁琐,朕的年龄很大,精神体力都已经难以支持,这样做恐怕不能保养身体,教导皇帝。因此选了朝中的忠臣、贤士,设立四辅,劝勉百官恪尽职守,永保国家安宁。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享有天下,并不是事必躬亲!’从今以后,封爵赏赐的事情,我再过问一下。其它的事情,交予安汉公、四辅来决定。州牧、二千石官员和茂才官吏,任命授职禀报事务,决定事项,都交予相关衙署,而后禀报安汉公,由安汉公考察新旧官员,看其是否称职,是否能够履行职务。”王莽于是开始接见所有的官员,极力表示出关心和爱护,有些还要馈赠礼物,对于不称意的官员,就奏请太后予以免职,其权利如同皇帝。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