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选》 » 音乐下 » 潘安仁 > 新声变曲,奇韵横逸,萦缠歌鼓,网罗钟律+烂熠爚以放…+

新声变曲,奇韵横逸,萦缠歌鼓,网罗钟律。烂熠爚以放艳,郁蓬勃以气出。秋风咏于燕路,《天光》重乎《朝日》。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唱发《章》《夏》,导扬《韶》《武》,协和陈宋,混一齐楚。迩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彼政有失得,而化以醇薄。乐所以移风于善,亦所以易俗于恶。故丝竹之器未改,而桑、濮之流已作。惟簧也,能研群声之清;惟笙也,能总众清之林,卫无所措其邪,郑无所容其淫。非天下之和乐,不易之德音,其孰能与于此乎?原文解释

【原文】

新声note-name:新声1新声:新兴的乐曲,指春秋战国时郑卫一带新兴乐曲,被正统派看作“#-666gg;声”。变曲:变正声为新声。变曲,奇韵横逸note-name:横逸2横逸:热情奔放。,萦缠歌鼓note-name:歌鼓3歌鼓:指歌声和乐器演奏之声。鼓,指鼓乐。网罗note-name:网罗4网罗:与萦缠同义。钟律:泛指音乐声音。钟,乐器。律,音律。钟律。note-name:烂5烂:光明。熠爚(yuè):明亮貌。艳:光辉灿烂。熠爚以放艳,note-name:郁6郁:聚积。蓬勃:繁盛之貌,重言为蓬蓬勃勃。形容吹奏时气流充沛。蓬勃以气出。秋风note-name:秋风7秋风:指魏文帝《燕歌行》,歌辞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路:指北方,今河北为古燕地。咏于燕路,《天光》重乎《朝日》note-name:《天光》重乎《朝日》8《天光》重乎《朝日》:既演奏《天光》又演奏《朝日》。重,又,复。《天光》《朝日》,皆古乐曲名。傅玄《长啸歌》有《天光篇》,曹丕《善哉行》有《朝日篇》。。大不note-name:逾9逾:超过。宫:宫声,五声之首。宫,细不过note-name:羽10羽:羽声,五声之尾。唱发note-name:唱发11唱发:倡导发扬。唱,同“倡”。《章》:即《大章》,相传为尧乐名,周代所存六代乐之一,内容歌颂尧的#-666ii;德。《太平御览》卷五六六引《乐纬》:“尧曰《大章》”注:“尧时仁义大行,法度彰明,故曰《大章》。”《夏》:即《大夏》,相传为夏禹乐名。《周礼·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章》《夏》,导扬note-name:导扬12导扬:倡导发扬。《韶》:即《大韶》,相传为舜时之乐。《庄子·天下》:“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武》:即《大武》,周代所存六代乐之一。《周礼·大司乐》“大武”郑玄注云:“《大武》,武王乐也。”以上《大章》《大夏》《大韶》《大武》均是雅乐,为宫廷音乐之典范,风格雍容典雅,严肃庄重。《韶》《武》,协和note-name:协和13协和:协调。陈宋:指古代陈国和宋国音乐。陈宋,混一note-name:混一14混一:交融一致。齐楚:指齐国与楚国音乐。《乐动声仪》曰:“乐者,移风易俗,所谓声俗者,若楚声#guoxue666-com;,齐声下;所谓事俗者,若齐俗奢,陈俗利巫也。”又曰:“先鲁后殷,新周故宋。然宋,商俗也。”齐楚。迩不逼note-name:迩不逼15迩不逼:亲近而不逼促。迩,近,指经常在君身边。逼,迫近,指侵犯。远无携:疏远而不离异。携,“携离”之省略。携离,背叛。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note-name:声成文而节有叙16声成文而节有叙:声音组成曲调,节拍有一定次序。文,指宫、商、角、徵、羽五声之调。《毛诗序》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叙,次序。以上两句,李善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骋,鲁#-666aa;为奏四代乐。为之歌《颂》,季札叹曰:‘至矣哉!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节有度,守有序。’凡人迩近者,好在逼迫,此乐中乃有不逼之声;凡人相远者,好在携离,此《颂》中乃有不携离之音。”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骋”,应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观乐”。。彼note-name:政17政:政治,政事。《礼记·乐记》:“凡音者,生#-666aa;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有失得,而note-name:化18化:风化。醇:指风俗淳朴厚重。薄:指风俗浮薄。李善注引《吕氏春秋》曰:“其治厚者其乐厚,其治薄者其乐薄。”以醇薄。乐所以移风于善note-name:移风于善19移风于善:使风俗变好。移,改变。,亦所以易俗于恶note-name:易俗于恶20易俗于恶:使风俗变坏。《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故丝竹note-name:丝竹21丝竹: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之器未改,而桑、濮之流note-name:桑、濮之流22桑、濮之流:桑间、濮上之类#-666gg;靡之音。桑间,春秋时卫国地名。在濮水之滨。濮水又称濮渠水、晋河,为古黄河济水#-666dd;流,流经卫国。《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于濮水。”《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春秋时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于世,后以桑间、濮上作为淫靡风俗与淫靡乐曲流行之地的代称。《韩非子·十过》记载卫灵公将去晋国,路经濮水时,夜间听到一种“新声”而悦之,即是这种表现男女幽会的所谓郑卫之音,被正统派视为“淫声”的“亡国之音”。作:兴起。已作。惟note-name:簧23簧:即笙。李善注引《尔雅》:“大笙谓之簧。”也,能note-name:研24研:击,压倒。群声之清:众声之#guoxue666-com;音,指各种声音。古代讲声音#-666dd;清浊,也即高音和低音部分。《礼记·乐记》:“唱和清浊,递相为经。”郑玄注曰:“清,谓蕤宾至应钟;浊,谓黄钟至仲吕。”以古乐十二律推算,以黄钟为标准基音,从低音往高音排列顺序是: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从黄钟到仲(中)吕属于低音部份,称为“浊音”。从蕤宾到应钟,属于高音部份,称为“清音”。群声之清;惟笙也,能总众清之林,卫无所note-name:措25措:施行。邪:#-666gg;邪。其邪,郑无所note-name:容26容:包容,容纳。#-666gg;:过度,邪恶,与邪同义。所谓“淫邪”,是对正声雅乐而言,超出了正统范围即被称为淫邪之声。其淫。非天下之和乐note-name:和乐27和乐:和谐的音乐。《礼记·乐记》:“正声感#-666aa;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不易之德音note-name:德音28德音:歌#-666ii;颂德的音乐,指雅乐。《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赋,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其孰能与于此乎?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新兴的乐曲代替雅乐,美妙的声音热情奔放。歌声和演奏声回旋交融,笼罩着钟律各种音响。光彩明丽,灿烂辉煌,郁积充沛,气出响亮。歌咏《燕歌行》,表现出秋风萧瑟天气凉,既演奏《天光》,又演奏《朝日》乐章。声音强烈不超过宫调,声音低微不下于羽音。倡导《大章》《大夏》之圣德,发扬《大韶》《大武》之#-666ii;业,协调陈宋不同地区的乐风,融#-666ff;南北齐楚的不同习俗。使君臣相处,亲近而不逼促,疏远而不离异。声音组成动听的乐章,节奏都遵循一定次序。国家政事正确得当,则民风淳厚;国家政事失败,则民风浮薄。音乐可以使风俗变好,也可以使风俗变坏。所以丝竹等乐器没有改变,而桑间濮上靡靡之音已经兴起。唯有笙,能压倒众乐器的清纯之音;唯有笙,能统一形形色色的清纯之音。使卫声不能施行其邪恶,使郑声不能包含其#-666gg;靡。如果笙声不是天下和谐的音乐,具有不可变动的德音,那还有什么乐器能达到这个地步呢?

