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四 翻译 第2节
八月,明帝下诏说:“先帝曾颁布诏令,不允许亲王们留在京都的原因,是因为皇帝年幼,母后摄政,防微杜渐,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我不见诸位亲王已经有十二年了,悠悠情怀,怎能不思念!现下令所有亲王及宗室公爵侯爵,各派嫡子一人在明年正月进京朝会,但以后遇到皇帝年幼、母后在宫摄政之事,自当遵从先帝的诏令。”
蜀汉丞相诸葛亮攻打祁山之时,李平留守后方,主管督运军需事务。当时恰逢阴雨连绵不息,李平忧虑运粮难以供应,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达后主旨意,召诸葛亮退军;诸葛亮秉承此旨回师。李平听到返回的消息,假装吃惊,说:“军粮充足,为什么就回来?”又要诛杀督运军粮的岑述以解脱自己失职不办的罪责。还向后主上表,说:“军队假装撤退,是想引诱敌人。”诸葛亮出示李平先后亲笔所写的全部信函、奏书等,前后矛盾重重。李平理屈词穷,只得低头认罪。诸葛亮便上表奏明李平前后的罪过,罢免官职,削去封爵和封邑,流放到梓潼郡。又任用李平的儿子李丰为中郎将、参军事,写信告诫他说:“我同你们父子齐心合力辅助汉室,上表举荐你父亲典理汉中事务,委任你镇守东关,自认为真心感动,从始至终可以依靠,怎么会试图中途背离呢!倘若你父亲能够认罪悔过,全心为国效忠,你同蒋琬推心置腹地共事,那么隔膜的可以打破,失去的可以再获得。请认真思考这一劝诫,明白我的用心!”
诸葛亮又写信给蒋琬、董允说:“孝起先前对我说李严城府很深,乡里认为不可亲近。我认为他虽然严峻苛刻,然而不触犯他就没有妨碍,没想到还会有苏秦、张仪反复无常之事出其不意地重演,可以让孝起知晓这件事。”孝起就是卫尉南阳人陈震。
冬季十月,吴主派遣中郎将孙布诈降,借以引诱扬州刺史王凌,吴主在阜陵设下伏兵俟机偷袭。孙布派人通知王凌说:“路途太远,不能亲自前去,请求出兵迎接。”王凌上报孙布的书信,请求出兵相迎。征东将军满宠认为这必定是诈降,拒绝派军队,而替王凌给孙布写了一封回信说:“知道区分邪正,想要避开祸患,顺应天意,远离暴政,回归正道,非常值得嘉许。本打算派兵迎接,但是考虑到兵少不足以护卫您,兵多则必然使事情远近传播。请暂时严加保密,以成全原本的志向,等到时机合适时再做部署。”时值满宠接到命令入朝,临行对留府长史说:“倘若王凌想要去迎接孙布,一定不要派军队给他。”王凌在这之后要不到军队,于是单独派遣一名督将率领七百步兵、骑兵前往迎接,孙布在夜里发动袭击,督将败逃,兵士死伤过半。王凌是王允的侄子。
先前,王凌上表说满宠年纪老迈,耽溺饮酒,不能再担任独当一面的职位。明帝即将召回满宠,给事中郭谋说:“满宠担任汝南太守、豫州刺史这二十多年来,卓有功劳;后来镇守淮南,使得吴国忌惮他。倘若情况不是王凌上表所说的那样,将被敌人窥探利用,可以令他回朝,询问东方军事,借以考察他。”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满宠到了之后,身体看起来健康强壮,明帝慰劳他后让他返回任上。
十一月戊戌晦日,发生了日食。
十二月戊午日,博平敬侯华歆去世。
丁卯日,吴国大赦,改明年年号为嘉禾。
六年(壬子,公元232年)
春季正月,吴主幼子建昌侯孙虑去世。太子孙登从武昌入朝探望吴主,陈述自己久离京城父母,没有尽到儿子的孝道;又陈述陆逊忠心勤恳,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于是孙登留在建业。
二月,魏明帝颁布诏令改封诸侯王,都从郡改称为国。
