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徐胡二王传 > 徐胡二王传 翻译 > 第2节

徐胡二王传 翻译 第2节

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都很有名。王凌年长,王昶把他当作哥哥对待。魏文帝曹丕当太子时,王昶先任太子文学,后升为太子中庶子。

曹丕即帝位后,王昶从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当时京城洛阳周围树木成林,王昶勉励百姓,开垦了很多荒地。后升任兖州刺史。

魏明帝曹叡即位,他加任扬烈将军,受封为关内侯。王昶虽然在外地做官,但是心中关心朝廷政治。他认为曹魏紧接在秦、汉衰落时期之后建立,法制苛刻而又琐碎,如果不以从前圣明帝王的风范为标准大改国家制度,要想达到政治和教化振兴,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撰《治论》,大体上依照古代制度,取其合乎当前政治需要的内容,写了二十多篇。又著《兵书》十多篇,论述用兵中一般原则和特殊手段的运用,青龙年间上奏到朝廷。

他为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取名字时,都依据谦虚和诚实,表现自己的志趣:所以他哥哥的儿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自己的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他又写信训诫他们说:

作为儿子,最重要的事情是珍爱自己的身体,养成各种好品行,让父母享受荣耀。这三件事人人都知道很好,可还是有人身死家破,陷入灭亡的灾祸当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学习效法的不是正道。孝敬仁义,是各种品德当中最重要的,也是立身社会的根本。讲究孝敬,家族内部才会安定;讲究仁义,才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这说明自身的品德修养好了,名声自然会传到外边去。人如果不切实培养品德,舍本逐末,就有可能相互吹捧,就有可能结成帮派;相互吹捧会被人视为虚伪,结成帮派则有可能酿成矛盾。这两方面的鉴戒,可以说是非常清楚。但是仍然有很多人重蹈覆辙,更加疯狂地舍本逐末,这都是受到一时虚名和眼前小利的迷惑蒙蔽而导致的恶果。富贵和声名,谁不喜欢呢?但是君子有时候得到了却不要,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厌恶不由正道而得来的名利。人生值得担忧的事是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欲望而不知满足,所以才会遭到困辱,才会产生悔恨。常言道:“如果不知足,得到的也会失去。”所以知足的人总是富足。观察过去的成败,预见将来的吉凶,我看那些追名逐利、欲壑难填的人,没有谁能保持家族不衰而能长久享有福禄的。我希望你们立身处世,要遵从儒家的教诲,又信奉道家的原则,所以用玄、默、冲、虚来给你们起名字,想使你们顾名思义,不要违背。在古代,盘盂上铸有铭文,几杖上刻有告诫,为的是低头抬头都能看见它们,使自己不会有越轨行为;更何况是取成自己的名字,能不随时劝勉自己吗?

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成就得慢才会有好的结果。清晨开花的草,到晚上就要凋谢;而松柏的茂盛,在严冬也不会枯萎。所以大雅君子不喜欢速成,孔子曾因此发出过劝戒。

从前晋国的范匄在秦国客人面前显示才能,被他的祖父武子打了一顿,还把他的发簪折断,就是因为范武子厌恶范匄掩盖了别人的才能。人有优点很少不自夸的,有点能耐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掩盖别人的优点,自傲就会盛气凌人。掩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掩盖他;盛气凌人的人,别人也会凌驾在他之上。所以晋国的郤锜、郤犨、郤至三人,被自己得罪的人反对而死于非命;王叔与人争权夺利,最后成为周朝的罪人。这不正是自夸自傲喜欢争夺名利的结果?所以君子不称赞自己,不是为了表示谦虚,而是厌恶掩盖别人的优点。人如果能够以屈为伸,以让为得,以弱为强,才会万事顺遂。诋毁和赞誉他人,是产生爱和恨的根源,是决定祸与福的关键,所以圣人对此特别谨慎。孔子曾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赞誉了谁呢?如果有所赞誉,一定会有根据。”又说:“子贡爱讥评别人。难道你端木赐就够好了吗?我倒没有闲空去讥评别人。”像孔子这样有德的圣人,还如此谨慎,平庸之辈又怎么能随意诋毁和赞誉别人呢?从前,伏波将军马援告戒他的侄儿说:“听到别人的坏处,应当像听到自己父母名字一样忌讳,耳朵可以听,嘴巴却不能传出去。”这个告诫真是至理名言。别人如果诋毁自己,应当退下来反省自己。如果自己确有值得别人诋毁的举动,别人的诋毁就是恰当的;如果自己没有什么过错,那么别人的诋毁就是虚妄的。既然恰当,就不要埋怨别人;即使是虚妄,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危害,何必反转去报复呢?再说听见别人诋毁自己之所以会发怒,是厌恶得到坏名声,与其让人家更起劲地诋毁你,还不如沉默而修养自身。谚语说:“解除严寒的最好办法是穿上厚裘衣,制止别人诽谤的最好办法是自己修养品德。”这话确实很对。如果碰上喜欢搬弄是非的人,特别是那些凶狠险毒的人,距离近了都危险,更不用说与他们面对面地争论是非曲直了,这样做的祸害大得很啊。

