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齐民要术》 > 作[月宰]、奥、糟、苞第八十一 > 第2节

作[月宰]、奥、糟、苞第八十一 第2节原文解释

《食次》曰:“苞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69号法: 用牛、鹿头,肫蹄,白煮。柳叶细切,择去耳、口、鼻、舌,又去恶者,蒸之。别切猪蹄—蒸熟,方寸切 — 熟鸡鸭卵、姜、椒、橘皮、盐,就甑中和之,仍复蒸之,令极烂熟。一升肉,可与三鸭子,别复蒸令软。以苞之: 用散茅为束附之,相连必致令裹。大如靴雍,小如#-666aa;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70号。大,长二尺;小,长尺半。大木迮之,令平正,唯重为佳。冬则不入水。夏作,小者不迮,用小板挟之: 一处与板两重,都有四板,以绳通体缠之,两头与楔楔 苏结反 之两板之间;楔宜长薄,令中交度,如楔车轴法,强打不容则止。悬井中,去水一尺许。若急待,内水中。用时去上白皮。名曰‘水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69号’。”

又云:“用牛、猪肉,煮、切之如上。蒸熟,出置白茅上,以熟煮鸡子白三重间之,即以茅苞,细绳穊束,以两小板挟之,急束两头,悬井水中。经一日许方得。”

又云:“藿叶薄切,蒸。将熟,破生鸡子,并细切姜、橘,就甑中和之。蒸、苞如初。奠如‘白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69号’—一名‘迮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69号’是也。”

【注释】

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69号(zhé): 就字面解释只是“薄切肉”或“细切肉”。《食经》、《食次》所记其实也是一种“苞法”,就是将肉撕开或切细,和进佐料蒸熟后,再包起来加以压榨或夹打作冷凝的处理,然后可以切成薄片吃,跟现在的“羊肉冻”、“羊肚榨”、镇江“肴肉”有些相似。

易汤: 换汤。从换汤看来,肉是加水煮的,否则三十斤狗肉、六升小麦,只用六升酒,怎么煮得过来?三升酒还要煮到肉脱骨,更成问题,就是“焗法”也不行。

“肫”,《食次》借为“豚”字,和《食经》一样。

“附之”,可以连下读作“附之相连”,指叶片相附着连接,但《粽生僻字_古文自编29957号》引《食次》还有“束附”,则“附”似作“缚”字用,故此处读作“束附之”。

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71号(shuàn): 同“腨”。小腿肚。

“用时”,原作“时用”,刘寿曾校记:“当作‘用时’。”是,据改。 白皮: 没有指明,不清楚。

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69号: 即迮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69号,应该就是上文的水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69号

【翻译】

《食经》说:“作犬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72号的方法: 三十斤狗肉,六升小麦,六升白酒,一起煮到三沸。换汤,再用三升小麦,三升白酒,将肉煮烂到脱骨,把肉撕开来。(打破)三十个鸡蛋放进肉里,便用东西包起来,上甑中蒸,让鸡蛋蒸熟。(出甑,)用石头压榨着。过一夜,拿出来,便可以吃了。这就叫‘犬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73号’。”

《食次》说:“作苞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73号的方法: 用牛头、鹿头、猪蹄子,清水煮熟。切成柳叶宽的细条,拣去耳朵、嘴唇、鼻子、舌头,又把不好的拣掉,上甑中蒸。另外将蒸熟的切成一寸见方的猪蹄肉、熟的鸡鸭蛋,以及生姜、花椒、橘皮、盐,就在甑中和进肉里面,继续再蒸,蒸到极烂熟。以一升肉可以再加上三个生鸭蛋(的比例),将鸭蛋另外蒸到软熟。然后一起包裹起来,方法是: 用#-666dd;散的茅草缚成束,必须使叶片相靠连,能够把肉料包裹住不露出。肉包大的像靴筒粗细,小的像小腿肚粗细。大的二尺长,小的一尺半长。用大木压榨起来,要平正,木头越重越好。冬天,肉包不放入井里去。夏天作的,小的包不压榨,是用小木板夹起来,方法是: 一边用两层板,两边#-666cc;用四层板,夹板整个地用绳缠紧,两边都用木楔子楔进两板之间的板缝里;楔子要长而薄,从两头打进去,要让两个楔子在中央交叉通过,像楔车轴的方法;用力打,打到不能再进去为止。然后拿它挂在井里,离水面一尺左右。如果急于要用,就直接浸入水里。用时去掉上面的白皮。这个名叫‘水生僻字_古文自编30073号’。”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饼法第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