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汉纪 » 汉纪四十九 > 汉纪四十九 翻译 > 第2节

汉纪四十九 翻译 第2节

丁丑日,司空宗俱去世。

二月壬午日,大赦天下。

封光禄勋杨赐为司空。

三月,太尉李咸被免去官职。

夏季五月,提升司隶校尉段颎为太尉。

六月,北海国发生地震。

秋季七月,司空杨赐被免去官职,提升太常颍川郡人唐珍为司空。唐珍,是唐衡的弟弟。

冬季十二月,太尉段颎被免去官职。

鲜卑进攻幽州、并州。

癸酉晦日,发生日食。

三年(甲寅,公元174年)

春季二月己巳日,大赦天下。

提升太常东海郡人陈耽为太尉。

三月,中山穆王刘畅去世,无子嗣继承,其封国被取消。

夏季六月,封河间王刘利的儿子刘康为济南王,侍奉灵帝父亲、孝仁皇刘苌的祭祀。

吴郡司马富春县人孙坚招募精锐勇敢的猛士,聚集一千多人,帮助州郡官府征伐妖贼许生。冬季十一月,臧旻、陈寅于会稽郡大败许生,并将许生杀死。任城王刘博去世,无子嗣继承,封国被取消。

十二月,鲜卑进攻北地郡,太守夏育带领屠各兵前去追击,击溃鲜卑。夏育被朝廷提升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再次进犯并州。

司空唐珍被免除官职,提升永乐少府许训为司空。

四年(乙卯,公元175年)

春季三月,灵帝下旨让儒生们校正《五经》文字,命令议郎蔡邕以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进行书写,刻于石碑上,立于太学门外,让后来的儒生晚辈均以此作为标准。石碑才立起时,坐车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多辆车,填满大街小巷。

起初,朝廷商议由于州郡之间互相勾结,舞弊徇私,于是制定法律规定有婚姻关系的家庭以及幽、冀两州的人士,不得互相担任负责监督对方的官员,到现在再颁布“三互法”,使得禁忌更为严格,朝廷选取州郡等地方官员的时候十分困难,幽州、冀州的刺史职位空缺很长时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继任。蔡邕上疏说:“我观察幽州、冀州故土,本是盛产铠甲与战马之地,几年持续遭受兵灾和饥荒,逐渐使得两州的物力与财力消耗殆尽。如今两州刺史的职位长年空缺,官吏和人民均翘首以盼。但是三公推荐的人选,却一直都不能确定。我感到十分诧异,打听是什么原因,根据相关官吏回答说,是为了回避‘三互法’。另外十一州也都同样存在‘三互法’所禁止的问题,并不是只有这两州应当禁止罢了。另外,这两州的人士有的又由于受年资的限制,犹疑不定,拖延时间。结果,使得两州刺史的职位总是空缺,万里疆域一片萧条,没有人去管理。我认为,‘三互法’不过是最轻微的禁令。现在只要用朝廷的威权,申明国家的法令,即便是两州的人士互相交换担任刺史尚且害怕,不敢结党营私,况且还有‘三互法’的限制,又有什么嫌疑呢?之前,韩安国拔起于囚徒之中,朱买臣出身于卑贱低微的家庭,都是因其才能胜任,才被派回他们出身的本郡、本封国做官,难道还要顾及‘三互法’的禁律,受这种非根本制度的束缚?我请求陛下对上效仿先帝,取消最近制定的‘三互法’禁令,对各州刺史,只要是才能能够胜任的,应当及时任命、调换,不要再受年资、‘三互法’的制约,让其成为定制。”朝廷没有听从。

