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 第2节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第2节

太阳和少阳并病,出现头痛,项部拘紧不柔和,或者眩晕头目昏蒙,时常出现类似结胸的症状,表现为心下痞塞硬满等症状的,应当针刺第一椎间的穴位、肺俞、肝俞,千万不可以发汗。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脉弦。如果五天谵语不停止,应当针刺期门。第八方。(142)

妇女患中风后,发热恶寒并见,月经又恰好来潮,患病七八天时,发热已除,并见脉迟身凉,又出现了胸胁下胀满,有如结胸的样子,并且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证,应针刺期门,根据患者邪实的程度来治疗。第九方。(143)

妇女患中风证七八天后,又出现了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发有定时,月经恰好中断的,这是热入血室证,患者的经血必然已被结滞,因此才出现了寒热发作有定时,状如疟疾的样子,应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第十方。(144)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666aa;参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三两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妇女患伤寒证,出现发热,月经又恰好来潮,白天精#-666nn;正常,#-666nn;志清明,黄昏后就出现了谵语,像见到鬼#-666nn;一样的,这是热入血室证。治疗时只要不伤犯胃气和上焦,多会自行痊愈。第十一方。(145)

伤寒病六七天,出现发热,轻微恶寒,四肢关节剧烈疼痛,微微欲呕,心下有支撑结滞感,表证还没有解除的,应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第十二方。(146)

〖相关知识〗

伤寒六七天后,太阳病已好转,仍有发热轻微怕冷,四肢骨节疼痛,但是已无头项强痛,表邪渐渐传里,出现了微微恶心想吐,胸中痞满的症状,这是邪入少阳的表现。以桂枝汤解决太阳表邪,以小柴胡来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使枢机一利,又有助于邪从外散,达于太阳之表,此为表里双解之法。

桂枝 去皮 黄芩 一两半 人参 一两半 甘草 一两,炙 半夏 二合半,洗 芍药 一两半 大枣 六枚,掰开 生姜 一两半,切片 柴胡 四两

以上九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旧本原为,人参汤如桂枝汤的方法制作,加半夏、柴胡、黄芩,再如柴胡汤的方法制作,现今用人参汤仅作半剂。

伤寒病五六天,已经发过汗,又用过了下法,出现胸胁胀满轻微痞结,小便不利,口渴,不呕吐,只是头部出汗,往来寒热,心烦等症状的,这是病症没有解除的表现,应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第十三方。(147)

柴胡 半斤 桂枝 三两,去皮 干姜 二两 栝楼根 四两 黄芩 三两 牡蛎 二两,煅 甘草 二两,炙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第一次服药后会感到轻微心烦,再服后汗出,病症就会痊愈。

伤寒病五六天,证见只头汗出,轻微怕冷,手足发冷,心下胀满,口无食欲,大便硬结,脉细的,这是阳微结证,必定既有表证,又兼有里证。脉沉也可以主里证,汗出也可以因阳虚所造成,假如上述证候是纯阴结证,就不应该又兼有表证,而应是全部病邪入里表现为里证。这里的证候却是一半在里一半在表,脉象虽然见沉紧,却不可诊断为少阴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阴证不应当出汗,现今头部汗出,因此可知并不是少阴病。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假如药后身体仍有不爽快的感觉,解大便以后,就会解除了。第十四方。用前面第十方。(148)

伤寒病五六天,证见呕吐和发热的,小柴胡汤证就已经具备了,而用其他方药来泻下,柴胡汤证仍旧存在的,再给柴胡汤。这里虽然已用下法,还不算错,但服柴胡汤后多会出现剧烈寒战,随后发热汗出而病症得以解除。如果出现心下胀满、坚硬和疼痛的,这就是结胸证,应当用大陷胸汤治疗。只胀满而不疼痛的,这是痞证,给柴胡汤是不行的,适合用半夏泻心汤。第十五方。(149)

半夏 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炙各三两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须服用大陷胸汤的,方用前面的第二方。另一方要再入半夏一升。

太阳少阳并病,反而泻下治疗,结果形成了结胸证,证见心下坚硬,下利不止,汤水不能下咽等,患者还会感到心烦。(150)

脉见浮紧的,反而用下法治疗,使浮紧脉变为沉紧脉,提示表邪已乘虚入里,于是就形成了痞证。如果按压心下部位,感觉是自然柔软的,这说明此证只不过是气的痞结罢了。(151)

太阳中风证,又见下利和呕逆,如果表证已经解除,这才可以攻下。患者出现小汗出,间歇发作有定时,头痛,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胁下部位疼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等证的,这是表邪已经解除而里气尚没有调和,应当用十枣汤治疗。第十六方。(152)

芫花 炒 甘遂 大戟

以上三味,各等份,分别捣细,制成散剂。用一升半水,先煮果肉肥厚的大枣十枚,煮至留取八合,去掉药渣,加入药末。高大肥胖体型的人每次服一钱匕,瘦小体型的人每次服半钱匕,应在清晨温服,如果药后泻下较少,病症不能解除的,第二天再服的时候就应增多半钱匕。泻下畅快以后,饮用稀粥来自行调养。

太阳病,医生发过汗后,竟又出现了发热恶寒,因此又用下法治疗,以致出现心下痞满,这时表里之气皆虚,阴阳二气俱衰,阳分表证已除,邪气#-666ll;陷内里。反加烧针治疗,因而导致胸中烦闷,如果又见面色青黄、肌肤动,病症就难以治疗了。现今面色微微发黄,手足尚温的,比较容易治愈。(153)

证见心下痞满,按压局部柔软,患者关脉呈现浮象的,应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第十七方。(154)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以上二味,用二升开水浸泡片刻,绞去药渣。分两次温服。臣亿等校注观点:详析大黄黄连泻心汤,诸多版本均是大黄、黄连二味组成。后面的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四味,前面的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也应该有黄芩,附子泻心汤应是前方仅加一味附子。所以附子泻心汤,本意是说前方加附子一味。

心下痞满,又见恶寒并汗出的,应当用附子泻心汤治疗。第十八方。(155)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黄芩 一两 附子 一枚,炮后去皮,破开,另煮取汁

以上四味,切三味,用二升正开的水浸泡少顷,绞去药渣,加入煮好的附子汁。分两次温服。

原本已用过下法,因此出现了心下痞满,于是给服泻心汤。痞满仍不能解除,患者出现口渴、口燥和心烦,并且小便不利的,此时应当用五苓散治疗。第十九。另有一方法说,忍耐一天病就会痊愈。(156)

伤寒发汗使表邪解除以后,出现胃中不和,自觉心下痞满而硬,嗳气中有未消化的饮食气味,胁下有水气,腹中肠鸣、响声似雷,并见下利的,应当用生姜泻心汤治疗。第二十方。(157)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