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魏纪 » 魏纪六 > 魏纪六 翻译 > 第2节

魏纪六 翻译 第2节

九月,吴改年号为赤乌。

吴步夫人去世。

当初,吴主担任讨虏将军,驻守在吴郡,娶吴郡人徐氏为妻。太子孙登的生母出身卑贱,吴主命令徐氏抚养教导。徐氏为人善妒,所以失宠。等到吴主向西迁移,将徐氏留在吴郡。这时,临淮人步夫人在后宫最得宠,吴主想要立她为皇后,但是群臣议论应该立徐氏,吴主迟疑不决,将此事拖延了十几年。恰逢步氏去世,群臣奏请追赠步夫人皇后印信、绶带,徐氏最终被废,死在吴郡。

吴主命中书郎吕壹主管各官府以及州郡文书,吕壹因此逐渐作威作福,援引法律条文进行奸诈的诋毁,排挤陷害无辜之人,诋毁朝廷大臣,连细小之事也禀告吴主。太子孙登数次劝谏,吴主都不接受,群臣不敢再发表意见,都畏惧吕壹,侧目而视。

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诽谤非议朝政,吴主大怒,抓捕了刁嘉,收监审问。当时受到牵连的人都惧怕吕壹,都说听到过刁嘉诽谤的言论。只有侍中北海人是仪一人说没有听到过,于是被穷追诘问了好多天,诏书也变得严厉,群臣都替他担心。是仪说:“现今刀锯已经架在脖颈之上,我怎敢替刁嘉隐瞒,招致杀身灭族之祸,成为不忠之鬼!只是要说听到、了解此事,一定要有本有末。”是仪据实回答审问,不改供词,吴主于是释放了他,刁嘉也得以免罪。

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浚担忧吕壹祸乱国政,每次谈到这件事,就泪流满面。吕壹举报丞相顾雍有过失,吴主大怒,诘问顾雍。黄门侍郎谢厷在交谈之间问吕壹:“顾公之事情形如何?”吕壹回答:“不容乐观。”谢厷又问:“倘若此公被免,谁能接替他?”吕壹没回答。谢厷说:“恐怕是潘浚接替吧?”吕壹过了很久才说:“你的话差不多了。”谢厷又说:“潘浚经常对你恨得咬牙切齿,只是没有机会说而已。如今倘若他接替顾公,明天恐怕就会打击你了!”吕壹为此大为惊恐,于是将顾雍的事化解。潘浚请求入朝,亲自前往建业,打算尽辞极谏。到达后,听说太子孙登已经屡次揭发吕壹,但未被采纳,潘浚于是宴请文武百官,想要在席间亲手刺杀吕壹,再舍身抵罪,为国家除去祸患。吕壹暗中得知消息,称病不去赴宴。

西陵督步骘上书说:“顾雍、陆逊、潘浚志在竭尽忠诚报效国家,为此连睡觉吃饭都不安,顾念着如何安国利民,建立国家的长治久安之策,可以称得上是君王的心腹与股肱之臣了。应当各自委任他们重任,不要让其他官员督察他们主管的工作,以及考核他们的政绩等级。这三位大臣思虑不周的事情就算了,岂敢欺骗辜负君王呢!”

左将军朱据的部众应该领到三万缗钱,工匠王遂诈骗冒领了这笔钱。吕壹怀疑朱据实际已将钱取走,拷问朱据部下主事的军吏,把他打死在棍棒之下;朱据哀痛军吏无辜屈死,丰厚地将他入殓下葬,吕壹又上表说朱据的军吏替朱据隐瞒实情,所以朱据将他厚葬。吴主屡次责问朱据,朱据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得搬出家门,坐在草席上等候定罪;几日后,典军吏刘助觉察此事,出言证实钱是被王遂取走的。吴主深有感悟,说:“朱据身为左将军尚且被冤枉,何况小吏、百姓呢!”于是深入追查吕壹的罪责,赏赐刘助钱百万。

丞相顾雍前往廷尉审理并裁决案件,吕壹以阶下囚的身份来见顾雍。顾雍态度温和地审问他的口供,在出去之前,又对吕壹说:“您还有什么要说的?”吕壹叩头无话可说。当时尚书郎怀叙当面责骂侮辱吕壹,顾雍责备怀叙说:“官府有正规的法律,何至于这样!”有关部门奏请判处吕壹死刑,有人认为应判处焚烧、车裂之刑,以彰显他是罪魁祸首。吴主就此事拜访中书令会稽人阚泽,阚泽说:“盛明的时代,不宜再有此类刑罚。”吴主听从了他的意见。

