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纪一 翻译 第2节
孝成王、临武君说:“很好。请问做将领的道理。”荀况说:“谋虑最重要的是不猜疑犹豫,行动最重要的是没有过失,做事最重要的是不后悔。事情做到不后悔就可以了,不必一定要取胜。所以制定号令规定,要严厉、有威严;赏功罚过,要遵守信用;建造营垒、收藏财物,要周密、牢固;移动、发起、前进、后退,要稳重,快速;窥测敌情、观察变化,要秘密,隐藏在敌人之中;遇到敌军要决一死战,一定要用熟悉的谋略,不用怀疑的谋略。这些就是所谓的‘六术’。不要用自己喜爱的将领而废弃所厌恶的将领,不要因急于胜利而忘记还有失败的可能性,不要对内威严而对外轻敌,不要见到利益而不顾害处,凡是考虑问题要仔细精熟,而使用钱财要宽裕大度。这些就是所谓的‘五权’。将领之所以不接受君主的命令有三个原因:可以杀他,但不可命令他处于不安全的地区;可以杀他,但不可命令他攻打不能取胜的敌人;可以杀他,但不可命令他欺凌百姓。这些就是所谓的‘三至’。凡是接受君主命令后就调动三军,三军定下后,百官井然,各项事务都在正确的轨道上,此时君主不能让他喜悦,敌人不能让他愤怒。这样的将领就是所谓的最善于治军的将领。行事前深思熟虑,加以慎重,自始至终都谨慎如一,这就是所谓的‘大吉’。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成功,必定是由于慎重对待;如果失败,必定是由于怠慢。因此,慎重胜过怠慢,就会胜利,怠慢胜过慎重,便会灭亡;谋划胜过欲望,就顺心所愿,欲望胜过谋划,就会遭遇不幸。作战如同防守,行动如同作战,获得成功就像是侥幸取得。慎重制订谋略,不可废弃;慎重处理事务,不可废弃;慎重监督下属,不可废弃;慎重对待民众,不可废弃;慎重对待敌人,不可废弃,这些就是所谓的‘五无旷’。谨慎地行使以上‘六术’、‘五权’、‘三至’,并用恭敬慎重、不可废弃的原则来处理,这样的将领就是所谓的‘天下良将’,可与神明相通。”
临武君说:“很好。请问圣明君王的军制是怎样的。”荀况说:“将领至死也不弃鼓而逃,驾战车的御手至死也不放松缰绳而逃,百官至死也不放弃职责而逃,上大夫死于战阵行列之中。军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声就退后,服从命令是最重要的,建功还在其次。命令不准前进却前进,犹如命令不准退后却后退,罪过是一样的。不杀害老弱,不践踏庄稼,顺服的人不捉拿,顽抗的人不赦免,跑来归顺的人不俘获。凡是诛杀,诛杀的不是百姓,而是扰乱百姓的人。百姓中有捍卫敌人的,那么他也成为敌人了。所以,不战而退的人得生,顽抗的人死,跑来归顺的人被献给将领。微子启效忠纣王,后来归顺周王,因而被封为宋国国君,专门向纣王谄媚的曹触龙被斩首在军中,归附于周朝的商朝百姓的待遇与周朝百姓没什么不同,所以周朝附近的人都愉快地歌颂周天子,远方的人都踉踉跄跄地来归顺周天子。幽远僻陋的国家,周天子没有不去关照的,让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像是一家人,只要交通能到达的属国,没有不来归顺的,这样的君王就是所谓的‘人师’。《诗经》说:‘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圣明的君王会施行惩处而不挑起战争,固守城池而不主动进攻,与敌对阵而不先行出击,敌人上下彼此欢喜,从而庆贺,不屠杀城池,不偷袭敌人,不长久地滞留将士们在外,出兵作战不超过计划的时间,因此,混乱国家的百姓都喜欢这种治政方式,不安心于在自己国君的统治之下,想要这种君王的军队到来。”临武君说:“很好。”
陈嚣问荀况说:“您议论用兵,总是以仁义为根本,而仁者爱人民,义者遵循常理,既然如此又用兵做什么?凡是用兵都是为了争夺啊。”荀况说:“不是像你所知道的那样。所谓仁者爱人,正因为爱人,所以憎恶别人害人;义者遵循常理,正因为遵循常理,所以憎恶别人反叛作乱。士兵,是用来禁止暴乱、去除祸害的,而不是用来争夺的。”
