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容斋随笔》 > 古彝器

古彝器原文解释

【原文】

三代note-name:三代2三代:夏、商、周。彝器其存至今者,人皆宝为奇玩。然自春秋以来,固重之矣。note-name:经3经:这里指儒家经典《春秋》。传(zhuàn):解说经义的文字,这里指《左传》。传所记,取note-name:郜4郜:郜(gào),诸侯国名。为周文王庶子之封国,都城在今山东成武东南,后被宋所灭。郜大鼎原是周天子赐给郜国的铜鼎,被宋国所掠。鲁桓公自宋国取郜大鼎,置之太庙,事见《左传·桓公二年》。大鼎于宋,鲁以吴寿梦note-name:寿梦5寿梦:寿梦(?—前561),姬姓,名乘,字寿梦,春秋吴国国君。寿梦鼎原是吴王寿梦献于鲁国的铜鼎。荀偃: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吴会盟诸侯伐鲁,鲁贿赂晋侯及其六卿,以寿梦鼎献于晋卿荀偃,事见《左传·襄公十九年》。之鼎贿荀偃,晋赐子产note-name:子产6子产:子产(?—前522),又称公孙侨、国侨、东里子产,春秋时期郑国#-666aa;,穆公之孙。时晋、楚争霸,郑国处于两强之间,得子产周旋其间,国家无事。莒(jǔ):春秋时期诸侯国,为楚所灭,其地在今山东莒县。方鼎:两耳四足方形之鼎。二方鼎原是莒国献给晋国的,晋侯以此二鼎赐给郑国执政子产,事见《左传·昭公七年》。莒之二方鼎,齐赂晋以note-name:纪7纪:诸侯国名。春秋时为齐所灭,其地在今山东寿光。甗(yǎn):青铜或陶制的双层炊器,上可蒸,下可煮。纪甗、玉磬,本是齐灭纪国时所得,齐、晋鞍之战时,齐#-666kk;败,以此贿赂晋军。事见《左传·成公二年》。甗、玉磬,note-name:徐8徐:诸侯国名。灭于吴,故地在今安徽泗县。甲父:古国名。故地在今山东金乡。齐侯伐徐,徐#-666aa;被迫讲和,以甲父鼎贿赂齐侯,事见《左传·昭公十六年》。赂齐以甲父之鼎,郑赂晋以襄钟note-name:襄钟9襄钟:郑襄公宗庙里的钟。钟,酒器。晋会诸侯伐郑,郑国以此钟贿晋,事见《左传·成公十年》。,卫欲以note-name:文10文:指卫文公(?—前635),卫戴公之弟。定:指卫定公。鞶(pán)鉴:用铜镜作装饰的革带。鲁昭公流亡在外,卫国曾表示愿以舒鼎和鞶鉴为抵押,使鲁昭公归国,见《左传·定公六年》。之舒鼎、定之鞶鉴纳鲁侯,乐毅为燕破齐note-name:乐毅为燕破齐11乐毅为燕破齐:事在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祭器设于宁台note-name:宁台12宁台:燕台。在今北京西。大吕note-name:大吕13大吕:齐国大钟名。元英:燕国宫殿名。陈于元英,故鼎note-name:故鼎14故鼎:昔日齐伐燕,得燕鼎,今返归燕,所以称“故鼎”。反:后多作“返”。磨室:为“磿(lì)室”之形误。燕国宫殿名。见《史记·乐毅列传》。反乎磨室是已。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夏、商、周三代彝器保存至今的,#-666aa;们都视为珍宝古玩。不过自春秋以来,本就很看重了。《春秋》《左传》记载,鲁桓公自宋国取郜大鼎,鲁国拿吴国寿梦鼎送给荀偃,晋国赐给子产两个莒国方鼎,齐国拿纪甗、玉磬送给晋国,徐国把甲父鼎送给齐国,郑国把襄钟送给晋国,卫国要把卫文公的舒鼎、卫定公的鞶鉴送给鲁侯,乐毅替燕国打败齐国,把齐国祭器摆放在宁台,齐国大钟陈列于元英殿,把故鼎送回磿室宫,这些都是例证。