臣司马光说:叔向曾经说过:“国家即将灭亡,制度法令一定非常多。”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谨慎地选择忠臣贤士加以任用,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地方的臣子,只要是有功的便加以奖赏,有罪的便加以诛杀,没有丝毫偏袒,法令规章并不繁多却可以做到天下大治。为什么会这样?是由于抓住了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待到国家快要衰败灭亡之时,文武百官不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担任,各种各样的禁令日益繁多,防范措施也愈发严密。有功绩的因为碍于条文而得不到奖赏,作奸犯科的却巧妙地利用法律免除被诛杀,上下劳苦骚扰,而天下却大乱。为什么会如此?是因为治理国家舍本逐末的缘故。汉灵帝的时候,州刺史、郡太守如虎狼般贪婪,暴虐地残害人民,无以复加。但是朝廷却仍严格遵守“三互法”的禁令,以防止官吏结党营私。现在来看,这岂不正好是一场笑话,应该深深地引以为戒啊!

封河间王刘建的孙子刘佗为任城王。

夏季四月,七个郡、封国发生水灾。

五月丁卯日,大赦天下。

汉成帝陵园延陵发生火灾。

鲜卑进犯幽州。

六月,弘农郡和三辅地区发生螟虫灾害。

于窴王国国王安国攻打拘弥王国,将拘弥军击败,杀死拘弥王。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分别派兵救援,并协助拥立拘弥王国送至朝廷当人质的王子定兴为拘弥王国的国王,全国的人口只有一千人。

五年(丙辰,公元176年)

夏季四月癸亥日,大赦天下。

益州郡夷族叛乱,太守李颙率兵前往征伐并将其平定。

朝廷举行求雨祭祀大典。

五月,太尉陈耽被免除官职,封司空许训为太尉。

闰月,永昌郡太守曹鸾上书说:“所谓党人,有的是老年高德之人,有的是士大夫中的贤德之才,都应该去辅佐皇室,在陛下身旁参与朝廷的重大决策;但是竟然被长年禁锢,甚至被流放至泥泞地区,饱受各种羞辱。犯了谋反大逆的重罪尚且能够蒙受陛下的赦免,党人又有什么罪过,偏偏就不能得到宽恕呢!之所以灾异数次出现,水灾和旱灾持续不断,原因都在于此。陛下应赐下恩典,以符合上天的心意。”灵帝阅完奏章后,非常生气,立即下旨命司隶和益州官府逮捕曹鸾,押其到槐里监狱,严刑拷打至死。于是灵帝又下旨各州、各郡官府,再次调查党人的学生门徒、旧时的部属、父亲、儿子、兄弟,只要是做官的,全都被免除官职并加以禁锢,不许再出来做官。这种处罚,扩大到包括党人同一家族中五服之内的亲属。

六月壬戌日,提升太常南阳郡人刘逸为司空。

秋季七月,太尉许训被免除官职,提升光禄勋刘宽为太尉。

冬季十月,司徒袁隗被免除官职。十一月丙戌日,提升光禄大夫杨赐为司徒。

这一年,鲜卑进犯幽州。

六年(丁巳,公元177年)

春季正月辛丑日,大赦天下。

夏季四月,发生大旱,有七个州发生蝗灾。

灵帝下旨命三公分别举奏苛刻严酷和贪污的地方官员,将其全部罢免。平原国宰相渔阳郡人阳球被控告善用严刑,将其征召至京都洛阳,送廷尉处治罪。灵帝因阳球曾担任九江郡太守的时候,征伐盗贼建立过功勋,专门下令将其赦免,封他为议郎。

鲜卑进犯东、西、北等三边。

京都洛阳有几十位小市民共同聚集在桓帝陵园宣陵,自称是“宣陵孝子”,灵帝下旨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太子舍人。

