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 > 仲尼弟子列传 白话文翻译 > 第2节

仲尼弟子列传 白话文翻译 第2节

宰予,字子我。他口齿伶俐,善于言辞。接受孔子教授的学业后,说:“一个人在其父母死后要服丧三年,时间不是太长久了吗?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必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定会荒废。陈粮既然已经吃完,而新谷已经成熟了,取火用的木头已经换过,服丧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只守丧一年,你能够心安吗?”宰予回答说:“心安。”孔子说:“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这样做吧。君子在服丧期间,即使是吃了美味的食物,也感觉不到甘甜,听到动听的音乐,也感觉不到愉快,所以君子才不这样做。”宰我于是退了出去,孔子说:“宰予不是一个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循的礼仪。”

宰我白天睡觉,孔子说:“无法用腐朽的木头进行雕刻,污秽的墙壁是不能再粉刷了。”宰我询问五帝的德行,孔子说:“你不是问这种问题的人。”

宰我担任齐国临菑的大夫,同大臣田常一起发动叛乱,因此被灭族,孔子对此感到耻辱。

端沐赐,是卫国人,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子贡口齿伶俐,擅长辞辩,孔子经常被他辩得理屈词穷。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谁更强?”子贡回答说:“我哪里敢与颜回相比呢!颜回得知一个道理就能推导出十个道理,我得知一个道理只能推导出两个道理。”

子贡完成学业后,问孔子:“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就像是一个器皿。”子贡说:“什么样的器皿?”孔子说:“宗庙祭祀时盛放黍稷的瑚琏。”

陈子禽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到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仁义之道并没有完全丢掉,还在人间流传,贤能的人记住了其中的作为主干的大道理,不贤能的人记住了其中细枝末节的小道理,周文王、周武王的仁义之道无处不存在。先生在哪里都能学习,而且哪里又需要固定的老师呢!”陈子禽又问:“孔子到了一个国家,必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请求别人告诉他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是依靠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来的。先生这种求取方法不同于一般人的求取方法。”

子贡问孔子说:“富裕而不骄纵,贫穷而不谄媚,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行是行;但还是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恪守圣贤之道,虽然富裕却能处事谦恭有礼。”

田常打算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氏、国氏、鲍氏和晏氏的势力,所以想调动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了这个消息,对他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养育我们的国家,国家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你们几个人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孔子答应了。

子贡于是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的计划失误了。那鲁国是很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薄而矮,它的护城河窄而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且不仁,他的大臣虚伪而且无能,它的士兵和百姓都厌恶打仗,这样的国家不能与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而厚,它的护城河宽而深,士兵的铠甲坚固而崭新,它的战士经过了挑选而人员充足,人才和精良的武器都在其中,又派遣贤明的大臣守卫他,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听了非常愤怒,脸色一变,说:“你认为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认为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用这些话来指教我,是什么用心呢?”子贡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忧虑来自于国家内部的就攻打强大的国家,忧虑来自于国家外部的就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虑是来自于国家内部的。我听说您三次求封但三次都没有成功,是因为有的大臣不听从命令。现在,您要攻占鲁国来扩大齐国疆域,如果打胜了,您的国君就会更加骄纵,打败鲁国使得齐国的大臣更加受到尊崇,然而您的功劳却不在其中,那么您和国君的关系就会一天天疏远。这样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群臣放纵无羁,想以此成就大事,太困难了。国君骄纵就会随心所欲,群臣骄妄就会争权夺利,这样对上与国君有矛盾,对下与大臣互相争夺。像这样的话,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很危险了。所以说攻打鲁国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果不能取胜,百姓战死在国外,大臣率兵在外作战,国内空虚,这样您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责难,能够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但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离而进兵吴国,大臣们会怀疑我,该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发动进攻,我请求出使吴国,让它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建议,派子贡南下拜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我听说,施行王道的国家不能使诸侯国灭绝,施行霸道的国家不能让另外的强大敌人出现,互相抗衡的千钧重量的双方,无论在哪一方加上一铢一两,就会出现重心的移位。现在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企图独自占有拥有千辆兵车的鲁国,来与吴国一争高低,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险。况且去救援鲁国,是显扬声名的事情;攻打齐国,是可以获得大利的事情。以此来安抚泗水以北的诸侯,以讨伐强暴的齐国来镇服强大的晋国,没有比这样做而获得更大利益的方法了,名义上保存即将灭亡的鲁国,实际上阻扼了强齐的扩张,聪明的人是不会犹豫不决的。”吴王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曾经与越国交战,把越王逼退在会稽山上。越王自己吃苦耐劳,而且战士受到优待,有报复我的意图。您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按您的计策去做。”子贡说:“越国的实力还比不上鲁国,吴国的强大也比不上齐国,大王把齐国搁置在一边而去攻打越国,到时齐国早已平定鲁国了。而且大王凭借保存和延续即将灭亡的国家的名义攻打弱小的越国,却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勇敢的人不回避艰难险阻,仁慈的人不使受约束的人陷入困境,聪明的人不会失掉时机,称王的人不会让一个国家从世上灭绝,凭借这些来树立他们的道义。现在,通过保存越国来向诸侯显示您的仁德,通过救援鲁国、攻打齐国来给晋国施加压力,各诸侯国一定会竞相来朝见吴国的,这样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功了。大王如果真的畏惧越国,我请求东去会见越王,劝说他出兵追随您,这样做实际上可以使越国空虚,名义上是追随诸侯讨伐齐国。”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遣子贡前往越国。

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到子贡下榻的馆舍询问道:“这里是不开化的蛮夷小国,大夫为何郑重其事地屈尊光临此地?”子贡说:“现在我已经劝说吴王去救援鲁国而攻打齐国,他心里想要这么做,但担心越国,说‘等我攻下了越国之后才可行’。如果这样,越国被攻克是必然的了。何况没有报复他人的企图而使人怀疑他,是笨拙;有报复他人的企图而让人发觉了,是失败,事情还没有做而消息先传出去,是危险。这三种情况是办事情最大的祸患。”句践伏地叩头拜了两拜,说:“我曾经自不量力,竟和吴国交战,因而被困在会稽山上,对吴国恨入骨髓,早晚唇焦舌干,只打算与吴王一同赴死,这就是我的愿望。”于是询问子贡。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狠残暴,大臣们难以忍受;国家因为频繁的战争而十分疲敝,士兵们无法忍受;百姓怨恨君上,大臣们发生内讧;伍子胥因为直谏而被诛杀,太宰嚭执掌政事,迎合国君的错误,来保存自己的私利:这是国家将要灭亡的政治局面。现在大王如果能出动军队帮助吴王,来鼓舞他的志向,用贵重的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辞令来尊崇对他的礼仪,那么他攻打齐国就必定无疑了。如果那场战争不能取胜,就是大王的福气了。如果取得了胜利,他一定会率领部队进逼晋国,请让我北上朝见晋君,劝说他共同攻打吴国,一定能削弱吴国的势力了。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齐国,主力部队被牵制在晋国,大王就趁吴国疲惫交困的时候去攻打它,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听了十分高兴,答应按子贡的计策出兵。越王赠送给子贡一百镒黄金,一把剑,两支好矛。子贡没有接受,接着上路了。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