吕壹已被诛杀,吴主命中书郎袁礼向诸位大将道歉,趁机询问他们对于时事的意见。袁礼返回后,又有诏书谴责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说:“袁礼返回后说:‘与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相见,同时询问他们时事先后安排的意见,他们都以不掌管民事为由,不肯当即发表意见,全部推给陆逊、潘浚。陆逊、潘浚看到袁礼,泪流不止,态度痛切诚恳,辞意辛酸痛苦,甚至心中危惧,神情不安。’我听了非常怅然,内心非常自责!为什么?天下只有圣人才能没有过失的行为,只有最为聪明人才能自我省察。寻常人的举止行为,怎么可能全部适宜!自以为是而有伤害抵抗众意的地方,一时疏忽而没能觉察,所以使各位因为有避忌而为难了。不这样的话,有什么缘由至于这样?与各位共事,从年少到年长,现在头发已经花白,自认为表里都可以同诸位坦诚相见,公私情分足以互保,虽然我们在大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恩同骨肉,荣耀、福分、喜乐、悲伤,都共同分享和承担。忠臣不应该隐匿实情,智士不应该保留计谋,不管事情是非如何,各位怎么可以袖手旁观,悠闲自在呢!我们同舟共济,还有谁能替代!古代齐桓公有善行,管仲未尝不赞叹,有过失,未尝不直言规劝,如果不被采纳,则永不停息地规劝。我自知并没有齐桓公的德行,但是各位不肯开口直言相劝,仍然采取避忌畏难的态度;就这一点而言,我比齐桓公还好一点,不知各位与管仲相比又如何呢?”

冬季十一月壬午日,魏任司空卫臻为司徒,司隶校尉崔林为司空。

十二月,汉蒋琬出兵屯守在汉中。

乙丑日,魏明帝患病。

辛巳日,魏立郭夫人为皇后。

当初,太祖还是魏公时,同时任用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为秘书郎。文帝即位,将秘书改称为中书,任命刘放担任中书监,孙资担任中书令,两人于是掌管机密。明帝即位,二人受到格外的恩宠和信任,都加任侍中、光禄大夫,分别封为方城侯、中都侯。这时,明帝亲自处理日常政务,数次出兵,将中枢筹划都委托给二人掌管;每逢国家大事,朝臣集会商议,常常让二人裁决是非,择定而行。中护军蒋济上书说:“我听说大臣的权力过重,国家就会危险,左右之人过于亲近,陛下的耳目必受蒙蔽,这是历史最重要的告诫。过去大臣掌事,内外动摇不安;陛下识见超凡,亲自处理国事,内外无不肃然安定。不是大臣不忠,而是权力下移,人们对君王就必定怠慢,这是情势发展的必然。陛下既然对大臣已经有所明察,希望不要忘记左右亲信造成的流弊。左右亲信的忠诚与谋略,不一定胜于大臣,至于谄媚逢迎、讨好取容,有的却非常擅长。现今外面议论,动辄就说‘中书’。虽然让他们恭敬慎重,不敢对外相交,然而单有这个名义,就足以迷惑世俗,更何况实际掌管国家要事,整日侍奉在左右,如果趁陛下疲倦时,有所裁断,窃弄权柄,大臣看到他们能够影响国事,也就会顺势而趋附他们。一旦出现这种弊端,私结朋党,褒贬毁誉一定兴起,功过赏罚一定会被颠覆,走正路向上的可能会被阻塞,而曲意阿附左右近侍的却能够得志,他们看到空子就钻,看到迹象就出动,陛下亲信他们,也就不再怀疑警觉。这些应该让陛下尽早了解,用心留意,那么左右近侍的形迹自然显露:有人担心朝廷大臣会担心进言不妥而遭到左右近臣的怨恨,因而不敢上报陛下同他们对抗。我私下认为陛下静神沉思,垂听舆论、全面观察,倘若事物有不尽合理而又不能执行的,就要改变策略,远可以和黄帝、唐尧角逐功劳,近可以发扬武帝、文帝的政绩,岂止是不受左右控制而已!然而君王不可能独自承担天下所有事务,一定会有所委托;倘若委任给一个臣属,除非具备周公旦的忠心,管仲的公道,否则就有弄权败官的弊端。如今这个时代,栋梁之材虽然很少,但是德行能显著于一州,才智能够效力于一官,忠信尽力,各奉其职的人,还是可供驱策的,不要使圣明之朝出现恶吏专权的恶名!”明帝未予接受。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