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纪四 翻译 第2节
奚轲人男女共十万人归降。
孝惠皇帝上之上
永熙元年(庚戌,公元290年)
春季正月辛酉朔日,改年号为太熙。
己巳日,任命王浑担任司徒。
司空、侍中、尚书令卫瓘的儿子卫宣,娶繁昌公主。卫宣喜欢喝酒,经常因醉酒误事,杨骏厌恶卫瓘,打算将他驱逐出去,于是与黄门谋划一起诋毁卫宣,劝晋武帝不要将公主嫁给卫宣。卫瓘得知这件事后,既惭愧又恐惧,于是以年老为由,请求退官。晋武帝下诏,晋升卫瓘为太保,以淄阳公的身份退位回家。
剧阳康子魏舒去世。
三月甲子日,任命右光禄大夫石鉴担任司空。
晋武帝病情严重,没有留下遗诏。有功绩的旧臣们多数已经死亡,侍中、车骑将军杨骏独自在宫中给晋武帝侍疾。杨骏阻止大臣们在晋武帝身边守候,并趁着这个机会自作主张把晋武帝身边重要亲近的职位都换上自己的人,培植自己的心腹势力。这时恰逢晋武帝的病情稍稍好转,他看到身边的人都被替换了,就严肃地对杨骏说:“你怎么能这么做呢!”此时汝南王司马亮还没有出发,晋武帝于是命令中书写下诏书,命令司马亮和杨骏一起辅佐朝政,还打算选择中央官员中名望大的几个人辅佐司马亮和杨骏,杨骏从中书将诏书借来观看,到手之后就收起来走了,中书监华廙非常恐惧,于是到杨骏那里去索回诏书,杨骏最后没有将诏书归还给他。此时晋武帝又陷入昏迷状态,皇后上奏任命杨骏辅佐朝政,晋武帝点头同意了。夏季四月辛丑日,皇后将华廙以及中书令何劭召来,将晋武帝的旨意口头宣布出来作为诏书,任命杨骏担任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写完诏书后,皇后在华廙、何劭面前将诏书呈送给晋武帝,晋武帝看了诏书之后什么话也没说。华廙是华歆的孙子;何劭是何曾的儿子。随后,催促汝南王司马亮动身奔赴镇所。不久之后,晋武帝的病稍有好转,就问:“汝南王来了吗?”身边的人都说还没有到,晋武帝于是病危,己酉日,晋武帝在含章殿去世。晋武帝气宇宽厚度量开阔,睿智通达,喜好谋划,有容纳直言的胸怀,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露出不庄重的仪表。
太子即位当了皇帝,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永熙,尊杨皇后为皇太后,立太子妃贾氏为皇后。
杨骏搬到太极殿居住,这时晋武帝的棺材将要移到太极殿停放,六宫妃嫔都出来与晋武帝的灵柩辞别,而杨骏却没有下殿,用一百名勇士护卫他。
晋惠帝命令石鉴和中护军张劭监督修建陵墓。
汝南王司马亮惧怕杨骏,不敢去给晋武帝吊丧,只是在大司马府门外为晋武帝哭灵。司马亮在城外居住,上表请求在晋武帝的葬礼之后再出发前往镇守之地。有人举报说司马亮打算兴兵讨伐杨骏,杨骏非常害怕,告知太后,让晋惠帝给石鉴和张劭下诏书,令他们二人带领修建陵墓的士兵前往讨伐司马亮。张劭是杨骏的外甥,他当即率领部下,并督促石鉴马上出发。石鉴却不认为事情是这样的,他认为司马亮不会作乱,于是控制住手下的士兵不动。司马亮向廷尉何勖寻求计策,何勖说:“如今朝野上下心里都归附于您,您不去讨伐别人,怎么担心别人来讨伐您呢!”司马亮不敢举兵,在夜里快马加鞭赶赴许昌,才避免了一场灾难。杨骏的弟弟杨济和外甥河南尹李斌都劝杨骏将司马亮留下,杨骏没有听从。杨济对尚书左丞傅咸说:“家兄如果征召大司马司马亮,退身避开他,那么门户或许能得以保全。”傅咸说:“皇族与外戚,相互依靠就能安定。只要把大司马征召回来,本着公正无私的原则共同辅佐朝政,不需要避开司马亮。”杨济又让侍中石崇去见杨骏,对他说了这些话,杨骏没有听从。
五月辛未日,将晋武帝安葬在峻阳陵。
