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史记》 » 乐书 > 乐书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乐书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音乐是为了求同,礼仪是为了求异。求同人们就会相互亲爱,求异人们就会相互尊敬。音乐的形式太过就会使人目无尊长,从而随波逐流;礼仪的形式太过就会使人无情无义,从而众叛亲离。调合内心情感、修饰外在容貌的做法,是符合礼乐制度的事情。礼仪和道义确立了,那么高贵和低贱的等级就会明了;音乐与曲调和谐了,那么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就会和顺;喜好和厌恶分明了,那么贤人和庸人就能得以区别;刑罚禁止暴行,封爵推举贤能,那么政治就会彰显公正。用仁慈去关爱百姓,用道义来规范百姓,像这样治理民众的方法就得以施行了。

音乐从人的内心深处产生,礼仪根据人的外在行为创制。音乐从内心深处产生,因此展现出宁静之态;礼仪根据外在行为创制,因此注重形式的表现。宏大的音乐必定平易,盛大的礼仪必定俭朴。音乐的作用达到极致就没有怨恨,礼仪的作用达到极致就没有争斗。拱手礼让而治理天下的圣人,就是合理运用礼乐的结果。凶暴的人不作乱,四方诸侯诚心归服,兵器和铠甲不尝试使用,各种刑罚不施行,百姓没有祸患,天子不恼怒,像这样音乐的作用就达到极致了。调合父子的亲情,明辨长幼的秩序,通过这种规范使四海之内人人相互礼敬。天子若能这样做,那么礼仪就可以推行了。

宏大的音乐与天地相互调和,盛大的礼仪与天地节度相合。相互调和,因此万物不失去生长的时令;节度相合,因此得以举行祭祀天地的活动。明处有礼乐教化,暗中有鬼神护佑,像这样四海之内的人就会和睦互敬相亲相爱了。礼仪,是用来区分等级,教导人们和睦互敬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不同的曲调,教导人们相亲相爱的。礼仪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所以英明的帝王将其相互承袭至今。因此行事与时势相符合,威名与功业相匹配。因此钟、鼓、管、磬与羽、籥、干、戚,都是表现音乐的器物;屈、伸、俯、仰与聚、散、缓、急的姿势,都是表现音乐思想的形式。簠、簋、俎、豆等礼器以及相关礼乐制度,都是表现礼仪内涵的器物;上下台阶进退有礼,行礼周屈回旋,袒露上衣或不袒露上衣,都是表现礼仪的形式。因此了解礼仪和音乐内在情感的人才能创制礼乐,通识礼仪和音乐外在形式的人才能继承传统。创制礼乐的人叫作圣人,传承礼乐思想的人叫作明者。圣明之人,指的就是既能创制又能传承的人。

音乐,是天地和顺的表现;礼仪,是天地秩序的反映。和顺,因此万物得以化育;有序,因此万物有所区别。音乐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创制而成,礼仪根据人世间的规律创制而成。礼仪的创制超过限度就会混乱,音乐的创制超过限度就会粗暴。明白天地的变化,然后才能兴作礼仪和音乐。言论和人伦没有祸乱,这就是音乐的内在情感;兴高采烈相亲相爱,这就是音乐的外在表现。中和端正没有邪僻,这就是礼仪的内在本质;庄重崇敬恭谨和顺,这就是礼仪的外在形制。至于按照礼乐的精神演奏钟磬等金石乐器,超越音律曲调,用于宗庙祭祀、国家庆典,供奉山川、鬼神的形式,天子与普通百姓是一致的。

称王之人成就功业后创制音乐,国家安定后创制礼仪。功业伟大的音乐就完备,政绩彰显的礼仪就全面。拿着盾牌、斧头来跳舞,不是完备的音乐;拿着煮熟的食品来祭祀,也不是通达的礼仪。五帝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承袭上一代的音乐;夏、商、周三代的帝王也生活在不同社会,不承袭上一代的礼仪。音乐太极端就会产生忧患,礼仪太粗略就会出现偏差。音乐敦厚就不会产生忧患,礼仪完备就不会出现偏差,岂不是只有伟大的圣人才能做到吗?苍天在上,大地在下,世间万物聚散离合,礼仪制度得以通行;天道运行不止,万民齐心协力接受教化,音乐得以兴作。春天耕作,夏天生长,这是天地仁爱的表现;秋天收获,冬天贮藏,这是天地道义的表现。仁爱接近于音乐,道义接近于礼仪。音乐敦厚和谐,遵循神灵并且顺从上天;礼仪区别等级,敬奉祖先并且顺从大地。因此圣人创制音乐与上天相应,创制礼仪与大地相配。礼仪和音乐明晰而完备,天地万物就能各司其职了。

