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容斋随笔》 > 晋文公

晋文公原文解释

【原文】

晋公子重耳自note-name:狄2狄:北方部族名。僖公五年(前655),重耳奔狄(其母为狄族狐氏女)。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适他国凡七,卫成公note-name:卫成公3卫成公:卫成公(?—前600),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文公之子。曹#-666cc;公(?—前618):曹国国君,曹昭公之子。曹,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于曹,其地在今山东菏泽。郑文公(?—前628):郑国国君,郑厉公之子。、曹共公、郑文公皆不礼焉,齐桓公note-name:齐桓公4齐桓公:齐桓公(?—前643),齐国国君,任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666ff;诸侯,一匡天下,终其身为盟主。妻以女,宋襄公note-name:宋襄公5宋襄公:宋襄公(?—前637),宋国国君,宋桓公之子,继齐桓公之后为诸侯盟主。前638年伐郑,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宋襄公坚持不重伤敌#-666aa;,不俘虏上了年纪的敌人,并且要等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最后大败。赠以马,楚成王note-name:楚成王6楚成王:楚成王(?—前626),楚国国君,楚文王之子。享之,秦穆公纳之,卒以得国。卫、曹、郑皆同姓note-name:皆同姓7皆同姓:晋国与卫、曹、郑三国皆姬姓诸侯国。,齐、宋、秦、楚皆异姓note-name:皆异姓8皆异姓:齐国姜姓,宋国子姓,秦国嬴姓,楚国芈姓。,非所谓“岂无他人,不如同姓note-name:岂无他人,不如同姓9岂无他人,不如同姓:语出《诗经·唐风·杕杜》。”也。晋文公卒未葬,秦师伐郑灭note-name:滑10滑: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偃师,与晋同为姬姓。,无预晋事,晋先轸note-name:先轸11先轸:先轸(?—前627),晋国名将。以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note-name:伐吾同姓12伐吾同姓:郑、滑与晋同为姬姓诸侯国。,背秦大惠,使襄公note-name:襄公13襄公: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墨衰绖(cuīdié):把丧#-666hh;染成黑色。墨衰绖而伐之。虽幸胜于殽,终启焚舟之战note-name:焚舟之战14焚舟之战:鲁文公三年(前624),秦伐晋,渡过黄河之后尽焚其舟,以示决一死战,最后大败晋国。,两国交兵,不复修睦者数百年。先轸是年死于狄,至孙note-name:縠15縠:即先縠(?—前596),先轸之孙。晋楚邲之战失利,惧罪,乃与赤狄联#-666ff;为乱,被归罪而杀之,尽灭其族。而诛灭,天也。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晋公子重耳从狄开始逃亡经过总#-666cc;七个国家,卫成公、曹#-666cc;公、郑文公都不以礼相待,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他,宋襄公赠送马匹,楚成王设宴招待,秦穆公热情接纳,最终得以归国为君。卫、曹、郑三国都是同姓,齐、宋、秦、楚四国都是异姓,看来并不是《诗经》所说的“岂无他#-666aa;,不如同姓”。晋文公死后尚未安葬,秦国#-666kk;队伐郑灭滑,本来这和晋国无关,晋国先轸却认为秦国在此时不派#-666aa;来吊丧,却讨伐我的同姓国,于是背弃秦国以前的大恩,让晋襄公穿着丧#-666hh;伐秦。虽然侥幸在殽之战取胜,最终导致焚舟大战,两国交战,相互敌对几百年。先轸在这一年死于狄,到他的孙子先縠时灭族,此乃天意。

原文翻译

晋公子重耳自狄适他国凡七,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皆不礼焉,齐桓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卒以得国。卫、曹、郑皆同姓,齐、宋、秦、楚皆异姓,非所谓“岂无他人,不如同姓”也。晋文公卒未葬,秦师伐郑灭滑,无预晋事,晋先轸以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背秦大惠,使襄公墨衰绖而伐之。虽幸胜于殽,终启焚舟之战,两国交兵,不复修睦者数百年。先轸是年死于狄,至孙縠而诛灭,天也。

晋公子重耳从狄开始逃亡经过总#-666cc;七个国家,卫成公、曹#-666cc;公、郑文公都不以礼相待,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他,宋襄公赠送马匹,楚成王设宴招待,秦穆公热情接纳,最终得以归国为君。卫、曹、郑三国都是同姓,齐、宋、秦、楚四国都是异姓,看来并不是《诗经》所说的“岂无他#-666aa;,不如同姓”。晋文公死后尚未安葬,秦国#-666kk;队伐郑灭滑,本来这和晋国无关,晋国先轸却认为秦国在此时不派#-666aa;来吊丧,却讨伐我的同姓国,于是背弃秦国以前的大恩,让晋襄公穿着丧#-666hh;伐秦。虽然侥幸在殽之战取胜,最终导致焚舟大战,两国交战,相互敌对几百年。先轸在这一年死于狄,到他的孙子先縠时灭族,此乃天意。

【原文注释】

〔1〕晋文公:晋文公(?—前628),即重耳,晋献公之子。献公宠骊姬,杀太子申生,重耳避难奔狄。流亡十九年,以秦穆公之力返国为君。在位九年,为春秋五霸之一。»

〔2〕:北方部族名。僖公五年(前655),重耳奔狄(其母为狄族狐氏女)。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3〕卫成公:卫成公(?—前600),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文公之子。曹#-666cc;公(?—前618):曹国国君,曹昭公之子。曹,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于曹,其地在今山东菏泽。郑文公(?—前628):郑国国君,郑厉公之子。

〔4〕齐桓公:齐桓公(?—前643),齐国国君,任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666ff;诸侯,一匡天下,终其身为盟主。»

〔5〕宋襄公:宋襄公(?—前637),宋国国君,宋桓公之子,继齐桓公之后为诸侯盟主。前638年伐郑,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宋襄公坚持不重伤敌#-666aa;,不俘虏上了年纪的敌人,并且要等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最后大败。

〔6〕楚成王:楚成王(?—前626),楚国国君,楚文王之子。

〔7〕皆同姓:晋国与卫、曹、郑三国皆姬姓诸侯国。

〔8〕皆异姓:齐国姜姓,宋国子姓,秦国嬴姓,楚国芈姓。

〔9〕岂无他人,不如同姓:语出《诗经·唐风·杕杜》。

〔10〕: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偃师,与晋同为姬姓。

〔11〕先轸:先轸(?—前627),晋国名将。»

〔12〕伐吾同姓:郑、滑与晋同为姬姓诸侯国。

〔13〕襄公: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墨衰绖(cuīdié):把丧#-666hh;染成黑色。»

〔14〕焚舟之战:鲁文公三年(前624),秦伐晋,渡过黄河之后尽焚其舟,以示决一死战,最后大败晋国。

〔15〕:即先縠(?—前596),先轸之孙。晋楚邲之战失利,惧罪,乃与赤狄联#-666ff;为乱,被归罪而杀之,尽灭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