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汉纪 » 汉纪二 > 汉纪二 翻译 > 第2节

汉纪二 翻译 第2节

楚国的使者在九江,住在馆舍中,正急着催促黥布发兵援楚。随何径直进入馆舍,坐到楚国使者的上座,说:“九江王已经归顺汉,楚国怎么来让他发兵?”黥布听了大吃一惊。楚国使者起身。随何趁机劝黥布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可以杀掉楚国使者,不要让使者回去,而您要快速到汉军去跟汉王联合作战。”黥布说:“就按您的教导办吧。”于是杀掉楚国使者,趁机起兵攻打楚国。

楚国派项声、龙且攻打九江,经过几个月,龙且打败了九江的军队。黥布想率军逃奔到汉国,害怕楚军杀他,就与随何一起从小路逃到了汉国。十二月,九江王黥布到达汉国。汉王刘邦正坐在床边洗脚,即召黥布进来见他。黥布大怒,后悔来到这里,想自杀;等到出来后进入馆舍,看到帐幔陈设、饮食、侍从官员都与汉王的住所一样,黥布便又非常高兴,于是便派人到九江去联络。楚王已经派项伯接收了九江的军队,并杀了黥布的妻子儿女。黥布的使者找到很多黥布的旧友和宠臣,带领着几千人归附汉王。汉王又增派兵力给九江王,与九江王一起屯驻在成皋。

楚军多次侵袭抢夺汉军运粮的通道,使汉军粮食缺乏。汉王与郦食其谋划要削弱楚国的实力。郦食其说:“以前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桀的后裔封在杞国;周武王讨伐商纣,把商纣的后代封在宋国。现在秦朝失去了道德、抛弃了仁义,侵伐各诸侯国,灭掉了各国,使诸侯们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真能重新扶立六国的后裔,那么六国的君臣、百姓必定会对陛下感恩戴德,没有不仰慕陛下的风范和仁义的,都愿意做陛下的臣民。陛下的德义已经施行,便可以面朝南称霸天下,楚王也必定会收敛衣冠,恭恭敬敬地前来朝拜您了。”汉王说:“好!快去刻制印玺,您就带上它去出使六国,给六国的后裔佩上印玺吧。”郦食其还没有动身,张良从外面回来谒见汉王。汉王正在吃饭,说:“子房,你上前来!宾客中有人为我谋划了削弱楚国实力的办法。”于是他把郦食其的话都告诉了张良,说:“你看怎么样?”张良说:“是谁为陛下谋划了这个计策?如果听从这个计策的话,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要完了!”汉王说:“为什么呢?”张良回答说:“我请求借用您面前的筷子,为大王分析一下利害。以前商汤、周武王封立夏桀、商纣王的后裔,是因为估计自己可以控制他们的生死。而现在陛下能够控制项羽灭亡的命运吗?这是不可以封立六国后裔的第一个原因。周武王进入殷商,在里门表彰商容的德行,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修整比干的坟墓。现在陛下能够这样做吗?这是不可以封立六国后裔的第二个原因。周武王发放了商纣王钜桥仓库的粮食,散发鹿台府库的钱财,把这些都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陛下能够这样做吗?这是不可以封立六国后裔的第三个原因。殷商灭亡后,周武王把战车改为乘坐的车,把兵器倒置,向天下人表示不再用兵打仗了。现在陛下能够这样做吗?这是不可以封立六国后裔的第四个原因。武王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面,表示不会再用兵打仗。现在陛下能够这么做吗?这是不可以封立六国后代的第五个原因。武王把牛放牧到桃林的北边,表示不再运输、囤积粮草军需。现在陛下能够这样做吗?这是不可以封立六国后裔的第六个原因。天下的游士,远离自己的亲戚,抛弃祖先的坟墓,离开自己的老友,跟随陛下四处奔波,只是想早晚能得到一小块封地;现在如果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天下的游士各自回去事奉他们的主人,伴随他们的亲戚,重新返回他们老友、祖先坟墓所在的地方,这样还有谁能跟陛下一起去夺取天下呢?这是不可以封立六国后裔的第七个原因。况且当今楚国是最强大的,如果复立的六国后裔又再次屈从楚国,陛下还怎么能够让他们臣服呢?这是不可以封立六国后裔的第八个原因。如果真的采用了那位宾客的计谋,陛下统一天下的大事就完了!”汉王听后停止了吃饭,吐出口中的食物,大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把我的大事败坏了!”下令立即销毁印玺。

