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魏纪 » 魏纪一 > 魏纪一 翻译 > 第2节

魏纪一 翻译 第2节

当初,刘封原本是罗侯人寇氏之子,汉中王刘备刚刚到达荆州时无子,收刘封为养子。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傲慢固执,凶悍勇猛,担心刘备去世后,没有人能够左右他,劝谏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刘备于是将刘封赐死。

武都氐族酋长杨仆率领部落依附汉朝。

甲午日,魏王曹丕驻扎在谯县,在谯县城东大摆酒宴,款待军队将士以及谯县父老,并有歌舞百戏,官员与百姓前来敬酒表达祝颂之意,日落后才散去。

孙盛评论:父母去世,子女应该守丧三年,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应该如此。所以即使在夏、商、周三代衰落的末期,以及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全国混乱的时期,都没有人在十天半月之内就脱掉孝服,在必须返回庙堂哭祭亡故父母的日子里扔掉丧杖。等到汉文帝时期,改变了这个古制,为人之道的纲纪,立刻就废弛了,所以道德不存,风气相比古代败坏了很多。魏王曹丕又追效汉代的制度,接受汉代的礼仪,在人生最应该哀痛时,却设宴歌舞,身处传位之始,就败坏了君王的基业,等到接受了汉朝皇帝禅让之时,又公然纳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为妃,由此可知,曹丕的政权难以长久,曹氏政权一定短命。

魏王曹丕任命丞相祭酒贾逵担任豫州刺史。当时国家刚刚安定,刺史大多不能统辖所属各郡的事务。贾逵说:“州刺史原本是凭借六条诏书督察二千石及其以下的官吏,所以在考核报告中,都使用威严雄武、有督察之才等词句,而不说他们安详、平和、宽厚、仁爱、有和乐平易之德。如今郡长官轻视法令,导致盗贼公然抢劫、行窃,刺史即使知晓也不进行纠正。长此下去,国家还能走上正轨吗!”对放纵违法之人,不依据法令办事的二千石及以下官吏,他都一律奏报朝廷,罢黜他们。他还对外整修武备,对内认真治理民事,大兴水田,疏通转运粮食的水道,受到官员和百姓的赞颂。曹丕说:“贾逵是真正的刺史。”在全国发布公告,应以豫州为全国各州的榜样,封贾逵为关内侯。

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上表说:“魏应该取代汉室自立,经过占验河图与纬书,很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大臣们因此纷纷上表,劝魏王曹丕遵循天意,顺应人愿,曹丕没有应许。

冬季十月乙卯日,汉献帝在高祖庙祭祖,禀告列祖列宗,派遣代理御史大夫张音持符节,捧着皇帝玺绶及诏书,禅位于魏王曹丕。曹丕再三上书辞让,然后在繁阳修筑高坛,辛未日,登坛接受皇帝玺绶,登基为帝,举行燎祭,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号,大赦天下。

十一月癸酉日,曹丕尊奉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仍然沿用汉朝的历法,使用皇帝的礼仪、音乐;封刘协的儿子为列侯。曹丕追尊自己的祖父魏太王曹嵩为太皇帝;父亲魏武王曹操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尊奉母亲魏太后卞氏为皇太后。改封汉朝诸侯王为崇德侯,列侯为关中侯。群臣都封爵、升迁,各有等差。改相国为司徒,改御史大夫为司空。山阳公刘协将自己的两个女儿献给魏文帝曹丕作妃子。

魏文帝曹丕想要重新颁布历法,侍中辛毗说:“魏朝遵从虞舜、夏禹一脉相承的道统,顺应天命,顺从民心;只有商汤与周武王,凭借武力征战统一全国后,才更改历法。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左传》认为:‘夏朝的历法最符合天地运行之道。’我们为什么要违背它呢?”文帝赞同并采纳了辛毗的建议。当时,群臣都赞颂魏朝的功德,而贬损汉朝;只有散骑常侍卫臻却阐明禅让的大义,赞颂汉朝的美德。文帝数次注视着卫臻说:“当与山阳公共同享用天下的珍宝。”文帝想要追封母亲卞太后的父母,尚书陈群上奏说:“陛下凭借圣明的德行顺应天命,创建大业,革除旧制,应当永远成为后世的典范。依据典籍,没有分封妇人土地与爵位的制度。礼仪的典籍中,只记载了妇人附从丈夫的爵位。秦朝违背古制,汉朝又因袭秦朝的体制,都不符合古代君王的法令与经典。”文帝说:“你的意见非常正确,不要封太后的父母了。”并写下了这一建议,确立为制度,收藏在保存档案的台阁中。

十二月,开始修建洛阳宫殿。戊午日,魏文帝曹丕到达洛阳。

魏文帝曹丕对侍中苏则说:“先前攻破酒泉、张掖时,西域曾经派遣使臣到达敦煌,进贡直径一寸的大珍珠,可否再向他们买到吗?”苏则回答说:“倘若陛下能使教化润泽全国,威德波及沙漠,即使不索求珍珠,也会有人送来。向别人索取才得到,就没有什么值得宝贵的了。”文帝默然无言。

