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选》 » 论三 » 嵇叔夜 >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原文解释

【原文】

自用note-name:自用1自用:吕延济注:“言自用其性,不依摄养之术也。”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note-name:乏绝2乏绝:李周翰注:“谓形#-666nn;之气乏绝也。”。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note-name:中道3中道:中途。夭:夭折,早亡。众难:指“饮食不节”等。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note-name:笑悼4笑悼:李善注:“谓笑其不善养生,而又哀其促龄也。”,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note-name:措身5措身:养身。措,置。失理,note-name:亡6亡:失。微:细微之事,指日常饮食起居。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note-name:白7白:白发。,从白得老,从老得note-name:终8终:谓死。note-name:闷9闷:沉默貌。李周翰注:“言死者闷然不知其端绪之所由也。”若无端。中智note-name:中智10中智:中等才智的#-666aa;。《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年》:“臣料虞君中知(智)以下也。”吕延济注:“言中人之小智以下,谓渐然至死,为自然也。”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note-name:觉悟11觉悟:谓觉悟养生之事。,咸叹恨于所遇之初note-name:所遇之初12所遇之初:谓初遇众险的时候。张铣注:“众险则喜怒哀乐之流也。”,而不知慎众险于未note-name:兆13兆:事情发生前所出现的征候或迹象。。是由桓侯note-name:桓侯14桓侯:即蔡桓公,春秋时蔡国国君,名封#-666aa;。《韩非子·喻老》载,有一次名医扁鹊去见桓公,看出桓公在皮肤和肌肉之间有病,劝他赶快医治,桓公否认自己有病。十天后,扁鹊再见桓公,说病已到了肌肉里面,再不医治会更厉害,桓公仍不理睬。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见桓公,说病已经侵入肠里,桓公不仅不相信,心里还老大不#guoxue666-com;兴。又过了十天,扁鹊一望见桓公掉头就走,认为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无法医治了。五天后,桓公果然觉得全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桓公不久便死了。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意在说明“慎易以避难”的道理。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note-name:著15著:显明。,故有无功之治。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那些自用其性厉害的#-666aa;,饮食不加节制,以致生出百病;好色不知厌倦,以致形#-666nn;之气乏绝。风寒所造成的灾祸,百毒所造成的伤害,最终使#-666aa;在众多灾难的袭击下中途丧命。世#-666aa;都知道讥笑和哀悼,认为这样的人是不善于养生的。至于养身失去道理的人,总是失之于细微之间,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就造成了损害,损害积累起来就造成了衰弱,从衰弱发展到长出白发,从长出白发发展到老迈,从老迈最终走向死亡,却稀里糊涂地好像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开头的。中等才智以下的人,认为这样逐渐地老死是自然的。纵然有稍稍明白养生之事的人,也都只是叹恨最初遇到众多的危险时不够谨慎,而不知在众多的危险还没有露出迹象时就采取慎重的态度。这就像蔡桓侯已经患上致死的疾病,却因扁鹊早早地发现了疾病而生气,等到病重感觉到了疼痛时,才认为是刚刚得了疾病一样。损害形成于细微的时候,等到已经明显了才来抢救,所以有治病治不好的时候。

原文翻译

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

那些自用其性厉害的#-666aa;,饮食不加节制,以致生出百病;好色不知厌倦,以致形#-666nn;之气乏绝。风寒所造成的灾祸,百毒所造成的伤害,最终使#-666aa;在众多灾难的袭击下中途丧命。世#-666aa;都知道讥笑和哀悼,认为这样的人是不善于养生的。至于养身失去道理的人,总是失之于细微之间,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就造成了损害,损害积累起来就造成了衰弱,从衰弱发展到长出白发,从长出白发发展到老迈,从老迈最终走向死亡,却稀里糊涂地好像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开头的。中等才智以下的人,认为这样逐渐地老死是自然的。纵然有稍稍明白养生之事的人,也都只是叹恨最初遇到众多的危险时不够谨慎,而不知在众多的危险还没有露出迹象时就采取慎重的态度。这就像蔡桓侯已经患上致死的疾病,却因扁鹊早早地发现了疾病而生气,等到病重感觉到了疼痛时,才认为是刚刚得了疾病一样。损害形成于细微的时候,等到已经明显了才来抢救,所以有治病治不好的时候。

【原文注释】

〔1〕自用:吕延济注:“言自用其性,不依摄养之术也。”»

〔2〕乏绝:李周翰注:“谓形#-666nn;之气乏绝也。”

〔3〕中道:中途。夭:夭折,早亡。众难:指“饮食不节”等。»

〔4〕笑悼:李善注:“谓笑其不善养生,而又哀其促龄也。”

〔5〕措身:养身。措,置。

〔6〕:失。微:细微之事,指日常饮食起居。

〔7〕:白发。

〔8〕:谓死。

〔9〕:沉默貌。李周翰注:“言死者闷然不知其端绪之所由也。”

〔10〕中智:中等才智的#-666aa;。《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年》:“臣料虞君中知(智)以下也。”吕延济注:“言中人之小智以下,谓渐然至死,为自然也。”

〔11〕觉悟:谓觉悟养生之事。

〔12〕所遇之初:谓初遇众险的时候。张铣注:“众险则喜怒哀乐之流也。”

〔13〕:事情发生前所出现的征候或迹象。

〔14〕桓侯:即蔡桓公,春秋时蔡国国君,名封#-666aa;。《韩非子·喻老》载,有一次名医扁鹊去见桓公,看出桓公在皮肤和肌肉之间有病,劝他赶快医治,桓公否认自己有病。十天后,扁鹊再见桓公,说病已到了肌肉里面,再不医治会更厉害,桓公仍不理睬。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见桓公,说病已经侵入肠里,桓公不仅不相信,心里还老大不#guoxue666-com;兴。又过了十天,扁鹊一望见桓公掉头就走,认为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无法医治了。五天后,桓公果然觉得全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桓公不久便死了。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意在说明“慎易以避难”的道理。

〔15〕: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