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纪 翻译 第2节
三月,加授辽东郡太守公孙渊为车骑将军。开始恢复使用五铢钱。
夏四月,任命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再度反叛,派遣曹仁去讨伐,将其斩首。
六月初一日庚子,初次祭祀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五岳,以及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比照人间官爵的等级给予山川群神以相应礼仪规格的祭祀。这一月二十八日丁卯,夫人甄氏去世。二十九日戊辰是月终,发生了日食;有关官员按惯例呈上奏章请求罢免太尉。文帝下诏说:“灾害和异常现象的发生,是上天用来谴责君主的;君主反而归罪于辅政大臣,这难道合乎夏禹、商汤归罪于自己的道理吗?我命令:百官各自尽忠职守,今后天上地下再有灾害或异常现象发生,不要再弹劾三公。”
秋八月,孙权派遣使者呈送奏章,并且把于禁等人放回。这一月十九日丁巳,文帝派遣太常邢贞手持节杖前去任命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赐车马、衣服、乐器、红色大门、登殿阶梯、侍卫勇士、斧钺、弓箭、香酒等九种礼物。
冬十月,任命杨彪为光禄大夫。由于粮食价格昂贵,停止使用五铢钱。十一月十三日己卯,任命大将军曹仁为大司马。
十二月,文帝到东方巡察。这一年,在皇宫中修建陵云台。
黄初三年(公元 222)春正月初一日丙子,发生日食。这一月初五日庚午,文帝驾临许昌皇宫。下诏说:“现今的上计吏、孝廉,就相当于古代地方向中央进贡的人才。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城,也一定会有忠贞诚实的人。如果先限定年龄再选取人才,那么年老的吕尚、年幼的周太子晋,都不会在从前的时代出名。我命令:郡国行政长官举荐人才时,不受年龄大小的限制;儒生只要通晓经学,办事人员只要熟悉文书法令,来了都可以试用。有关官员要检举故意弄虚作假的人。”
二月,西域的鄯善、龟兹、于阗国王各自派遣使者前来进贡。文帝下诏说:“西方的少数族服从统治,氐族、羌族都来朝见中原王朝的君主,这是《诗经》、《尚书》都赞美的事情。近来西域的境外少数族一齐来到边塞归附,要派遣使者去安抚慰劳他们。”从这以后与西域的来往开始畅通,魏朝在西域设置了戊己都尉。
三月初一日乙丑,宣布立齐公曹叡,为平原王;文帝弟弟鄢陵公曹彰等皇族近亲十一人,也都封王。开始规定:始封开国的皇族亲王,其小妾所生的儿子封为乡公;继承父亲王爵的皇族亲王,其小妾所生的儿子封为亭侯;皇族公爵,其小妾所生的儿子封为亭伯。初十日甲戌,立皇子曹霖为河东王。三十日甲午,文帝巡察到达襄邑县。
夏四月十四日戊申,立鄄城侯曹植为鄄城王。二十九日癸亥,文帝巡察回到许昌皇宫。五月,以荆、扬二州在长江以南的八个郡为荆州,这是由于占据着这八个郡的孙权兼任了荆州牧的缘故;荆州在长江以北的郡,改立为郢州。
闰六月,孙权在夷陵县击溃刘备的大军。起初,文帝听说刘备领兵东下,与孙权交战,树立栅栏连接军营长达七百多里。就对群臣说:“刘备不懂得用兵,哪里有七百里长营能够抗拒敌人的呢?‘在四周被低湿平地或险阻山丘所包围的地域驻军的,将被敌人擒获’,这是兵家所说的大忌啊!孙权报捷的文书现在要到了。”七天之后,孙权击溃刘备的报告果然送到。
秋七月,冀州发生大蝗灾。百姓遭受饥荒,文帝派尚书杜畿手持节杖前去,打开仓库赈济人民。八月,蜀国大将黄权率领部下前来投降。
九月初三日甲午,文帝下诏说:“妇人参与政事,是祸乱产生的根源。从今以后,群臣不准向太后上奏政事;皇后家的亲属不能担任辅佐朝政的官职;也不准无缘无故接受封地和爵位。要把这道诏书传给后世:如果有人违背,天下的人都要起来诛灭他!”初九日庚子,立郭氏为皇后。赐天下男子每人爵位二级;孤寡老人、严重病残和贫困得不能养活自己的人,都赐给粮食。
