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荀子》 > 致士篇 第十四

《荀子》致士篇 第十四

《致士篇》说君主怎样才可以延揽有德之人,说君主得到贤能之人之道。首先说君主根据听人说话,衡量所听到的,由此而延揽贤能之士,退却奸邪,进用忠良。重点在于辨别奸言和忠言,然后才能延揽有德之人。而君主也应该要确实任用贤能,任用贤能的方法是宽容恭敬容纳人民,然后中和明察辅助人民,然后才是进退、赏罚人民。墨家也主张尚贤,但只说赏罚,而道家则只主张宽容。而荀子就同时主张这两点,又知道中和明察辅助的意义。荀子又同时把孔孟师友之道用于政治之中。所以荀子说政治要以教育为根本,再说到成为老师的四种方法,注重老师的德行和诵读经典。最重要的是都是根据道而培养延揽人才。

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诉,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诉、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夫是之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原文与解释 »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原文与解释 »

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用其终为始,则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乱所以自作也。《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言先教也。原文与解释 »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此之谓也。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