秋季七月,司空刘逸被免除官职,提升卫尉陈球为司空。

起初,灵帝喜爱文学创作,自己写出《皇羲篇》五十章,选拔太学中能创作辞赋的学生并将其集中在鸿都门下,等待灵帝的圣旨。后来,擅长起草诏书与擅长书写鸟篆的人,也全部被征召引见,人数增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又推荐了许多没有品行、趋炎附势之辈混杂其中,喜欢说一些民间街头巷尾的琐碎小事;灵帝听后很高兴,于是不按照往常的次序而对他们进行越级提升。灵帝许久没有亲自前去宗庙祭祀祖宗,去郊外祭祀天地。正好赶上灵帝下诏,命朝廷文武百官分别上书陈述施政的要领,于是蔡邕上密封奏章说:“在郊外迎接四季节气,去宗庙里祭祀祖宗,在太学辟雍举行养老的礼仪,这些都是皇帝的要事,祖先们很重视。但是相关官吏却多次以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疏远的王、侯们的丧事为借口,或皇宫内妇女生小孩以及吏卒患病或死亡为借口而不举行这些大典。如今忘却了礼敬天地神明和祖宗这一类大事,专门听信那些禁忌之书,拘泥于琐碎的小事,导致损毁国家大典。从今开始,一切斋戒制度都应该恢复正常,以平息上天的震怒和妖异灾变。另外,古代朝廷任用官员,都是命令各国诸侯定期向天子推荐。汉武帝时期,除了由每郡官府推荐孝廉之外,还遴选贤良、文学等科目的人才,所以名臣层出不穷,文官武吏都非常兴盛。汉王朝遴选国家官吏,也只能是通过这几个渠道而已。关于书法、绘画、辞赋,不过是很小的才能,对于匡正国家,治理政事,起不到很大的作用。陛下刚刚即位,先行涉猎儒家经学,在处理朝廷政事之余,阅读文学作品,仅是用来替代赌博、下棋,作为消遣而已,并不是将它作为教化风俗和遴选人才的准则。而太学的学生们争相贪名图利,写作的人情绪高涨,其中高雅的,尚可以引用儒家经书中有益教化的章句;而庸俗的,却全篇都是俚语俗话,就好像是艺人的戏文;有人甚至抄袭他人的文章,或冒充别人的姓名。我每次在盛化门接受诏书,看见对他们分别等级一一录用,其中一些实在不符合条件的人,也都跟随他们之后,得到提升或任命。恩典现已赏赐,很难再收回更改,允许他们领取俸禄,已是非常宽宏,不要再任命他们为官,或者派他们去州郡官府任职。以前,汉宣帝在石渠阁聚集儒生,汉章帝在白虎观集中经学博士,统一对经书加以解释,这是很好的事情,周文王、武王的圣王大道,按理说都应该照此去做。若是小的才能和小的善行,虽然也有它的价值,但正像孔子所说的那样,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却是行不通的。所以,正人君子应该寻求高远的目标。另外,不久前,陛下将‘宣陵孝子’全部任命为太子舍人。我曾听闻,汉文帝规定,服丧只需三十六天,即令是继承帝位的皇帝,又是父子至亲,还有身负重恩的三公、九卿等文武大臣,都要抑制自己的感情,遵守这项制度,不可以超越。如今这些弄虚作假的市井小人,跟先帝并不是骨肉之亲,既没有受过先帝的恩典,又没有享受过官位与俸禄,他们的孝心,在道理上说没有任何根据。以至有一些为非作歹的人,也趁机混进其中。窦太后的棺柩抬上丧车的时候,东郡有一位犯通奸罪的逃亡犯混入孝子行列之中,好在被原籍的县府追查逮捕,他才服罪。像这样弄虚作假的肮脏做法,数不胜数。皇太子的属官,应当挑选有美德的人士担任,怎么能专去录用坟墓旁的凶恶丑陋之徒?这种不吉祥的征兆,没有比它更大的了。应当将他们全都遣归故乡,以便分辨诈骗和虚伪的奸佞小人。”奏章呈上去之后,灵帝于是亲自去往北郊举行迎接节气的祭祀,以及前去太学辟雍主持典礼。又下诏,凡是“宣陵孝子”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的,全都改任县级丞、尉。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