原文翻译

新声变曲,奇韵横逸,萦缠歌鼓,网罗钟律。烂熠爚以放艳,郁蓬勃以气出。秋风咏于燕路,《天光》重乎《朝日》。大不逾宫,细不过羽。唱发《章》《夏》,导扬《韶》《武》,协和陈宋,混一齐楚。迩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彼政有失得,而化以醇薄。乐所以移风于善,亦所以易俗于恶。故丝竹之器未改,而桑、濮之流已作。惟簧也,能研群声之清;惟笙也,能总众清之林,卫无所措其邪,郑无所容其淫。非天下之和乐,不易之德音,其孰能与于此乎?

新兴的乐曲代替雅乐,美妙的声音热情奔放。歌声和演奏声回旋交融,笼罩着钟律各种音响。光彩明丽,灿烂辉煌,郁积充沛,气出响亮。歌咏《燕歌行》,表现出秋风萧瑟天气凉,既演奏《天光》,又演奏《朝日》乐章。声音强烈不超过宫调,声音低微不下于羽音。倡导《大章》《大夏》之圣德,发扬《大韶》《大武》之#-666ii;业,协调陈宋不同地区的乐风,融#-666ff;南北齐楚的不同习俗。使君臣相处,亲近而不逼促,疏远而不离异。声音组成动听的乐章,节奏都遵循一定次序。国家政事正确得当,则民风淳厚;国家政事失败,则民风浮薄。音乐可以使风俗变好,也可以使风俗变坏。所以丝竹等乐器没有改变,而桑间濮上靡靡之音已经兴起。唯有笙,能压倒众乐器的清纯之音;唯有笙,能统一形形色色的清纯之音。使卫声不能施行其邪恶,使郑声不能包含其#-666gg;靡。如果笙声不是天下和谐的音乐,具有不可变动的德音,那还有什么乐器能达到这个地步呢?

