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本纪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三年后,相关官员说年号应该根据上天所赐的吉祥征兆而命名,不应该用一年、二年的顺序来制定。第一个纪元年号应该为建元,第二个纪元因为有种名叫长星的彗星出现,所以应该为元光,第三个纪元因为在郊外祭祀时捕获了独角兽,所以应为元狩。
第二年冬季,皇帝在雍县郊祀时与人们商议说:“现在天帝由我亲自祭拜,但还未祭拜地神后土,这样与礼数不合。”相关官员就和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等人商量说:“祭拜天地要用角像蚕茧或板栗大小的小牛。如今陛下想要亲身祭祀后土,祭祀后土应当在大泽里的圆丘上建造五个祭坛,每个祭坛都要用一头黄牛犊加一猪一羊做为供品,祭祀结束,牲品全部都要埋掉,而且陪从祭祀之人也要身穿黄色衣服。”于是皇帝就向东行,第一次在汾阴丘上修建了一座后土的神祠,是按照宽舒等人的建议修建的。皇帝亲自望空跪拜地神,与祭祀天帝用的礼仪一样。祭礼完毕后,皇帝便去了荥阳,然后回到长安。途中路过雒阳,颁布诏书说:“夏、商、周三个朝代距离现在已经很远了,太过遥远的后代也难以存留,应该划出三十里的地方赐给周王的后代,封其为周子南君,以便他们祭祀祖先。”这一年,天子开始巡游各郡县,最后渐渐行至泰山。
这一年春季,乐成侯上书举荐栾大。栾大是胶东王刘寄宫里掌管日常生活事务的宫人,之前曾和文成将军在同一个师傅那里学艺,后来他就成了胶东王管理配制药品的官员。当时乐成侯的姐姐就是胶东康王的王后,没有儿子。康王去世,别的姬妾的儿子被立为嗣王。而康后有过淫乱的行为,与新王不是很合得来,两人互相想尽办法加害对方。康后听说文成将军已经死去,就想要讨好皇帝,于是派栾大借着乐成侯的推荐觐见皇帝谈论方术。武帝虽然杀了文成将军,也后悔这么早就让他死了,叹惜自己没有让他献出全部方术。等到见了栾大,皇帝十分高兴。栾大这个人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说话很讲究策略,而且敢于说大话,处事非常果断。他夸口说:“我曾经在海中来来往往,遇到过安期生、羡门高这些仙人。但他们都以为我地位很低,并不相信我。又认为康王仅仅是个诸侯而已,不配给他那些神仙方术。我多次向康王进言,康王却并不任用我。我的老师说过:‘黄金能够炼成,黄河决口也能堵住,长生不死的药物也可求得,神仙也能招来。’我现在唯恐会如文成一般遭临杀身之祸,那么所有的方士都会闭口不言了,不敢再提到方术了!”皇帝说:“文成是不小心吃了马肝而死的。您如果真的能得到神仙的方术,我又有什么是舍不得的呢!”栾大说:“我的老师从来都不会求人,都是别人去求他。陛下如果一定要招来我的老师,那就要先让我地位尊贵,让我有自己的家室,用款待宾客的礼仪善待我,不可鄙视,让我佩戴各种印信,这样我才能传达神仙的话。但神仙究竟会不会来却并不一定。总之,必须要让您的使者尊贵起来,这样之后才可能请来神仙。”于是皇帝让他表演个小方术,检验他的效果,他表演的是斗棋,让棋子在棋盘上自行相互撞击。
当时皇帝正在为黄河决口的事情忧心,而且黄金也没有炼成,就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才一个多月时间,栾大已经得到了四枚金印,身上佩有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和天道将军等印。皇帝给御史下诏说:“从前大禹疏导九江,开通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渎。最近,河水溢出,淹没了陆地,筑堤的劳役接二连三。我统治天下已有二十八年了,上天倘若要送给我方士,那应该就是大通将军了。《乾卦》称之为“飞龙”,《渐卦》上也提到“鸿雁”,这应该是对我们君臣相得益彰的称许吧!应该用二千户的地方封地士将军栾大为乐通侯。”赐给栾大甲等的宅第及奴仆千人,并把皇帝用不到的车马和帷帐等器物赐给栾大,摆满了他的新居。并把卫长公主嫁给他做妻子,又给卫长公主万斤黄金做陪嫁,将她的封号改为当利公主。皇帝还亲自来到五利将军的府第,使者们也都前往慰问,他们赠送的物品充盈道路。自皇帝的姑姑大长公主一直到将相之下的人,都到栾大家中摆设酒宴,并献赠礼物给他。于是皇帝还刻了一枚印,上写“天道将军”,并让使者拿着玉印,身披鸟羽制作的衣服,在夜里站在白茅草上,五利将军同样身穿鸟羽制作的衣服,站在白茅草上领受玉印,以表示皇帝并非把受印者当作自己的臣下。并且佩戴着“天道”之印,这是要替天子引导天神降临。由此五利常常趁夜在家中祭祀,想要通过这种方法求神仙降临。但神仙并没有来,种种恶鬼却都在这里聚集起来,但五利将军很会驱使这些鬼。不久他就整好行装,向东前往海上,相传是去找寻他的老师。栾大仅仅被引见几个月,就佩了六枚大印,尊贵足以震惊天下,燕、齐沿海地区的那些方士们见到他都兴奋地握住他的手腕,言说自己拥有秘方,能够招来神仙。