冬十月初三日甲子,用标志标出首阳山东面的地域作为文帝的陵园。文帝还预先留下遗嘱说:“按照礼制,国君即位之后就要制作自己的棺材:表示活着不忘记死亡。从前唐尧埋葬在穀林,入葬之后填平墓穴,连同周围地域一并栽上树木;夏禹埋葬在会稽,当地农民不受任何影响甚至不必迁移到其他地方耕种。所以埋葬在山林,就要和山林合为一体;在墓穴上面垒起土堆,又在土堆上面栽上树木,这种制度不是上古时候有的,我不会采取。我的墓穴要利用自然的山形构成,墓穴上面不垒土堆,更不在土堆上栽树;不要在旁边修祭祀的殿堂,不要在周围建高墙围起来的园林,也不要在前方修筑两旁立着石人、石兽的大路。葬,意思就是藏,是想别人看不见。枯骨没有痛痒的知觉,墓穴也不是精神居住的房屋。礼仪上规定不到墓前祭奠,就是想使生者不要去打扰死者。做我的棺椁时厚度只要能保持到骨头腐朽就够了,穿衣盖被时件数只要能保持到肌肉腐朽也就够了。我之所以要选这块不能耕种的荒山营建墓地,就是想将来改朝换代之后没有人知道埋葬我的地点。墓穴里面不要放置防潮的芦苇、炭灰,也不要藏入金、银、铜、铁制成的殉葬物品;一律用陶器殉葬,以符合古代只用泥车、草人草马之类简朴物品殉葬的风俗。装我遗体的棺材,只需在合缝的地方漆上三遍。遗体口中含的东西不要用珍珠玉器,也不要给遗体穿上金缕玉衣:这些都是无知的俗人才干的事。季平子死后用美玉做殉葬品,孔子跑步登上殿堂的台阶去阻止,把这比喻为在原野上暴露尸体。宋文公死,华元、乐莒为他举行厚葬,《左传》作者左丘明说他们不尽臣职,把国君置于作恶的境地。汉文帝的霸陵一直保存完好,是因为他死后不追求厚葬的缘故;汉光武帝的原陵后来被人发掘,是因为他的墓穴上面既垒土堆又种树木的缘故。霸陵的完好,功劳归于奉劝汉文帝实行薄葬的张释之;原陵的被盗,罪过归于违背光武帝遗嘱实行厚葬的汉明帝。由此可见张释之忠于君主,使君主得到利益;汉明帝热爱父亲,却使父亲遭到损害。凡是忠臣孝子,应当好生思考孔子、左丘明、张释之的话语,认真以华元、乐莒、汉明帝为鉴戒;关心怎么样才能够让君主父亲死后得到安宁,使他的魂灵经过一万年也没有危险:这就是真正的忠孝了。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被发掘的陵墓啊。自从汉末天下动乱以来,汉朝皇室的各个陵墓都遭到了发掘;盗墓者为了取下金缕玉衣,甚至放火烧光尸骨。这简直是在受火刑,岂不是在死亡之后又遭受一次痛苦吗!祸害都起源于厚葬,起源于在墓穴上面垒土堆又种树。‘桑家、霍家就是我的鉴戒’,张临说的这句话道理不是很明白吗?皇后和贵人以下的妃子,凡是不跟随封王的儿子到封国去的,死了都埋在这片陵园的溪涧西边;此前已经把这处地点标明了。从前虞舜葬在苍梧,他的两个妃子都没有和他埋在一起;吴国的季札埋葬儿子,也远在北方的嬴县、博县之间。魂魄真的有灵,没有不能去的地方;那么隔着一条溪涧,也不能算远。如果以后违反今天这道诏书,妄加改变内容;建造陵墓实施厚葬,那就相当于使我在地下的尸体遭到残害,残害又加残害,死亡又再死亡。真是这样,臣僚、儿子就背弃了你们死去的君主、父亲,属于不忠不孝;假使死者有知觉,将不会保佑你们!要把这道诏书收藏在宗庙,副本分放在尚书台、秘书署和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官府。”
这一月,孙权再次反叛。恢复郢州为荆州。文帝从许昌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赶到长江一线抵抗防守。十一月十一日辛丑,文帝到达宛县。三十日庚申月终,发生日食。
这一年,在皇宫内开挖灵芝池。
黄初四年(公元 223)春正月,文帝下诏说:“汉末大乱以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天下的人,相互残杀。现今国家开始安定,胆敢有私自复仇杀人的,都将处以诛灭父母、妻室儿女、同胞兄弟姐妹的刑罚。”在宛城修筑南巡台。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