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西京杂记》 » 卷二 > 闻《诗》解颐

闻《诗》解颐原文解释

【原文】

匡衡note-name:匡衡1匡衡:西汉经学家。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枣庄东南)#-666aa;。“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汉书·匡张孔马传·匡衡传》)以射策甲科为太常掌故,时号“经明无双”。能文学,善说《诗》,时引经义议论政治得失。元帝时任丞相,封安乐侯,成帝时,为司隶校尉王尊所劾,后免官。 ,字稚圭,勤学而无note-name:烛2烛:火把,火炬。《礼记·曲礼上》曰:“烛不见跋。”孔颖达疏曰:“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仪礼·士昏礼》曰:“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邻舍有烛而不note-name:逮3逮:及。 ,衡乃穿壁note-name:穿壁4穿壁:凿穿邻家的墙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note-name:邑人5邑人:同邑的#-666aa;。大姓:大户人家。大姓 ,文不识note-name:文不识6文不识:#-666aa;名,生平不详。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不识’是汉代较为常见的名字之一。”一说意为不识字。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note-name:佣作7佣作:受雇给#-666aa;做工。 ,而不求note-name:偿8偿:报答,酬报。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note-name:大学9大学:大学者,即大儒。 。衡能说《诗》note-name:《诗》10《诗》:特指《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666cc;三百○五篇,是古代儒家必修的六部经典之一。汉代言《诗》者有鲁国申培,齐国辕固,燕国韩婴,自成官学一派。毛诗(鲁国毛亨、赵国毛苌)晚出,未立为国学,即今传之《诗经》。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辕固传夏侯始昌,夏侯始昌传后苍,后苍传匡衡。于是《齐诗》一脉有匡氏学一支派。”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note-name:无说《诗》,匡鼎来11无说《诗》,匡鼎来:该句亦见于《汉书·匡张孔马传·匡衡传》,颜师古注曰:“#-666hh;虔曰:‘鼎犹言当也,若言匡且来也。’应劭曰:‘鼎,方也。’张晏曰:‘匡衡少时字鼎,长乃易字稚圭。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衡敬报,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师古曰:‘服、应二说是也。贾谊曰天子春秋鼎盛,其义亦同,而张氏之说盖穿凿矣。假有其书,乃是后#-666aa;见此传云匡鼎来,不晓其意,妄作衡书云鼎白耳。字以表德,岂人之所自称乎?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于里巷,多有妄说,乃云匡衡小名鼎,盖绝知者之听。’”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说:“颜师古之说,虽似可信,然张晏为曹魏时人,其所言亦必有所本。魏晋时人所见两汉文献中,必有记匡衡少时字鼎者,《西京杂记》此则盖亦钞录汉人旧说,非出自葛洪杜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则说:“服虔、应劭均为东汉末年大学者,其不言‘鼎’为衡之字,较为可信。《西京杂记》所录虽有舛讹,但颇有可取资之处,师古排斥过甚,亦腐儒之见。”无,不要,别再。 。匡说《诗》,解人颐note-name:解人颐12解人颐:令#-666aa;开怀欢笑。颐,腮,下颌。 。”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note-name:畏服13畏服:敬畏,折#-666hh;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note-name:倒屣14倒屣: 倒屣(xǐ),倒穿着鞋,形容#-666aa;急促慌乱,鞋未穿好就走了。屣,鞋。一说草拖鞋。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说:“《广雅·释器》:‘屣,屩也。’屩是草鞋。《庄子·让王》‘原宪华冠屣履’陆德明释文引《通俗文》曰:‘履不著跟曰屣。’《广韵·去寘》也说:‘屣,履不蹑跟。’‘蹑’,踩踏,也指鞋无后跟。现在清楚了,‘屣’,是指没有系带的草拖鞋。”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匡衡,字稚圭,学习很勤奋刻苦,但家里晚上却没有火烛。邻居家点着烛火但照不到匡衡家,匡衡就凿穿了墙壁,让烛火照过来,映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大户#-666aa;家,名叫文不识,家境富裕,家里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做工,但却不要报酬。主#-666aa;很奇怪,便问匡衡原因,匡衡回答说:“希望能借到主#-666aa;的藏书通读一遍。”主人很感慨,便借书给他看,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匡衡善于解说《诗经》,当时人们流传说:“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人们都如此地敬畏佩#-666hh;匡衡,听他解说《诗经》都开怀大笑。匡衡有个同乡也会解说《诗经》,匡衡就去拜访他,与他讨论,提出质疑,这人被匡衡挫败折#-666hh;了,倒穿着鞋就慌忙跑掉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再继续刚才的讨论吧。”这人说:“我已经理屈词穷了。”于是就走了,再也没回来。