【原文注释】

〔1〕新声:新兴的乐曲,指春秋战国时郑卫一带新兴乐曲,被正统派看作“#-666gg;声”。变曲:变正声为新声。»

〔2〕横逸:热情奔放。

〔3〕歌鼓:指歌声和乐器演奏之声。鼓,指鼓乐。

〔4〕网罗:与萦缠同义。钟律:泛指音乐声音。钟,乐器。律,音律。

〔5〕:光明。熠爚(yuè):明亮貌。艳:光辉灿烂。

〔6〕:聚积。蓬勃:繁盛之貌,重言为蓬蓬勃勃。形容吹奏时气流充沛。

〔7〕秋风:指魏文帝《燕歌行》,歌辞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路:指北方,今河北为古燕地。

〔8〕《天光》重乎《朝日》:既演奏《天光》又演奏《朝日》。重,又,复。《天光》《朝日》,皆古乐曲名。傅玄《长啸歌》有《天光篇》,曹丕《善哉行》有《朝日篇》。

〔9〕:超过。宫:宫声,五声之首。

〔10〕:羽声,五声之尾。

〔11〕唱发:倡导发扬。唱,同“倡”。《章》:即《大章》,相传为尧乐名,周代所存六代乐之一,内容歌颂尧的#-666ii;德。《太平御览》卷五六六引《乐纬》:“尧曰《大章》”注:“尧时仁义大行,法度彰明,故曰《大章》。”《夏》:即《大夏》,相传为夏禹乐名。《周礼·大司乐》:“舞《大夏》以祭山川。”

〔12〕导扬:倡导发扬。《韶》:即《大韶》,相传为舜时之乐。《庄子·天下》:“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武》:即《大武》,周代所存六代乐之一。《周礼·大司乐》“大武”郑玄注云:“《大武》,武王乐也。”以上《大章》《大夏》《大韶》《大武》均是雅乐,为宫廷音乐之典范,风格雍容典雅,严肃庄重。

〔13〕协和:协调。陈宋:指古代陈国和宋国音乐。

〔14〕混一:交融一致。齐楚:指齐国与楚国音乐。《乐动声仪》曰:“乐者,移风易俗,所谓声俗者,若楚声#guoxue666-com;,齐声下;所谓事俗者,若齐俗奢,陈俗利巫也。”又曰:“先鲁后殷,新周故宋。然宋,商俗也。”

〔15〕迩不逼:亲近而不逼促。迩,近,指经常在君身边。逼,迫近,指侵犯。远无携:疏远而不离异。携,“携离”之省略。携离,背叛。

〔16〕声成文而节有叙:声音组成曲调,节拍有一定次序。文,指宫、商、角、徵、羽五声之调。《毛诗序》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叙,次序。以上两句,李善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骋,鲁#-666aa;为奏四代乐。为之歌《颂》,季札叹曰:‘至矣哉!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节有度,守有序。’凡人迩近者,好在逼迫,此乐中乃有不逼之声;凡人相远者,好在携离,此《颂》中乃有不携离之音。”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骋”,应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季札观乐”。

〔17〕:政治,政事。《礼记·乐记》:“凡音者,生#-666aa;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18〕:风化。醇:指风俗淳朴厚重。薄:指风俗浮薄。李善注引《吕氏春秋》曰:“其治厚者其乐厚,其治薄者其乐薄。”

〔19〕移风于善:使风俗变好。移,改变。

〔20〕易俗于恶:使风俗变坏。《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21〕丝竹:弦乐器和竹管乐器。»

〔22〕桑、濮之流:桑间、濮上之类#-666gg;靡之音。桑间,春秋时卫国地名。在濮水之滨。濮水又称濮渠水、晋河,为古黄河济水#-666dd;流,流经卫国。《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沉于濮水。”《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春秋时濮上以侈靡之乐闻名于世,后以桑间、濮上作为淫靡风俗与淫靡乐曲流行之地的代称。《韩非子·十过》记载卫灵公将去晋国,路经濮水时,夜间听到一种“新声”而悦之,即是这种表现男女幽会的所谓郑卫之音,被正统派视为“淫声”的“亡国之音”。作:兴起。

〔23〕:即笙。李善注引《尔雅》:“大笙谓之簧。”

〔24〕:击,压倒。群声之清:众声之#guoxue666-com;音,指各种声音。古代讲声音#-666dd;清浊,也即高音和低音部分。《礼记·乐记》:“唱和清浊,递相为经。”郑玄注曰:“清,谓蕤宾至应钟;浊,谓黄钟至仲吕。”以古乐十二律推算,以黄钟为标准基音,从低音往高音排列顺序是: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从黄钟到仲(中)吕属于低音部份,称为“浊音”。从蕤宾到应钟,属于高音部份,称为“清音”。

〔25〕:施行。邪:#-666gg;邪。

〔26〕:包容,容纳。#-666gg;:过度,邪恶,与邪同义。所谓“淫邪”,是对正声雅乐而言,超出了正统范围即被称为淫邪之声。

〔27〕和乐:和谐的音乐。《礼记·乐记》:“正声感#-666aa;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28〕德音:歌#-666ii;颂德的音乐,指雅乐。《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赋,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