燕孝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喜即位。
周朝的百姓向东逃亡。秦国人夺取了周朝的宝物重器,把西周文公姬咎迁到狐之聚。
楚王把鲁国迁到莒,夺取鲁国土地。
五十三年(丁未,公元前254年)
五十四年(戊申,公元前253年)
五十五年(己酉,公元前252年)
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
秦国将领摎攻打魏国,攻取吴城。韩王朝见昭襄王。魏国全国听从秦国的命令。
昭襄王在雍举行祭天之礼。
楚国迁都到钜阳。
卫怀君到魏国朝见魏王,魏国人抓住他,把他杀了,改立他的弟弟为卫国国君,就是元君。元君是魏王的女婿。
秋季,秦昭襄王去世,孝文王即位。尊奉唐八子为唐太后,立子嬴楚为太子。赵国人将嬴楚的妻子儿女送回秦国。韩王穿着丧服入祠堂吊唁祭奠昭襄王。
燕王姬喜派使臣栗腹与赵王订立盟约,用五百金为赵王设置酒宴。栗腹返回后对燕王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之战了,他们的孤幼还都没有成年,可以去攻打赵国。”燕王召见昌国君乐闲询问,乐闲回答说:“赵国的四面都是强敌,需要四面应战,所以赵国的百姓习惯战斗了,不能去攻打。”燕王说:“我可以用五个人去攻打他们的一个人。”乐闲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大怒。群臣都认为可以攻打赵国,燕王于是发动两千辆战车,栗腹率军攻打鄗,卿秦率军攻打代。将渠说:“刚与赵国订立盟约交好,并用五百金设置酒席请赵王饮酒,使臣回来报告后就发兵攻打,不会有好结果,出师必定不会成功。”燕王不听,亲自率领配合主力军队作战的士兵随大军出发。将渠拉住燕王系着印纽的带子,燕王用脚踢他,将渠哭泣着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大王啊!”燕国的军队到达宋子,赵国廉颇为将领,率军迎击,在鄗打败栗腹,在代打败卿秦、乐乘,向北追击燕军五百多里,包围了燕国。燕国人向赵国请和。赵国人说:“必须让将渠前来议和。”燕王便任命将渠为国相前去议和,赵国才退兵。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去世。
孝文王
元年(辛亥,公元前250年)
冬季十月己亥,孝文王即位。在位三天后去世。他的儿子嬴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尊奉生母夏姬为夏太后。
燕国将领率兵攻打齐国的聊城,攻下。有人对燕王说这个将领的坏话,因此这位将领据守聊城,不敢回到燕国。齐相田单率兵反攻聊城,一年多都不能攻下。齐人鲁仲连于是写信,把信捆在箭上射入城中,送给燕将,对他陈述利害说:“我为您打算,不回燕国的话就归附齐国。现在您独守孤城,齐军日益增多,燕国的援兵却没有来,您要怎么办呢?”燕将看见信后哭泣了三天,但仍犹豫不决。他想回到燕国,但与燕国有了矛盾;想投降齐国,但斩杀、俘获的齐国人太多,恐怕投降齐国后会受屈辱。于是长叹说:“与其别人来杀我,宁可我自杀!”便自杀身亡。聊城大乱,田单攻下聊城。回国后,田单向齐王述说鲁仲连,想授给他爵位。鲁仲连逃到海上,说:“我与其享受富贵而屈从于他人,宁可贫贱而看轻世事、随心所欲!”
魏安釐王魏圉问子顺谁是天下的高士。子顺说:“世上没有这样的人,如果说有,那退一步说,就是鲁仲连吧!”安釐王说:“鲁仲连是强求自己去做的,而不是他本性自然如此。”子顺说:“人都是强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如果不停地做,就可以成为君子;如果不变地做,习惯与本性合一,就是自然的了。”
庄襄王
元年(壬子,公元前249年)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