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第2节
下利以后,仍有身体疼痛,大便已恢复正常的,应当急切治表证,适合用桂枝汤发汗。第十七方。用前第一方。〔55〕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八方。用前第一方。〔56〕
太阳中风证,脉轻取即见浮象,主卫阳浮盛于外;沉取而见软弱无力,主荣阴虚损于内。卫阳浮盛的,自然会出现发热;荣阴内弱的,会出现自汗出。于是出现了瑟瑟恶风,翕翕身发热,又见鼻塞气息不利、干呕等症状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十九方。用前第一方。〔57〕
〖相关知识〗
可以发汗的一般都是表证未解,表证的特征性表现为恶寒发热,再加上脉浮,表示外感表邪还在,应该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来发汗。
太阳病,出现发热汗出的,这是荣弱卫强,所以才导致了汗出。要想解除风邪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十方。用前第一方。〔58〕
太阳病,用了下法以后,如果太阳经的正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属于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一方。用前第一方。〔59〕
太阳病,第一次服下桂枝汤以后,反而出现烦热不能解除的,先针刺风池穴和风府穴,然后再给患者服用桂枝汤,就会痊愈。第二十二方。用前第一方。〔60〕
用烧针的疗法使患者发汗,针刺的部位被寒邪所伤,出现红肿硬块的,多会发生奔豚证。奔豚证的主要表现是,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撞心#-666ee;。治疗时应在每个红肿硬块上各灸一壮,并给桂枝加桂汤。第二十三方。用前第一方。〔61〕
桂枝 五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大枣 十二枚,掰开 芍药 三两 生姜 三两,切片
以上五味,用七升水,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旧本原为,桂枝汤现今加重桂枝的用量满五两,之所以加重桂枝的用量,是因为它能泄奔豚气。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柔和,反而又见汗出、恶风等症状的,适合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第二十四方。〔62〕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甘草 二两,炙 芍药 三两 桂枝 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水,煮麻黄、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不需要喝稀粥来协助药力的发挥,其余调养方法,依照服桂枝汤所要求的方法。详见第二卷中。
太阳病,出现项背部拘紧不柔和,并见无汗恶风等证的,属于葛根汤的适应证。第二十五方。用第二十四方。〔63〕
〖相关知识〗
太阳中风表实兼太阳经枢机不利之葛根汤证。太阳病,无汗而怕冷,为太阳表实证,宜用汗法,麻黄汤来发汗解表。项背部为太阳膀胱经的走行所过,太阳经枢不利,津液不能上承,致筋脉失养,故有项背强急发紧之证,应用葛根来生津疏筋,滋润筋脉。
太阳与阳明合病,多会出现自发的下利,但不出现呕吐的,属于葛根汤的适应证。第二十六方。用前方。一说用后面第二十八方。〔64〕
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出现下利,只是出现呕吐的,适合用葛根加半夏汤。第二十七方。〔65〕
葛根 四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桂枝 去皮,二两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麻黄 三两,去节 生姜 三两
以上八味,用一斗水,先煮葛根、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发微汗。
〖相关知识〗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是太阳伤寒的表现,此外又出现了烦躁,烦躁为内有郁热,热邪扰乱心#-666nn;则烦躁不安,这种外有寒内有热很像点燃的灯笼,故称为“灯笼病”,治法上应该清热除烦解表,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就是麻黄汤中加入石膏、生姜、大枣,麻黄汤发汗解表以除表邪郁闭,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大枣固护胃气,#-666cc;同治疗“灯笼病”,大青龙汤的发汗也要注意不要发汗过度,服药后盖被子发汗,微微汗出最好。
太阳病,桂枝汤证,医生反而使用了下法,于是就出现了下利不止,脉见急促等症状,是表邪尚未解除的表现,又兼气喘和汗出的,适合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第二十八方。〔66〕
葛根 八两 黄连 三两 黄芩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以上四味,用八升水,先煮葛根,消耗掉二升水时,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二升,去掉药渣。#-666dd;两次温服。
太阳病,出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见风怕冷,无汗和气喘等症状的,属麻黄汤证。第二十九方。用前面第七方。〔67〕
太阳和阳明合病,出现气喘和#-666ee;闷的,不应该泻下,而是属麻黄汤的适应证。第三十方。用前面第七方。〔6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又见烦躁不安等症状,应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如果脉象微弱,汗出恶风的,就不能服,服后就会出现四肢厥冷,筋肉跳动,这就是错误的治疗。大青龙汤。第三十一方。〔69〕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 二两,炙 石膏 如鸡蛋大,打碎 生姜 三两,切片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九升水,先煮麻黄,消耗掉二升水时,去掉药液上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至留取三升。温服一升。盖棉被保暖,微微发汗。汗出太多的,用炒热的白米粉敷在身体上来止汗。服一次药已出汗的,就不要再服。假如再服,汗出太多的,会造成亡阳,于是正气虚衰,就会出现恶风、烦躁不安、不得闭目静息等症状。
阳明中风证,脉见弦浮而大,证见短气,全腹都胀满,胁下和心#-666ee;疼痛,即使持久按压满痛的部位,气机仍然不能畅通,鼻腔干燥,身上不出汗,喜好躺卧,周身和两眼都发黄,小便困难,身发潮热,时时呃逆,耳朵前后肿胀等。用针刺治疗以后,症状稍有缓解,外证尚未解除,过了十天,如果脉象仍浮的,用小柴胡汤。只见浮脉,而未见其他里证的,给麻黄汤。如果出现小便不利,腹中胀满等证,又出现了呃逆的,是不治之症。第三十二方。〔70〕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八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甘草 三两,炙 生姜 三两,切片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掰开
以上七味,用一斗二升水,煮至留取六升,去掉药渣,再加热浓缩至三升。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