原文翻译

三代彝器其存至今者,人皆宝为奇玩。然自春秋以来,固重之矣。经传所记,取郜大鼎于宋,鲁以吴寿梦之鼎贿荀偃,晋赐子产莒之二方鼎,齐赂晋以纪甗、玉磬,徐赂齐以甲父之鼎,郑赂晋以襄钟,卫欲以文之舒鼎、定之鞶鉴纳鲁侯,乐毅为燕破齐,祭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是已。

夏、商、周三代彝器保存至今的,#-666aa;们都视为珍宝古玩。不过自春秋以来,本就很看重了。《春秋》《左传》记载,鲁桓公自宋国取郜大鼎,鲁国拿吴国寿梦鼎送给荀偃,晋国赐给子产两个莒国方鼎,齐国拿纪甗、玉磬送给晋国,徐国把甲父鼎送给齐国,郑国把襄钟送给晋国,卫国要把卫文公的舒鼎、卫定公的鞶鉴送给鲁侯,乐毅替燕国打败齐国,把齐国祭器摆放在宁台,齐国大钟陈列于元英殿,把故鼎送回磿室宫,这些都是例证。

【原文注释】

〔1〕彝器:宗庙常用的青铜祭器如钟、鼎、尊、俎、豆等的总称。

〔2〕三代:夏、商、周。»

〔3〕:这里指儒家经典《春秋》。传(zhuàn):解说经义的文字,这里指《左传》。

〔4〕:郜(gào),诸侯国名。为周文王庶子之封国,都城在今山东成武东南,后被宋所灭。郜大鼎原是周天子赐给郜国的铜鼎,被宋国所掠。鲁桓公自宋国取郜大鼎,置之太庙,事见《左传·桓公二年》。

〔5〕寿梦:寿梦(?—前561),姬姓,名乘,字寿梦,春秋吴国国君。寿梦鼎原是吴王寿梦献于鲁国的铜鼎。荀偃: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吴会盟诸侯伐鲁,鲁贿赂晋侯及其六卿,以寿梦鼎献于晋卿荀偃,事见《左传·襄公十九年》。

〔6〕子产:子产(?—前522),又称公孙侨、国侨、东里子产,春秋时期郑国#-666aa;,穆公之孙。时晋、楚争霸,郑国处于两强之间,得子产周旋其间,国家无事。莒(jǔ):春秋时期诸侯国,为楚所灭,其地在今山东莒县。方鼎:两耳四足方形之鼎。二方鼎原是莒国献给晋国的,晋侯以此二鼎赐给郑国执政子产,事见《左传·昭公七年》。»

〔7〕:诸侯国名。春秋时为齐所灭,其地在今山东寿光。甗(yǎn):青铜或陶制的双层炊器,上可蒸,下可煮。纪甗、玉磬,本是齐灭纪国时所得,齐、晋鞍之战时,齐#-666kk;败,以此贿赂晋军。事见《左传·成公二年》。

〔8〕:诸侯国名。灭于吴,故地在今安徽泗县。甲父:古国名。故地在今山东金乡。齐侯伐徐,徐#-666aa;被迫讲和,以甲父鼎贿赂齐侯,事见《左传·昭公十六年》。

〔9〕襄钟:郑襄公宗庙里的钟。钟,酒器。晋会诸侯伐郑,郑国以此钟贿晋,事见《左传·成公十年》。

〔10〕:指卫文公(?—前635),卫戴公之弟。定:指卫定公。鞶(pán)鉴:用铜镜作装饰的革带。鲁昭公流亡在外,卫国曾表示愿以舒鼎和鞶鉴为抵押,使鲁昭公归国,见《左传·定公六年》。

〔11〕乐毅为燕破齐:事在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

〔12〕宁台:燕台。在今北京西。

〔13〕大吕:齐国大钟名。元英:燕国宫殿名。»

〔14〕故鼎:昔日齐伐燕,得燕鼎,今返归燕,所以称“故鼎”。反:后多作“返”。磨室:为“磿(lì)室”之形误。燕国宫殿名。见《史记·乐毅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