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北次三经
《北次三经》中记载了从太行山到无逢山共计四十六座山的地理分布、山川物产。这些山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境内。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有太行山、王屋山、燕山等。
经中提到了“精卫填海”的神话,并且记载了各种飞禽走兽。如能飞翔的天马、健壮威武的领胡、一身兼具雌雄二性的象蛇、四翅六眼三只脚的酸与、歌声美妙的黄莺等。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惟干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原文与解释 »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薯[艹与(上下)],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见则其邑有恐。原文与解释 »
又东三百里,曰彭[囟比(左右)]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原文与解释 »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習鸟(左右)],食之不灂。原文与解释 »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原文与解释 »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原文与解释 »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原文与解释 »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原文与解释 »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其鸣自。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原文与解释 »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驼,其鸟多鹠。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原文与解释 »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鮷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原文与解释 »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原文与解释 »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原文与解释 »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原文与解释 »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