文帝征召中郎将蒋济担任散骑常侍。当时曾经有诏书赐予征南将军夏侯尚说:“你是我的心腹重将,应当特别委以重任,任凭你作威作福,有杀人与赦免人的特权。”夏侯尚将诏书出示给蒋济看。蒋济到达京城,文帝询问他的所见所闻,蒋济回答说:“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只听到了亡国的话语。”文帝非常生气,脸色都变了,问他如此说的缘故,蒋济如实回答,趁机说:“‘作威作福’,是《尚书》中清楚写明的戒律。天子没有戏言,古人对这一点十分慎重,请求陛下明察!”文帝立刻下令追回赐予夏侯尚的诏书。

文帝想要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用来充实河南郡。当时,天大旱,又遇蝗灾,百姓遭受饥荒,朝廷各部门都认为不可行,而文帝的态度却非常坚决。侍中辛毗同朝廷大臣请求晋见,文帝清楚他们要劝谏,板着面孔等着,大伙都不敢出声。辛毗说:“陛下要迁徙士兵的家属,出于什么理由呢?”文帝说:“你认为我的做法不对吗?”辛毗回答说:“的确不对。”文帝说:“我不同你讨论。”辛毗说:“陛下不认为我不肖,因此将我安排在陛下的身边,担任咨询的官员,陛下怎么能不同我商讨呢?我的话并不对我个人起到什么好处,而是为了国家着想,有什么理由对我发怒呢?”文帝没有回答,起身要进入内室。辛毗在后面跟随,拉住他的衣襟,文帝猛地拽回衣襟,头也不回地走了进去,很久之后才出来,对辛毗说:“辛佐治,你为什么如此急迫地挟持我?”辛毗说:“如今迁徙民众,既会失去民心,又缺乏粮食,所以我不敢不力争。”因此,文帝只迁徙了一半人。文帝曾经外出猎取野鸡取乐,对群臣说:“射野鸡,太令人高兴了!”辛毗回答说:“这对陛下来说,确实是一件乐事,就我们这些臣子而言,却是一件苦差事。”文帝沉默不言,以后就很少出来打猎了。

二年(辛丑,公元221年)

春季正月,封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侍奉祭祀孔子。

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

开始恢复使用五铢钱。

蜀地传有汉献帝已经遇害的流言,于是汉中王刘备披麻戴孝,为汉献帝举办丧礼,尊谥汉献帝为孝愍皇帝。群臣纷纷上书,说有很多祥瑞的征兆,劝谏刘备即位称帝。前部司马费诗上书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挟持皇帝,篡夺帝位,所以才流亡万里,召集士卒,统领军队讨伐曹氏奸贼。现在大敌尚未攻克,却先自称皇帝,恐怕人们心中会有所猜疑。过去,汉高祖与楚人约定,谁先消灭秦朝,谁就称王。等到攻克咸阳,擒获了秦皇帝子婴,汉高祖仍然辞让王的称号。而殿下现在还没有走出门庭,便打算自立为帝,我实在认为您不应该如此。”汉中王非常不悦,将费诗贬职为益州部永昌从事。夏季四月丙午日,汉中王刘备在武担山之南登基称帝,宣布大赦,改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担任丞相,许靖担任司徒。

臣司马光评论说:上天孕育黎民百姓,而他们却不能自治,一定要推选君主进行统治。如果这些人能够禁止暴行,除掉坏人,保全百姓的生活;奖赏善良,惩处邪恶,使社会不至于紊乱,才能够称得上君主。因此夏、商、周三代以前,天下的诸侯国,何止一万个,能够治理百姓,祭扫土地神、谷神的人,被通称为君主。汇合万国而加以统治,确立制度,发布号令,天下没有胆敢违抗的人,才被称为王。王的威德既已衰落,强大的国君能够统帅诸侯,维护王的尊威,就被称为霸。所以自古以来,天下混乱的时候,诸侯们便凭借武力互相攻伐,因此连续很久没有王的时代,也是很多的。秦朝焚书坑儒,汉朝兴起之后,学者们开始推演金、木、水、火、土五德的相生相克,认为秦朝的帝位是不正统的“闰”位,在“木德”与“火德”之间,能够称为“霸”,却不能称为“王”,于是“正”与“闰”,即正统与非正统的争论就兴起了。等到汉室政权灭亡,出现三国鼎立。在此之后,晋朝又丧失了控制的能力,五个胡族扰乱中原。南朝宋与北魏之后,南方与北方被分开治理,各写自己的国史,互相抵制,彼此攻伐,南方人辱骂北方人为“索虏”,北方人辱骂南方人为“岛夷”。朱温夺取唐政权,全国分裂,沙陀人李存勖进入汴京,建立了后唐政权,朱温篡权同篡夺夏朝政权的有穷氏及取代西汉政权的王莽新室一样,其历法与纪年,都弃而不用,这都是包藏私心的偏颇托词,不是出于为天下人考虑的通论。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