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选》 » > 夏侯孝若

《文选》夏侯孝若

夏侯湛(约243—292),字孝若,谯(今安徽亳州)人。西晋文学家。晋武帝时任太子舍人、尚书郎等职。惠帝即位,为散骑常侍,年四十九卒。《晋书》称夏侯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辞”,又云:“著论三十余篇,别为一家之言。”

东方朔画赞一首 并序

《东方朔画赞》是赞中名篇。赞是一种文体,大都用于歌颂和赞美,一般有韵。赞与颂本是同类的文体,两者内容和语言风格、押韵、形式都相同,区别在于颂只用于正面的颂歌,赞则可以用以总结评述,兼有褒美和贬恶两种功用。故《文心雕龙·颂赞》曰:“(赞)义兼善恶,亦犹颂之变耳。”《文选》将散文体的传赞收入“史论”一门,将韵文体的传赞收入“史述赞”一门。赞起源于上古祭祀时乐正的赞辞或庆典时礼官的赞辞,成文的赞始于司马相如《荆轲赞》。其后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刘勰《文心雕龙》都用赞来进行褒贬或综述。

对画思人,褒美东方朔的高风是本篇宗旨。但本篇超越东方朔史事,探讨了封建社会中,每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涉足仕途后面临的对命运的严肃思考。封建社会君臣相处的规律:臣直道正谏,“明节不可以久安”,轻则遭冷遇被斥逐,重则招致杀身之祸,历史上比比皆是。东方朔则“远心旷度,赡智宏才”,取“秽其迹”“浊其文”“诙谐以取容”的独特的道路,以全身避世于朝廷之上,可谓正直知识分子不得已、无可奈何的选择,用心何其良苦。西晋社会黑暗,政治动荡多变,正直的知识分子难以自处。夏侯湛独取东方朔以赞,充分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苦闷沉重的心情。

大夫讳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魏建安中,分厌次以为乐陵郡,故又为郡人焉。事汉武帝,《汉书》具载其事。先生瑰玮博达,思周变通。以为浊世不可以富贵也,故薄游以取位。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颉颃以慠世。傲世不可以垂训也,故正谏以明节。明节不可以久安也,故诙谐以取容。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弛张而不为邪,进退而不离群。原文与解释 »

若乃远心旷度,赡智宏材。倜傥博物,触类多能。合变以明笇,幽赞以知来。自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周给敏捷之辩,支离覆逆之数,经脉药石之艺,射御书计之术,乃研精而究其理,不习而尽其功,经目而讽于口,过耳而 于心。原文与解释 »

夫其明济开豁,包含弘大,凌轹卿相,嘲哂豪桀。笼罩靡前,跆籍贵势,出不休显,贱不忧戚。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已。原文与解释 »

谈者又以先生嘘吸冲和,吐故纳新,蝉蜕龙变,弃俗登仙,神交造化,灵为星辰,此又奇怪惚恍不可备论者也。大人来守此国,仆自京都,言归定省。睹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徘徊路寝,见先生之遗像,逍遥城郭,观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怀,乃作颂焉。原文与解释 »

其辞曰:矫矫先生,肥遁居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涅而无滓,既浊能清。无滓伊何?高明克柔。能清伊何?视污若浮。乐在必行,处沦罔忧。跨世凌时,远蹈独游。瞻望往代,爰想遐踪。邈邈先生,其道犹龙。染迹朝隐,和而不同。栖迟下位,聊以从容。我来自东,言适兹邑。敬问墟坟,企伫原隰。墟墓徒存,精灵求戢。民思其轨,祠宇斯立。徘徊寺寝,遗像在图。周旋祠宇,庭序荒芜。榱栋倾落,草莱弗除。肃肃先生,岂焉是居。是居弗形,悠悠我情。昔在有德,罔不遗灵。天秩有礼,神监孔明。仿佛风尘,用垂颂声。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