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二十 翻译 第2节
二月丁巳日,汉元帝册封弟弟刘竟为清河王。
戊午日,陇西郡发生地震,城郭、房屋坍塌,很多百姓被压死。
三月,汉元帝册封已故广陵厉王刘胥的儿子刘霸继承王位。
汉元帝下诏:取消黄门寺所管理的御车、御狗、御马。水衡所属的皇室花园,宜春所属的下苑,少府所属的皇室佽飞外池,以及皇室弋射苑中的土地,全都租赁给贫民耕作。还大赦天下,命令有关部门举荐出色的人才和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以及敢于直言进谏的人。
夏季四月,汉元帝立皇子刘骜为皇太子。待诏郑朋推举太原太守张敞,说他是先帝时期的名臣,适合做皇太子的老师并辅佐太子。汉元帝询问萧望之,征求他的看法。萧望之觉得张敞是一位十分能干的官员,足以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可是他行为不稳重,不具备身为老师的器量和资质。于是汉元帝派使者征召张敞,打算任命他为左冯翊,不巧张敞因病去世。
汉元帝颁布诏书,授予萧望之关内侯爵位,同时兼任给事中,每月初一、十五日觐见。
关东发生灾荒,齐地出现人吃人的惨况。
秋季七月己酉日,又一次发生地震。
汉元帝再一次征召周堪、刘向,打算任命他们为谏大夫;弘恭、石显从中干涉,于是元帝任命二人为中郎。
汉元帝向来十分敬重萧望之,打算让他做丞相。弘恭、石显及许史两家族的兄弟、侍中、诸曹,都对萧望之等人心怀愤恨。于是,刘向唆使他的外亲就地震灾难一事上书称:“地震的发生,可能是针对弘恭等人的,而并不是因为萧望之、周堪、刘向三个独夫。我十分愚昧,但是在我看来,应该罢免弘恭、石显,以彰显对善良压制的惩处,而且应该提升萧望之等人,这样可以疏通贤者的道路。如果能这样,那么天下太平的大门就会敞开,灾难的源头也就阻塞了。”奏章递上之后,弘恭、石显怀疑是刘向指使的,于是请求汉元帝追查真相,根据调查,上书人果真在供辞中承认是受到刘向的指使。因此抓捕刘向,将他囚禁在牢狱里,免掉官职,贬为平民。
恰巧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伋也上书就之前的案子为他父亲喊冤,奏章交付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核查后上奏说:“萧望之以前被指控的罪行有很确凿的证据,并非诬告陷害。他却唆使儿子给皇上上书,引用《诗经》上与无罪有关的诗篇,丧失了大臣体统,实在是不敬,请逮捕审问。”弘恭、石显等知道萧望之平日里气节高尚,不可能容忍入狱的耻辱,因此建议说:“萧望之侥幸没有牵连到以前的案子当中去,而又获得陛下赏赐爵位封邑,他非但没有悔过认罪,反而满腹抱怨,唆使儿子上书,将过失推到陛下身上,自以为是陛下的老师,不管怎样都不会治他的罪,要是不让他体会到监狱的痛苦,抑制他的不服气,那么陛下再也没有办法对臣下施以厚恩了!”汉元帝说:“萧太傅向来性情刚烈,怎肯去坐牢?”石显等人说:“人最看重的是生命,但是萧望之被控告的,只不过是言语上的轻罪,一定不会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于是汉元帝同意了请求。冬季十二月,石显等将诏书封好,交给谒者,命令让萧望之亲手开启。同时下令太常立即调拨执金吾所属车马,将萧望之的住宅团团围住。谒者抵达萧宅,召萧望之。萧望之就这件事询问他的学生鲁国人朱云,朱云是崇尚气节操守之士,劝萧望之自杀。萧望之仰天长叹道:“我曾经位于将相之列,现在年龄已经超过六十,这么大的年纪却要被关进监狱,苟且偷生,难道不鄙贱吗?”于是呼唤朱云的字说:“游,快将药和好拿来给我,不要让我等死的时间延长!”因此饮下毒酒,自尽而亡。汉元帝听说后十分震惊。拍手说:“我原本就猜测他不会去坐牢,果真把我的好老师杀了。”这时,太官正将午餐呈上,汉元帝却不肯用餐,为萧望之痛哭不已,他的悲哀感动了身边的人。因此召见石显等责问,石显等承认当时判断出现失误,都脱下官帽,磕头请罪,过了许久,事情才算了结。汉元帝追思悼念萧望之,难以忘怀,每年四季都派使者到他的坟墓前祭拜,直到自己去世才停止。