明帝的爱女曹淑去世,明帝非常哀痛,追谥为平原懿公主,在洛阳修建庙宇,葬在南陵。与甄后已亡的侄孙甄黄匹配合葬,追封甄黄为侯爵,并为他选立后嗣,承袭爵位。明帝试图亲自送葬,还打算前往许昌。司空陈群直言劝谏说:“八岁以下的孩子夭折,没有丧葬的礼仪,况且还没有满月,就以成人丧葬的礼仪送葬,穿上丧服,满朝都服丧,日夜在棺前哭泣,从古至今没有能够与之相比的。而陛下还想要亲自察看陵墓,亲自送葬!希望陛下不要去做这种有损无益的事情,这是天下最大的愿望。又听说陛下想要前往许昌,太后、皇后两宫上下全都随驾东行,满朝文武官员无不感到震惊讶异。有人说这是要去躲避灾祸,有人说是为了修缮宫室而搬移殿舍,有的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吉瑞和凶险,全由天命,祸患和福分才受到人力的影响,用移居来祈求平安,也于事无益。倘若一定要移居避灾,修缮整治金墉城西宫以及孟津别宫,都可以暂时居住,为什么要举宫暴露在旷野?公私耗费巨大,难以估量。并且贤人吉士不轻易搬家迁居,是为了防止乡里不安,使乡亲们不心怀恐惧,何况陛下是天下之主,一举一动怎能如此轻率呢!”少府杨阜说:“文皇帝、武宣皇后去世,陛下都没有送葬,而是以国家为重,以防不测;为什么要给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送葬呢!”明帝全都不听。三月癸酉日,起驾向东巡游。
吴主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渡海到达辽东,向公孙渊求购马匹。
当初,虞翻性情粗疏坦率,酒后数次出现失误,又喜欢顶撞别人,多次招来毁谤。吴主曾同张昭谈论到神仙,虞翻指着张昭说:“他们都是死人而你却认为是神仙,世上怎么会有仙人!”吴主对虞翻积愤已久,不止一次,于是将虞翻贬到交州。等到周贺等人前往辽东,虞翻得知后,认为应该出兵征讨五溪,辽东相隔遥远,即使前来归顺,也不足取,如今派人带财物去辽东购马,既不能让国家获利,又恐怕没有收获。打算上书进谏却不敢,将奏章出示给吕岱,吕岱没有答复。虞翻被憎恨他的人告发,再次被贬到苍梧郡猛陵县。
夏季四月壬寅日,明帝至许昌。
五月,皇子曹殷去世。
秋季七月,明帝升任卫尉董昭为司徒。
九月,明帝前往摩陂,修缮许昌皇宫,新建景福殿、承光殿。
辽东太守公孙渊暗中怀有不忠之心,多次与吴国联系。明帝命令汝南太守田豫督率青州各路大军从海道,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进军一起讨伐公孙渊。散骑常侍蒋济劝谏说:“凡是并不打算吞并的国家,以及不骚扰又不背叛的藩属,都不宜轻率出兵讨伐。讨伐他们如果不能制服,是逼迫他们成为寇贼。所以说:‘虎狼当道,不治狐狸。’先除去大害,小害会自然消失。如今海边之地世代臣服于朝廷,每年向朝廷汇报人口、赋税、刑狱等情况,举荐孝廉,不欠缺赋税与贡品,朝廷官员商议时都把辽东排在前面。即使一举出兵就能攻克他们,得到民众也不足以增加国力,得到财物也不足以使我们富足;如果失败,便会因此结下仇恨,自毁信誉。”明帝不予采纳。田豫等前往讨伐都没有成功,明帝只得下诏罢兵。
田豫认为吴国买马使节周贺等即将返还,当时已进入冬季,海上风急,肯定惧怕在海上漂流,一定靠岸行驶,而东边海岸水浅不能靠岸,一定会经过成山,成山又没有藏船的地方,于是就派出部队据守成山。周贺等返回走到成山,果然遇风上岸,田豫领兵袭击周贺等,并将他斩杀。吴主听说后,才想起虞翻的建议,于是从交州召回虞翻。这时虞翻已经去世,只运回了他的灵枢。
十一月庚寅日,陈思王曹植去世。
十二月,明帝回到许昌宫。
侍中刘晔被明帝亲近重用。明帝打算讨伐蜀国,朝廷内外都认为不可行。刘晔入朝与明帝商议,则认为可行;出来同朝廷大臣讨论,又认为不可行。刘晔有胆识与智谋,谈论起来,有声有色。中领军杨暨是明帝的亲信大臣,也重视刘晔,是持不可讨伐意见中最为坚定的人,每次从朝廷出来,就前往拜访刘晔,刘晔都论述不可讨伐的理由。后来,杨暨与明帝讨论伐蜀之事,杨暨恳切地劝谏,明帝说:“你是一介书生,哪里知晓兵事!”杨暨谢罪说:“我的话确实不足以采纳,然而侍中刘晔是先帝的谋臣,也经常说蜀不可讨伐。”明帝说:“刘晔同我说蜀可伐。”杨暨说:“可以把刘晔召来对质。”明帝召来刘晔,问刘晔,刘晔始终沉默不言。后来刘晔单独晋见,他责怪明帝说:“讨伐一个国家,是重大的谋略,我得知这件大事后,经常担心说梦话将此事泄漏出去以增添我的罪过,怎么敢同他人说起这件事!用兵之道在于诡诈,开始军事行动之前,越机密越好。陛下公开泄漏出去,我担心敌国已经得知了。”于是明帝向他道歉。刘晔出来后,责备杨暨说:“钓鱼的人想钓到一条大鱼,就要放长线跟在后面,必须等到可以制服时再用线将它牵回,这样就没有钓不到的鱼了。帝王的威严,难道仅仅是一条大鱼而已!你诚然是忠直的臣僚,然而计谋不足以采纳,不可不深思。”杨暨也向他道歉。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