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三国志》 »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翻译 > 第2节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翻译 第2节

蜀国灭亡后,都认为谯周的预言很灵验,谯周说:“这虽然是我自己推究出来的,不过我也是模仿;只是把杜琼先生的话加以推而广之罢了,至于我自己的思维根本没有什么神奇独到之处。”

许慈,字仁笃,南阳郡人。他师从著名学者刘熙学习,擅长郑玄学派的儒学,研习《周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

汉献帝建安年间,他与许靖等人都从交州进入益州。当时又有魏郡人胡潜,字公兴;不知道为什么会在益州。胡潜的学问虽然不渊博,但是才干突出,记忆力强;祭祀祖宗的制度礼仪,办理丧事时五种丧服的规矩,都能边讲边比划,信手拈来。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由于此前社会动乱已经持续了一二十年,教育事业衰败荒废;所以他下令收集典籍,清理学校;让许慈、胡潜都担任博士,与孟光、来敏等人负责管理古代文献。这时各种事务都处于草创阶段,一举一动都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许慈、胡潜又好胜而自夸,所以相互诽谤争执,以至于声色俱厉;彼此的书籍,也不互通有无借给对方阅读;有时还会使用动手殴打的手段,以震慑对方。他们俩夸耀自己妒忌别人,就到达这样的程度。

先主对他们的举动感到痛心,在一次官员的大聚会上,让艺人装成他们二人的模样,模仿他们争执打斗的情形,在酒酣耳热音乐齐奏的时候表演出来,作为娱乐;最初两位艺人以儒经文辞的含义相互辩驳,最后发展到用刀剑武器相威胁,以此来感化批评他们。

胡潜先死,许慈在后主时逐渐升到大长秋的职位,此后去世。他的儿子许勋传习他的学问,也担任博士。

孟光,字孝裕,河南郡洛阳县人。他是汉朝太尉孟郁的同族。汉灵帝末年他担任讲部吏。汉献帝时迁都长安,他就逃入益州。益州牧刘焉父子用宾客的礼节对待他。

孟光知识广博熟知古事,无书不读;尤其用心钻研《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部史书,通晓汉朝过去的典章。他喜欢《公羊传》而讥评《左传》;每次与来敏争论这两本书的高下,孟光常常吵闹喧嚷。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任命他为议郎,与许慈等人一起负责议定制度。

后主登上帝位,孟光任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升为大司农。

延熙九年(公元 246)秋天,宣布大赦。孟光在大庭广众之中责备执政的大将军费祎说:“赦免罪犯,是对部分人有利而对其他人无利的政策,不是政治清明时代所应有的东西;只有到了极度衰败困窘,万不得已,才可以权且实施它。而今圣上仁慈贤德,百官称职;有什么危在旦夕紧急得像人被倒悬的情况?而要多次施舍反常的恩德,让那些奸恶的罪人得到实惠啊!再说现在正当秋天肃杀之气产生的时候,鹰、隼猛禽开始杀食其他的飞禽;在这时宽恕有罪应当处决的犯人,对上违背了天时,对下伤害了人心。老夫年纪大体力衰,不懂政治的根本,私下认为这种办法难以长久使用;您具有美德受到众人的瞻仰,难道您就用这来回报大家的期望吗?”费祎局促不安只有不断向他表示歉意而已。孟光指责人时总是戳到痛处,大多就像这样;所以执政的大臣,心中不喜欢他,爵位一直与他无缘;每次直言毫无回避,被世人讨厌。担任太常的广汉郡人镡承,担任光禄勋的河东郡人裴俊,年资都在孟光的后面;却占据了上等的官位,处于他之上,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担任秘书郎的后辈文士郤正,多次向孟光咨询学术问题。孟光向郤正询问太子学习和阅读什么书,以及太子的性情和爱好,郤正问答说:“太子侍奉父母亲很恭敬,昼夜都不懈怠,有古代周文王当太子时的风范;接待各位下属时,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仁慈宽恕之心。”孟光说:“像您说的这些优点,平常人家的儿子也都具有。而我现今的问题,是想知道他的权谋智计怎么样啊。”