臣司马光说:汉元帝这位君主,实在是太奇怪了,很容易被欺骗,却又难以醒悟。弘恭、石显诬陷萧望之,他们的阴谋诡计,有的时候确实很难分辨。但是汉元帝开始的时候已经想到萧望之不肯入狱,而弘恭、石显却说一定不会有什么值得担心的,没过多久萧望之果真自杀,那么弘恭、石显的欺骗,已经十分明显了。即使中等智慧的君主,都会情绪激动,雷霆大发,从而惩罚奸邪的臣子!但是汉元帝则不同,虽然他用痛哭流涕、不肯吃饭来悼念老师,但是终究没有杀掉弘恭、石显,只不过让他们脱掉官帽谢罪罢了。这样,又如何能够惩治奸臣呢?这正是导致弘恭、石显为所欲为而不再有所顾虑的原因。
这一年,弘恭因病死去,石显继任中书令。
起初,汉武帝灭掉南越,在海南岛上开始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官吏和士兵全都是中原人,对当地土著常有抢夺凌辱的事件发生。而当地土著也十分凶悍强大,觉得海南岛被大海隔绝,因此一直违背官吏的禁令,大约每过几年,就发动一次叛乱,攻击杀死官吏。每次汉朝都派出军队,予以平定。二十多年间,一共爆发过六次叛乱。宣帝在位期间,又爆发两次叛乱。汉元帝即位的第二年,珠崖郡山南县叛乱,汉朝派兵镇压。但是其余各县也随之叛乱,连续多年无法平定。汉元帝广泛征求群臣的意见,打算发动大军镇压。待诏贾捐之说:“我听闻,尧、舜、禹这些贤明有德的君主,他们的统辖范围不过方圆数千里,西接流沙,东近大海,朔方以南全是中原威望与教化普及的地区,声明愿意接受中原威望与教化的,中原就去管理,不愿意接受中原威望及教化的,中原也不会强迫。因此无论君王还是臣子,全有德行可以称赞颂扬,只要是有生命的动物,全都得到它们所需。我听闻武丁、成王是商王朝及周王朝至仁的君主,但是他们的领地向东只不过到达江国、黄国,向西也仅仅是到达氐、羌二部落,向南也不过到达蛮人的楚部落,向北不过到达朔方。因此称赞颂扬的声音遍起,只要是会听会看的生物,全乐于生存。越裳部落,经过重重翻译,而向中原纳贡,这并非依靠武力能够得到的。后来到了秦王朝,发动军队远征,贪恋外部的功劳,而导致国家内部虚弱,天下背叛,朝廷崩溃。等到了汉孝文皇帝,停止战争,修明文教,在那个时期,审理及判决的案件,也不过数百起,赋税及徭役,少而且简单。到了孝武皇帝时,修缮武器,喂饱战马,用来征讨四方夷族,审理及判决的案件多达数万起,赋税繁多,徭役繁重,致使盗贼并起,而大军不断出击,父亲在战斗中阵亡于前,儿子在战斗中受伤于后。女人护卫边疆的堡垒,孤儿在道路上大哭,老母、寡妇在小巷里低声啜泣,这全是开拓的疆土太大,战争无法停止所导致的。而如今,函谷关以东的百姓,长期贫穷,流离失所。人情,最亲的莫过于父母,最爱的莫过于夫妇;发展到卖妻子、卖儿女的地步,法令却无法禁止,道义也不能制止,这是国家的忧患啊。如今陛下不能忍住一时的愤怒,打算驱使壮士,将他们推入大海,在那个荒凉黑暗的孤岛上,大显威力,这并非拯救饥荒、保护百姓的好方法。《诗经》说:‘蠢笨的荆楚蛮人,居然敢与大国为敌。’意思是说:圣人出现,外族自然归顺;中原衰败,外族先行背叛。从古代起,担忧的便是这些,何况是在距荆楚部落更远的南方万里之外的蛮人呢!骆越的百姓,父亲和儿子同在一条河里沐浴,习惯用鼻子喝水,与禽兽并无差别,原本就不值得在那里设置郡县。单独地悬浮在大海之中,雾大露重,气候潮湿,多毒草、毒虫、毒蛇,水土灾害肆虐。在看到敌人之前,战士已经因病而死。况且,出产珍珠、犀牛、玳瑁的也并非只有珠崖郡。舍弃它,不值得可惜,不征伐,一点也不会损害到朝廷的威望。那里的百姓就像鱼鳖,不值得去争取!我私下用之前平定西羌叛乱的军事行动当作例证。军队在前线作战,还不足一年,而且战场距离京师长安,还不足一千里,军费已经高达四十余亿。大司农所管辖的国库钱财用光,更是动用少府征收的山海池泽之税作为补充。处理一个角落的问题,尚且花费这么多,更何况是让军队长途跋涉、袭击敌人呢?只会造成巨大的伤亡,不会有功劳!从古代找寻类似的事,都无法找到,现在做这类事又不利。我十分愚笨,认为除非是那些懂得文明礼仪的国家,《禹贡》谈及的地方,《春秋》谈到的治理的地方,其他的都可以丢到一边。因此提议放弃珠崖郡,将全部精力用在救济函谷关以东的灾民上,消除国家的忧患。”汉元帝询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觉得应该进攻;丞相于定国则认为:“朝廷连年出兵平定珠崖郡叛乱,护军都尉、校尉和丞,一共十一人,生还的只有两个人,战士以及运送粮草的人,死亡的超过万人,耗费也达到三亿多钱,还不能彻底平定。如今函谷关以东又遭受灾荒,粮食严重匮乏,民心动摇,贾捐之的提议是正确的。”汉元帝准奏。贾捐之是贾谊的曾孙。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