这一年夏季的六月里,汾阴有一个叫锦的巫师为民众在魏脽后土祠旁祭祀,见一处地面形状像弯钩一样,就用手扒开土看,结果得到了一只鼎。这只鼎和普通的鼎有很大不同,上面雕刻着花纹却并无文字。巫师感到奇怪,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当地官吏。当地的官吏又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河东太守胜,胜上报朝廷。皇帝派使者来查验巫师锦得鼎的经过,确认并无诈伪,这才按照礼仪进行祭祀,将鼎请回了甘泉宫,皇帝和鼎同行,准备将它呈献给天帝。行至中山时,发现天空中云气缭绕,有黄云在上覆盖。这时一头麃子跑了过去,皇帝亲自用箭把它射死,并用它来祭云。到了长安,公卿大夫们都认为应该尊奉宝鼎。皇帝说:“最近黄河泛滥,连年收成不好,因此我才出巡前往各郡县祭祀后土,祈求百姓能够得到丰收。今年五谷收成丰茂,却并未举行祭祀酬拜地神,这鼎怎么会出现呢?”相关的官员就说:“相传很久以前太帝太昊伏羲氏曾经制造了一只神鼎,以示天下统一,让天地万物都归终在神鼎里。黄帝一共造了三只宝鼎,寓意是天、地、人。夏禹收集九州的铜,铸造了九只宝鼎,都曾被用来烹煮祭祀上帝及鬼神的牲畜。每逢遇到圣主鼎就会出现,宝鼎从夏朝传到商朝。周朝末年德行败坏,宋国用来祭祀土神的社坛被摧毁,结果鼎就沦没隐伏不见了。《周颂》中说:‘自堂到阶来回地走,有羊有牛准备齐全,大鼎小鼎检查完毕,喧哗不要骄傲不要,健康长寿多福多禄。’如今鼎已经被迎到了甘泉宫,它的外表光彩无比,变化神奇灵动,这预示着大汉必将得到无尽的吉祥。这正合行到中山时,黄白祥云在上覆盖,麃子吉兽在下逢迎的祥瑞征兆,还有您获得的神坛下的大弓和四箭,这都是您在太庙中祭祀远近先祖神主所得到的回报啊。只有那些承受天命做皇帝的人才能通晓上天的旨意且合于天德。因此宝鼎应当进献给祖先,保存在天帝的宫廷,这才与之前的种种吉兆相合。”皇帝下诏说:“可以。”
前往海上找寻蓬莱仙山的人们,都说蓬莱山不是很远,而未能到那里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无法看到仙山的云气。于是皇帝派擅长望气的官员协助观测云气。
这一年秋季,皇上来到雍县,准备举行郊祀。有人说:“五帝不过是泰一神的辅佐神而已,应该建造泰一神坛,并且由皇上亲自进行郊祀。”皇帝犹豫着未做决定。齐地的公孙卿说:“今年获得宝鼎,今年冬天的辛巳日正好是朔日初一,当天早晨恰逢冬至,这与黄帝得到宝鼎的时间一致。”公孙卿藏有的一本木简书上说:“黄帝在宛朐县得到宝鼎,并询问鬼臾区。鬼臾区回答说:‘黄帝您获得了宝鼎和占卜所用的神策,就在己酉年的朔日冬至,这与天道历数很符合,天道历数总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由此黄帝靠观察太阳的运行来演算历法,从那后大概每隔二十年就会出现一个朔日早晨交冬至,这样他一共做了二十次推算,共计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升天。”公孙卿想要通过所忠将这件事上奏皇上。所忠见他的书荒诞不经,怀疑这是本伪造的书,就推辞说:“宝鼎的事已经有了定论,还上奏能怎么样!”公孙卿又借助皇帝宠信的人上奏此事。皇帝十分高兴,就召公孙卿来询问。公孙卿就回答说:“是从申功那里得到的这本书,但他已死。”皇帝就问道:“申功是谁?”公孙卿说:“申功是齐地的人。他和安期生交往过,并接受了黄帝的教诲,并未留下别的什么书,只有这部和鼎相关的书。书中提到:‘汉代的兴盛之期应当与黄帝时一样。汉代的圣君,将会出现在高祖皇帝的孙子或者曾孙中。宝鼎出现就一定能与神仙相通,应当进行封禅。从古至今,有七十二位君王举行过封禅,只有黄帝可以登泰山封禅。’申功说:‘汉代的皇帝也应当登泰山封禅,登上泰山封禅后就能成仙升天。黄帝时期有近万个诸侯国,而为了祭祀神灵而建的诸侯国就有七千。全天下的名山一共有八座,其中的三座位于蛮夷地区,五座位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有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和东莱山,这五座山都是黄帝经常出游之处,他在那里与神仙相会。黄帝时而作战时而修习仙道。他担忧百姓非议他所修习的仙道,就果断杀掉了那些诽谤鬼神的人。这样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才和神仙相通。黄帝曾经在雍县郊祀天帝,住了三个月。鬼臾区的绰号叫大鸿,他死后就被葬在了雍县,也就是鸿冢。从那以后黄帝在明廷接待众神。明廷就是如今的甘泉山。而所说的寒门就是如今的谷口。黄帝发掘了首山的铜矿,并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一条脖子下面垂着两腮长须的龙从天而下迎接黄帝。黄帝骑到了龙背上,群臣和后宫嫔妃一起跟着骑上龙背的有七十多人,龙这才飞着离开。其余小臣无法上去,都紧紧抓着龙须,龙须都被拉断了,掉下了黄帝的弓。百姓们仰着头看着黄帝飞升上天,就都怀抱他的弓和掉下的龙须哭喊不已。因此后世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鼎湖,称那张弓为乌号。’”于是皇帝说:“唉!要是我真的能和黄帝一般,我就会把离开妻儿看作像脱掉鞋子一样了。”就任命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向东前往太室山迎候神仙。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