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纪三 翻译 第2节
陶濬将要征讨郭马,到了武昌,闻说晋军已经大举进逼,就领兵向东返回。到了建业,吴主接见了他,向他询问水军的消息,陶浚答说:“蜀地的船都很小,现在如果领兵两万,以大船作战,我有把握能够破敌。”吴于是聚集士兵,授予陶濬符节与斧钺。打算第二天出发,但在当天夜里,陶濬召集的士兵全都跑光了。
此时,王浑、王濬以及琅邪王司马伷都已迫近建业附近,吴司徒何植和建威将军孙晏都向王浑投降,送出了印玺和符节。吴主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分别派出使者向王浑、王濬和司马伷上书请降。吴主又留书给大臣们,深深地谴责了自己所犯之罪,并且说:“如今晋安定天下,正是杰出优秀的人才展示其气节操守的时刻,不要因为改换了朝代而丧失了志向。”吴主的使者先向琅邪王司马伷送交了印玺。壬寅日,王濬的水军经过三山,王浑派遣信使邀请王濬暂时过来商讨事情;王濬此时正扬帆逼近建业,于是答复王浑说:“正好顺风航行,不便停泊。”这一天,王濬带领八万士兵,战船延绵百里,击鼓呐喊进入石头城,吴主孙晧将双手反绑于身后,载着棺材前行,来到军营门前投降。王濬为孙晧解开绳索,烧了棺材,招请相见。晋接收了吴的地图和户籍,攻克了四个州,四十三个郡,五十二万三千户,二十三万士兵。
晋朝廷听闻已平定吴的消息,大臣们都去向晋武帝祝寿表示庆贺。晋武帝手持酒爵流泪说:“这是羊太傅之功。”票骑将军孙秀没有参与庆贺,而是面向南方流泪说:“过去,讨逆将军刚满二十岁,就被封为怀义校尉,创下了基业,如今后主一举将整个江南之地抛弃,宗庙陵墓从此变为废墟,悠悠苍天啊,是谁造成了这个结局啊!”
在还没有攻下吴国的时候,大臣们都认为不能够轻易进军,只有张华坚持进军,认为一定能够取胜。贾充当时上表认为:“吴地不能全部平定,如今正当夏季,长江、淮水下游地带潮湿,一定会有疾病瘟疫发生,应该把各路队伍都召回来,然后再作打算。即使将张华腰斩,都不足以向天下人谢罪。”晋武帝说:“这是我的本意,张华只不过与我的意见相同罢了。”荀勖接着上奏,与贾充的看法大致相同,晋武帝没有听从。杜预听闻贾充上书奏请停止进兵,立即上表晋武帝,坚决请求不要撤兵,派使者拿了表文,飞驰而去,使者到达辕时吴已经投降了。贾充既羞惭又害怕,前往宫里请罪,晋武帝抚慰他,并没有问罪。
夏季四月甲申日,晋武帝下诏,赐予孙晧归命侯的爵位。
乙酉日,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太康。晋朝接连五天大肆宴饮。分别派遣使者到荆州、扬州去安抚慰问,吴原本的牧、守以下的官员都不予以更换,废除了吴的繁重的税负和苛刻的法令,一切都遵循简洁便易的原则。
滕脩讨伐郭马没有取胜,听闻晋军伐吴,于是率领部下前去救难,到达巴丘,听说了吴已灭亡的消息,于是穿上丧服哭泣,并返回,他与广州刺史闾丰、苍梧太守王毅分别向晋送上印玺请降。孙晧派遣陶璜的儿子陶融拿着他的亲笔信指示陶璜归降于晋,陶璜哭了几天之后也送去了印玺,归降了。晋武帝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本的官职。
当初王濬向东挺进时,吴各城的守备都望风诚心归附,唯独建平太守吾彦环城坚守,没有被攻克,直到他听到吴亡国的消息才投降了。晋武帝任命吾彦担任金城太守。
当初,朝廷尊重恩宠孙秀、孙楷,用以招揽吴人。等到吴亡国后,就将孙秀降为伏波将军,将孙楷降为度辽将军。
