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用字原文解释
【原文】
太史公1太史公:司马迁。陈涉: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家:《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又曰:“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叠用七死字。《汉书》因之。《汉书·沟洫
2沟洫:沟洫(xù),沟渠。贾让:西汉#-666aa;,绥和二年(前7)应诏上书,提出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河:黄河。策:文体名。以议论为主。这里指臣下针对诏令所提问题进行对答。志》载贾让《治河策》云:“河从河内
3河内:郡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武陟。黎阳:县名。汉置,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北。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
4东郡:郡名。秦置,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
5观:县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清丰。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
6津:疑指白马津,又名黎阳津、鹿鸣津,在今河南滑县东北,旧为黄河#-666dd;流处,今已堙没。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
7魏郡:郡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昭阳:地名。在今河南浚县东北。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凡五用石堤字,而不为冗复,非后人笔墨畦径
8笔墨畦径:写作常规。畦径,蹊径。所能到也。

【翻译】
太史公司马迁《陈涉世家》:“现在逃跑是一死,揭竿而起也是一死,同样是死,何不为国而死?”又写道:“戍边而死者十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则已,要死就死得天下闻名!”连用七个死字。《汉书》沿用了这种写法。《汉书·沟洫志》记载贾让《治河策》说:“黄河从河内向北流至黎阳筑起石堤,挡住河水使其向东流向东郡平刚;又筑石堤,使其向西北流到黎阳、观下;又筑石堤,使其向东北流到东郡白马津北;又筑石堤,使其向西北流至魏郡昭阳;又筑石堤,挡住河水使之流向东北。百余里内,黄河向西拐了两个弯,向东拐了三个弯。”这段文字总#-666cc;用了五个石堤,但并不冗赘重复,这种效果不是后#-666aa;中规中矩的写法所能达到的。
原文 | 翻译 |
太史公《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又曰:“戍死者固什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叠用七死字。《汉书》因之。《汉书·沟洫志》载贾让《治河策》云:“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凡五用石堤字,而不为冗复,非后人笔墨畦径所能到也。 | 太史公司马迁《陈涉世家》:“现在逃跑是一死,揭竿而起也是一死,同样是死,何不为国而死?”又写道:“戍边而死者十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则已,要死就死得天下闻名!”连用七个死字。《汉书》沿用了这种写法。《汉书·沟洫志》记载贾让《治河策》说:“黄河从河内向北流至黎阳筑起石堤,挡住河水使其向东流向东郡平刚;又筑石堤,使其向西北流到黎阳、观下;又筑石堤,使其向东北流到东郡白马津北;又筑石堤,使其向西北流至魏郡昭阳;又筑石堤,挡住河水使之流向东北。百余里内,黄河向西拐了两个弯,向东拐了三个弯。”这段文字总#-666cc;用了五个石堤,但并不冗赘重复,这种效果不是后#-666aa;中规中矩的写法所能达到的。 |
【原文注释】
〔1〕太史公:司马迁。陈涉: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家:《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
〔2〕沟洫:沟洫(xù),沟渠。贾让:西汉#-666aa;,绥和二年(前7)应诏上书,提出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河:黄河。策:文体名。以议论为主。这里指臣下针对诏令所提问题进行对答。»
〔3〕河内:郡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武陟。黎阳:县名。汉置,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4〕东郡:郡名。秦置,治所在今河南濮阳。»
〔5〕观:县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南清丰。
〔6〕津:疑指白马津,又名黎阳津、鹿鸣津,在今河南滑县东北,旧为黄河#-666dd;流处,今已堙没。
〔7〕魏郡:郡名。汉置,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昭阳:地名。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8〕笔墨畦径:写作常规。畦径,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