苍天尊贵而大地卑贱,君主与大臣的关系也就因此确定了。高与低的关系已经明了,贵与贱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动与静遵循一定的规律,大与小自有不同了。同类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不同的事物根据种类加以区分,那么它们的命运也就各不相同了。在天上出现征兆,在地下构成形体,如此说,礼仪就是天地差别的表现。大地的清气上升,天空的浊气下降,阴阳二气相互摩擦,天地之间相互震荡,用雷霆来鼓动,用风雨来浸润,用四季来运行,用日月来温暖,于是万物在此化育兴作,如此说,音乐就是天地和谐的表现。

天地化育不合时令,那么万物就不会生长;男女之间没有区别,那么伦理就混乱不堪;这是天与地的真实情况。至于礼乐上达于天而下接于地,运行于阴阳而通达于鬼神,身处极高极远的地方就能窥测事物的深厚,音乐产生于上天而礼仪形成于大地。生而不停息者是天,生而不动者是地。二者一动一静,是天地之间万物的本性。所以圣人常说“礼仪如何音乐如何”。

从前,舜帝制作了五弦琴,用来演唱《南风》之歌;乐官夔开始创作音乐,用来供诸侯欣赏。因此,天子创制音乐,用来赏赐诸侯中具有道德的人。道德高尚就受尊崇,五谷按时生长成熟,然后用音乐供他欣赏。所以他们统治民众使人劳苦,表演舞蹈的人数就少,排列队伍的距离就远;他们统治民众使人安逸,表演舞蹈的人数就多,排列的队伍距离就近。因此观察这些舞蹈就知道诸侯的道德水准了,听到谥号就知道他们生前的行为了。乐舞《大章》,就是彰显明德的意思;《咸池》,就是广施恩德的意思;《韶》,就是传承美德的意思;《夏》,就是发扬光大的意思;商、周两代的音乐也大多如此。

天地运行的规律,寒暑不按时就会爆发疫病,风雨无节制就会发生饥荒。教化,就是民众的寒暑,教化不按时就会伤风败俗。劳役,就是民众的风雨,劳役无节制就会一事无成。既然这样的话,那么古代圣王创制音乐,用来作为治化的象征,好的乐舞,其舞行的长短就象征着治化之德的大小。养猪造酒,不是用来制造祸害的;然而诉讼的案子越发繁多,那就是酒的普及衍生的祸事。因此古代圣王根据这种情况创制了饮酒的礼仪,献一次酒的礼仪,宾客和主人都要进行多次跪拜,这样整天饮酒也不会喝醉了,这是古代圣王用来防备饮酒闹事的办法。所以饮酒吃肉,是用来联欢的。

音乐,是用来表现美德的;礼仪,是用来禁绝淫邪的。所以古代圣王有死丧大事,一定有相应的礼仪来表达哀思;有祭祀等祈福喜庆之事,一定有相应的礼仪来表达欣喜:哀思和欣喜的程度,都以礼的规定为准。

音乐的性质是施予;礼仪的性质是回报。音乐,用来表达心中的快乐;礼仪,要追反其始祖的功绩加以祭祀。音乐彰显美德,礼仪要反映自身得民心的情况,并追思其原因。人们所说的大辂车,是天子乘坐的车;车上装饰着缀有九条流苏的龙旗,是天子专有的旌旗;有青黑色的须髯的宝龟,是天子占卜的宝龟;跟从在后面的成群牛羊,是天子回赠诸侯的礼物。

音乐所歌颂的,是人情中永恒不变的感情;礼仪所表现的,是世事中不可移易的道理。音乐统一人的情感,礼仪区别人的等级,礼仪与音乐相合可以说是贯穿了人情的始终。深得本源,又能随时而变,是音乐的实际情况;显现真诚品德并去除虚伪的成分,是礼仪的日常法则。礼仪和音乐顺应天地的真诚,通达神明的恩德,感召天上地下的神灵,从而凝聚大小事物的主体,统领父子君臣礼仪的大节。

所以居高位者推广礼仪和音乐的教化,那么天地之间就会彰显他的明德。天地欣然交合,阴阳相得益彰,像慈母一样和煦地养育万物,然后草木就会生长茂盛,种子发芽,飞鸟振翅,走兽繁衍生息,蛰伏之虫复苏而出,鸟类孵化,兽类孕育,胎生的不至于胎死腹中,卵生的不至于卵破蛋毁,那么音乐教化的意义就归结于此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