郤正说:“太子的任务,在于承顺父母的心意尽量使他们欢喜,他不能妄自有所作为;再说智计也深藏在胸中,权谋要到时候才施展。这方面的有和没有,怎么可以预先假设啊?”孟光知道郤正谨慎,不作轻率的谈话,就说:“我这个人喜欢直言,无所回避,每次都要指责毛病,受到世人的讥讽和嫌弃;看您的意思也不很喜欢我的话,但是我说这样的话是有原因的。而今天下未定,以智慧为最重要;智慧虽然有天生的,然而也可以通过努力来达到。太子作为储备的君主,读书难道应当仿效我们尽力作到渊博以等待别人来询问,或者像博士探取写有问题的竹简或纸片,一一讲答以谋求爵位的赏赐吗?他读书应当把精力花在急需的方面啊!”郤正对他的话很以为然。

后来孟光因事被免职,在九十多岁时去世。

来敏,字敬达,义阳郡新野县人。他是来歙的后代。来敏的父亲来艳,曾任汉朝的司空。汉朝末年大乱,来敏随姐姐逃往荆州,而他的姐夫黄琬,是益州牧刘璋祖母的侄儿,所以刘璋派人来迎接黄琬的妻子;来敏就跟姐姐一起进入益州,经常充当刘璋的宾客。他广泛涉猎书籍,熟悉《左传》,尤其专精于《仓颉篇》、《尔雅》中对字词意思的解释,喜欢订正文字。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委任来敏为典学校尉。确立太子之后,又让他当了太子家令。

后主登上帝位,他担任虎贲中郎将。丞相诸葛亮进驻汉中,请他当军祭酒、辅军将军;因事被免职。诸葛亮去世后,他回到成都当大长秋,再被免职。重新起用后多次升迁到光禄大夫职位,又因犯有过失而被贬黜。他前后多次贬官削职,原因都是言语没有节制,举动违反常规。

当时孟光也具有接近机要而说话不谨慎、发议论时干预当时政事的毛病;但是他还比来敏好一些,两人都因为是年老而有名的学者受到世人的尊敬。而来敏出身于荆州有名的家族,又是后主当太子时的老部下,所以特别受到优待,废黜之后又得重新起用。后来朝廷任命来敏为执慎将军,要想让他从这个官名上好好警醒告戒自己。

他九十七岁时,也就是后主景耀年间去世。儿子来忠,也博览儒经,有来敏的风范。他与尚书向充等人都能帮助支持大将军姜维。姜维很是赞赏,任命他为自己的军事参谋。

尹默,字思潜,梓潼郡涪县人。益州研习儒经的学者大多重视今文学派,而不重视古文学派所擅长的对儒经章节和字句的准确解释;尹默知道他们的学问不够渊博,就远赴荆州,跟从司马徽、宋忠等学者学习古文学派的儒经学问。他通晓儒家经典和史籍;又专精于《左传》,对于各家学者在《左传》研究上的成果,例如刘歆的《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等人的注解,都能背诵复述,不用看着原本。

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兼任益州牧,任命尹默为劝学从事。先主立太子后,尹默当了太子仆,负责向太子讲授《左传》。

太子继承帝位,称后主,任命尹默为谏议大夫。丞相诸葛亮进驻汉中,请他当军祭酒。诸葛亮去世,他回到成都,任太中大夫,此后去世。

儿子尹宗传习他的学问,曾任博士。

李微,字钦仲,梓潼郡涪县人。父亲李仁,字德贤;与同县人尹默同到荆州游学,跟从司马徽、宋忠学习。李微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学问,又随尹默讲论书籍中的含义道理,五经、诸子,无不阅览;此外他又爱好各种技艺,算术、占卜、医药,以及弓弩、机械的设计制造,都曾用心钻研。开始时,他当州政府的书佐、尚书令史。

延熙元年(公元238),后主立太子,任命李微为太子中庶子。升为太子仆。又转任中散大夫、右中郎将,但他依旧在东宫侍从太子。太子因为他的知识丰富,非常喜欢他。不过他为人举止轻率,喜欢开玩笑,所以不受世人的敬重。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