那些虚伪的人,言论不遵循道义,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言论,他们的浮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可惜世人多被他们所迷惑,原因就在于没有认真检查他们的言行。最近济阴郡人魏讽、山阳郡人曹伟,都因为做事邪恶而被处死。他们迷惑世人,心怀奸邪,煽动年轻人做坏事。虽然他们被诛杀,成为对世人非常明显的警告,但是他们对风气造成的污染,确实是不小,可要谨慎啊!那些甘心居于山林的隐士,像伯夷、叔齐之流,宁可饿死在首阳山,还有像介子推那样安心烧死在绵山也不愿出仕的人。虽然他们的行为可以警戒贪婪和激励风俗,但是圣人孔子不赞成这样做,我也不愿意你们去效法。

你们的先人,世代做官,崇尚仁义,为人谨慎,讲究孝悌,勤奋学习。我和世人交往,虽然大家有的出门做官有的在家闲居情况各有不同,但都会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颍川郡的郭伯益,为人通达,聪敏而有智慧。可是他气度还不够宽广,过于轻率高傲,碰到他所喜欢的人他会十分敬重,碰到他不喜欢的人他会十分轻视。我因为和他相知,所以彼此来往密切,但不希望你们仿效他。北海国的徐伟长,不求高名,不喜欢随便得到好处,淡泊处世,一心研习道义。即使他有所批评,也都假托古人来表示意见,从不直接对人进行褒贬。我很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东平国的刘公幹,学问广博而有出众的才能,既有忠诚的节操又有远大的志向,然而他的性情和品行不很端正,很少有约束和顾忌,优点和缺点正好相互抵消。我很喜欢和看重他,但不愿你们企慕他。乐安国的任昭先,性格淳朴,遵循道义,内心聪敏而对人宽恕,谦逊忍让,不逃避困难和艰苦的环境,看起来好像胆怯却能见义勇为,在朝当官公而忘私。我和他友好亲善,希望你们以他为榜样。如果你们对我讲的道理能加以引申,触类旁通,你们也就能举一反三了。具体说来也就是:分财产首先应考虑家族其他成员,施舍时要注意周济那些急需的人,出入故乡要慰问老年长辈,议论时注意不要贬低别人,做官要尽忠尽节,选取朋友要重视他的实际表现,处世要戒骄戒淫,贫贱时切勿忧愁,进与退要想到是否合乎时宜,做事之前要反复思考。如此而已。你们如果这样做了,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青龙四年(公元236)魏明帝下诏说:“朕想收罗人才。凡是具有才智擅长文章,能深谋远虑,预见一切,观察力强,筹划一定有结果,计谋总是能成功,办事谨慎小心,为人清廉沉静,自强不息,一心为公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不管出身贵贱,九卿和校尉以上的官员各推荐一人。”太尉司马懿推举王昶应选。

正始年间,王昶任徐州刺史,封为武观亭侯。又升任征南将军,持有节杖,指挥荆州、豫州各路军队。王昶认为:“国家总是有人的,但是战争未必总是胜利;地势的险峻是不变的,但是防守的形势不能长久不变。而今自己屯兵宛县,离襄阳有三百多里,各军分散驻扎,水军的船只在宣池停留,襄阳前线一旦有紧急情况,来不及前往援救。”于是上表请求把自己的治所向南迁到新野县,又在三州口训练水军,广开农田,积蓄了大量的粮食。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