琅邪王司马伷派遣使者护送孙晧及他的宗族前往洛阳。五月丁亥朔日,孙晧到达洛阳,和他的太子孙瑾等人在头上涂满了泥,将双手反绑在身后,来到洛阳的东阳门。晋武帝下令派遣使者去解开绳索,赏赐衣服、车马以及田地三十顷,每年都给他们提供非常充足的钱币、谷物和布匹。任命孙瑾担任中郎,孙晧其他曾当过王的儿子全都被任命为郎中,吴过去有名望的人都依据才能提拔叙用。那些跟着孙晧渡过长江的将领和官吏免除十年的赋税、劳役,老百姓免除二十年的赋税、劳役。
庚寅日,晋武帝前往堂前长廊,在那里会见文武官员和四方来晋的使臣,连国子学生也都参与在列。晋武帝派人引见归命侯孙晧以及其他降晋的吴人,孙晧登上大殿,向晋武帝叩头至地。晋武帝对孙晧说:“朕在很久以前就为你设了这个座位。”孙晧说:“我也在南方设了这个座位用以等待陛下。”贾充对孙晧说:“听说您在南方挖凿人的眼睛,剥掉人的脸皮,这是什么等级的刑法呢?”孙晧回答说:“作为人臣,却弑杀君王的以及奸邪不忠贞的人就处以这种刑法。”贾充沉默无言,十分羞愧,而孙晧的脸上却没有羞愧之色。
晋武帝十分从容地向散骑常侍薛莹询问孙晧亡国的原因,薛莹回答说:“孙晧亲近宠信小人,毫无节制地施行刑罚,从大臣到诸位将领,都不能自保,这就是孙晧亡国的原因。”又一天,晋武帝又向吾彦询问这个问题,吾彦回答说:“吴君王才能出众,辅佐大臣贤明。”晋武帝笑着问:“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会亡国呢?”吾彦说:“上天赐予的福禄永远终止,天道却有归属,所以才被陛下所擒。”晋武帝对他的话十分赞赏。
王濬进入建业,第二天,王浑也渡过长江,认为王濬不等他到达就先接受孙晧归降,因而既羞愧又怨恨,想要攻打王濬。何攀规劝王濬将孙晧交给王浑,才能令事态得到缓解。何恽因为王浑与王濬争夺功劳,于是给周浚写信说:“《尚书》看重谦让,《易经》赞赏谦逊的光荣。前一段时间打败了张悌,迫使吴人失去了胆量和勇气,王濬凭借这个机会攻下了吴的疆域。如果要讨论谁先谁后,我们的确延迟出兵了,已经丧失时机,没有及时赶到,而现在却又争夺功劳;他既然不能忍气吞声,就会损坏和谐的风气,而滋生自矜争功的鄙陋之风,我内心深处实在不敢苟同。”周浚收到信,急忙进谏、劝阻王浑。王浑没有听从,上表说王濬违背诏令,不服从节制调度,甚至歪曲事实诬告王濬。王浑的儿子王济与晋武帝的女儿常山公主结亲,在朝廷宗族和党派中的势力强大。于是,有关部门就奏请晋武帝将王濬用囚车征召回来,但是晋武帝没有允许,只是下诏书谴责王濬不听从王浑的节制,违抗诏令,以求取功利。王濬上书替自己申诉说:“我先接到诏令,让我径直抵达秣陵,又命令我听从太尉贾充指挥。我在十五日那天到达三山,看到王浑的部队在北岸,王浑写信邀请我前往他那里;当时我军正顺风乘势直指贼城,没有缘由再调转船头回去与王浑相见。我在中午抵达秣陵,到了黄昏时分才接到听从王浑调度的命令,想让我于第二天,也就是十六日,带领所有部下回过头去包围石头城,并索取我所率领的蜀地士兵以及随我东下的镇南各军的名单簿籍。我认为既然孙晧已经归降,没有理由再徒劳包围石头城;此外,军队的确切人数,不可能在匆忙之间就迅速得知,这些事情都不是眼前迫切之事,并不能顺从施行,并不是我胆敢忽视、弃置圣明的诏令。孙晧已经众叛亲离,匹夫独坐,麻雀、老鼠尚且贪生,他不过是苟且乞求活命罢了,然而江北的各路部队却不了解虚实,不早点前来捉拿孙晧,自己造成了微小的失误。我一抵达便取得胜利,就更容易遭到怨愤和不满,还说什么‘守贼守了一百天,却让别人摘取了胜利果实’。我认为,替君王办事的原则是,如果有利于国家,就要不顾生死去追求。倘若顾虑别人怀疑猜忌因而逃避责任,这是作臣子的因不忠诚而谋求私利,委实不是圣明的明主和国家的福祉。”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