荀悦评论说:要确立决定胜负策略的方法,要点有三个: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是指要看得与失大体上的成数;所谓势,是指对临时情况制宜的措施和对进与退随机应变的情势;所谓情,是指心志坚定还是懈怠的实际情况。所以采用的策略相同,所做的事情相同,而功效却不一样,就是因为这三个方法不同性质的缘故。

当初,张耳、陈馀劝说陈胜复立六国,来树立自己的党羽;郦食其也这样劝说汉王刘邦。之所以劝说的事情相同,得与失却不一样,是因为陈胜起事时,天下的人都想灭掉秦朝;而楚、汉的胜负还没有确定,现在天下的人未必都想灭掉项羽。所以复立六国的后裔,对陈胜来说,是为自己增加党羽而为秦朝增添敌人;况且陈胜并没有能独占天下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取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行施恩惠是虚名,而获得的却是实际的利益。复立六国后裔,对汉王来说,就是所谓的分割自己拥有的东西去帮助敌人,徒有虚名而实际上遭受了祸害。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但得与失大体上的成数却不同的例子。

谈到宋义劝说项羽,要等待秦、赵两国相斗疲惫之时,楚国再出兵攻秦,这与卞庄子刺杀老虎时的情形,其说法是相同的。这施用在战国时代,邻国相互攻伐,没有临时危急的情况发生,还是可以的。因为战国时代的确立,时间已经很久了,一次战争的胜败,未必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那时的形势决定了一个国家不能够急于使敌国灭亡;凭借有利条件趁机可以进攻,后退可以自保,所以可以积累力量,等待时机,趁着敌人疲惫之时再去进攻,这是对临时情况采取制宜措施、随机应变的形势所造成的。但现在楚、赵起兵抗秦,楚、赵与秦势不两立,安全与危亡的时机,在呼吸的一瞬间就会有变化,因此进攻就会成功,后退就会遭受祸害。这就是事情相同,而灵活制宜和随机应变的情势却不同的例子。

汉军攻伐赵国的战役,韩信的军队驻扎在泜水边上,但赵军却不能把韩信打败。彭城遭遇战败的灾难,汉王也在睢水边上作战,但汉兵却都被赶入睢水,而楚军大获全胜。为什么呢?赵军出国迎战汉军,看到可以打赢才进攻,知道很难取胜就后退,怀有关顾自身安危的心理,没有拼死的决心;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地在水边,士兵背水作战,知道无处逃生,所以将士们都不怀二心,拼死作战,这是韩信之所以能获胜的原因。汉王深入敌国,设置酒宴,大会宾朋,士兵们都安逸享乐,求战的心理不坚定;而楚军因它强大的威势而丧失了自己的国都,士兵们都有义愤填膺的士气,急于挽救失败的局面,对奔向死亡毫无畏惧,以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决出胜败,这就是汉军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况且韩信挑选精兵坚守在泜水边上,而赵军却用关顾自身安危的士兵去攻打;项羽挑选精兵来进攻,而汉军却用懈怠惰散的士兵去应战。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而心志坚定还是懈怠所不同的例子。

所以说:应事的权谋不能够预先设计,事情的变化不能够事先筹划。随着时机的变化而改变策略,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才是确立策略的关键。

汉王刘邦对陈平说:“天下纷扰杂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身边正直不阿的大臣,如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您如果真能拿出几万斤黄金,施用反间计,离间楚王君臣之间的关系,使君臣的内心互相猜疑。项羽为人善猜忌,容易相信谗言,这样做的话,他们内部必定会自相残杀,我们就可以乘机发兵去攻打他们,一定可以打败楚军。”汉王说:“好!”于是取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任凭他自己去做,不过问黄金出入使用的情况。陈平用重金到楚军中去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诸位将领如钟离昧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建功很多,但是终究不能得到一块土地而称王,所以他们想与汉军联合,以灭掉项氏而瓜分项王的土地,并称王。”项羽果然猜忌,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