原文翻译

匡衡 ,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 ,文不识 ,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 ,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匡衡,字稚圭,学习很勤奋刻苦,但家里晚上却没有火烛。邻居家点着烛火但照不到匡衡家,匡衡就凿穿了墙壁,让烛火照过来,映着烛光读书。同乡有个大户#-666aa;家,名叫文不识,家境富裕,家里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做工,但却不要报酬。主#-666aa;很奇怪,便问匡衡原因,匡衡回答说:“希望能借到主#-666aa;的藏书通读一遍。”主人很感慨,便借书给他看,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匡衡善于解说《诗经》,当时人们流传说:“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人们都如此地敬畏佩#-666hh;匡衡,听他解说《诗经》都开怀大笑。匡衡有个同乡也会解说《诗经》,匡衡就去拜访他,与他讨论,提出质疑,这人被匡衡挫败折#-666hh;了,倒穿着鞋就慌忙跑掉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再继续刚才的讨论吧。”这人说:“我已经理屈词穷了。”于是就走了,再也没回来。

【原文注释】

〔1〕匡衡:西汉经学家。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枣庄东南)#-666aa;。“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汉书·匡张孔马传·匡衡传》)以射策甲科为太常掌故,时号“经明无双”。能文学,善说《诗》,时引经义议论政治得失。元帝时任丞相,封安乐侯,成帝时,为司隶校尉王尊所劾,后免官。

〔2〕:火把,火炬。《礼记·曲礼上》曰:“烛不见跋。”孔颖达疏曰:“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仪礼·士昏礼》曰:“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3〕:及。

〔4〕穿壁:凿穿邻家的墙壁。

〔5〕邑人:同邑的#-666aa;。大姓:大户人家。»

〔6〕文不识#-666aa;名,生平不详。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不识’是汉代较为常见的名字之一。”一说意为不识字。

〔7〕佣作:受雇给#-666aa;做工。

〔8〕:报答,酬报。

〔9〕大学:大学者,即大儒。

〔10〕《诗》:特指《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666cc;三百○五篇,是古代儒家必修的六部经典之一。汉代言《诗》者有鲁国申培,齐国辕固,燕国韩婴,自成官学一派。毛诗(鲁国毛亨、赵国毛苌)晚出,未立为国学,即今传之《诗经》。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辕固传夏侯始昌,夏侯始昌传后苍,后苍传匡衡。于是《齐诗》一脉有匡氏学一支派。”»

〔11〕无说《诗》,匡鼎来:该句亦见于《汉书·匡张孔马传·匡衡传》,颜师古注曰:“#-666hh;虔曰:‘鼎犹言当也,若言匡且来也。’应劭曰:‘鼎,方也。’张晏曰:‘匡衡少时字鼎,长乃易字稚圭。世所传衡与贡禹书,上言衡敬报,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师古曰:‘服、应二说是也。贾谊曰天子春秋鼎盛,其义亦同,而张氏之说盖穿凿矣。假有其书,乃是后#-666aa;见此传云匡鼎来,不晓其意,妄作衡书云鼎白耳。字以表德,岂人之所自称乎?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于里巷,多有妄说,乃云匡衡小名鼎,盖绝知者之听。’”成林、程章灿译注《西京杂记》说:“颜师古之说,虽似可信,然张晏为曹魏时人,其所言亦必有所本。魏晋时人所见两汉文献中,必有记匡衡少时字鼎者,《西京杂记》此则盖亦钞录汉人旧说,非出自葛洪杜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则说:“服虔、应劭均为东汉末年大学者,其不言‘鼎’为衡之字,较为可信。《西京杂记》所录虽有舛讹,但颇有可取资之处,师古排斥过甚,亦腐儒之见。”无,不要,别再。

〔12〕解人颐:令#-666aa;开怀欢笑。颐,腮,下颌。

〔13〕畏服:敬畏,折#-666hh;

〔14〕倒屣: 倒屣(xǐ),倒穿着鞋,形容#-666aa;急促慌乱,鞋未穿好就走了。屣,鞋。一说草拖鞋。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说:“《广雅·释器》:‘屣,屩也。’屩是草鞋。《庄子·让王》‘原宪华冠屣履’陆德明释文引《通俗文》曰:‘履不著跟曰屣。’《广韵·去寘》也说:‘屣,履不蹑跟。’‘蹑’,踩踏,也指鞋无后跟。现在清楚了,‘屣’,是指没有系带的草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