杨骏心里明白他平时没有美好的名声,于是想效法魏明帝即位的旧例,给大臣们全部进封爵位,以求得大众的欢心。左军将军傅祗给杨骏上书说:“没有听说帝王初死,就给臣下论功行赏的事情。”杨骏没有听从。傅祗是傅嘏的儿子。丙子日,下诏书,宣布朝廷内外群臣全部晋升一级,参加晋武帝丧事的晋升二级。官职在二千石以上的都封为关中侯,免除一年赋税。散骑常侍石崇和散骑侍郎何攀同时上奏,认为:“皇帝被正式立为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继承了大业,但是普施奖赏,赐予爵位,比泰始革命之初和诸位将领平吴的功勋所得到的奖赏还要丰厚,这就导致轻重不相称了。况且占卜得知,大晋传国世世代代没有穷尽,现在开创的制度,是要传给后世的,如果有爵位就必得晋升,那么几代之后,就没有人不是公侯了。”他们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晋惠帝下诏书,任命太尉杨骏担任太傅、大都督、假黄钺,统领朝政,百官分别掌管自己的职责,听令于杨骏。傅咸对杨骏说:“不实行居丧三年的制度已经有很久了。如今皇帝谦虚,将政事托付给您,然而天下的人们却认为这样做不好,恐怕您很难抵挡得住。周公是大圣人,尚且有流言蜚语产生,何况皇帝年长,并不处于当年成王的年龄呢!我私下认为,既然武帝的丧事已经办完,您应当谨慎考虑进退的事情了,如果可以证明您的真诚,岂在于言辞的多少呢?”杨骏没有采纳傅咸的意见。傅咸又多次进谏,杨骏逐渐坐不住了,打算把傅咸逐出朝廷去担任郡守。李斌劝谏杨骏说:“驱逐了正直的人,就会失去您的声望。”杨骏这才没有驱逐傅咸。杨济给傅咸写信说:“俗语说:‘生子痴,了官事。’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不宜弄得过于清楚。我替你思虑得脑袋都要破了,所以写信给你希望你能明白。”傅咸回信说:“卫公曾说:‘酒色杀人,要胜于直言杀人。’因酒色致罪而死,人们不觉得悔恨,但是却担心由于正直而招致灾祸,这是由于心不正直,想把苟且偷生视为明智的处世方法来保全自己。自古以来,因正直而招致灾祸的人,是因为矫正邪恶过了头,或者是因为不是出于真心实意,想以严酷来博得名声,所以招致怨恨,哪里会有忠诚恳切地做好事,却反而被憎恨的道理呢?”
杨骏因为贾后阴险凶悍而又长于权术谋略而忌恨她,所以任命自己的外甥段广为散骑常侍,掌管机密之事;张劭任中护军,统领皇帝的亲兵。但凡有诏命,皇帝看过之后,呈送给太后,然后才实行。
杨骏当权,严厉琐碎而又专横固执,朝廷内外都厌恶他,冯翊太守孙楚对杨骏说:“您以外戚的身份担任着伊尹、霍光的职责,处理事情时应当至公无私、诚信不欺、谦虚和顺。如今皇族强盛,而您却不同他们一起处理日常政务,心怀猜疑妒忌,在外培植势力,宠爱亲近的人,如此下去,离大难临头的日子就不远了!”杨骏没有理会。孙楚是孙资的孙子。
弘训少府蒯钦,是杨骏姑姑的儿子,屡次直言进犯杨骏,别人都替他担惊受怕,蒯钦说:“杨骏虽然昏庸,但却知道不可以乱杀没有犯罪的人,他只不过会疏远我,我与他疏远,就可以避免灾难了,如果不这么做,我就会同他一起被灭族。”
杨骏征召匈奴东部人王彰任司马,王彰逃避不接受任命。王彰的朋友新兴人张宣子谴责他,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王彰回答:“自古以来,同一姓氏却出了两位皇后,就没有不败亡的。况且太傅杨骏宠信小人,疏远君子,独断放纵,离败亡没有几天了。我跨海出关以避开他,尚且担心祸事降临到我身上,哪里还会响应他的征召呢!而且武帝不为国家大计考虑,继位的儿子不能肩负重担,接受遗诏辅佐的人又不是适当的人选,天下动乱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秋季八月壬午日,立广陵王司马遹为皇太子。命中书监何劭担任太子太师,卫尉裴楷担任少师,吏部尚书王戎担任太傅,前太常张华担任少傅,卫将军杨济担任太保,尚书和峤担任少保。拜太子的生母谢氏为淑媛。贾皇后经常将谢氏安置在另外的房间居住,让她没有机会与太子相见。当初,和峤曾经从容地对晋武帝说:“皇太子朴实而有古风,然而末世衰乱多伪诈,他恐怕不能处理好陛下的家事。”晋武帝沉默不言。后来,和峤与荀勖等人共同伺候晋武帝,晋武帝说:“太子最近进入朝廷办事,稍微有了长进,你们可以一起去探视他,粗略地指导他一些当世之事。”于是他们就这样做了,回来之后,荀勖等人都赞扬太子贤明有见识,气度非凡,的确如武帝所说的那样。和峤却说:“太子的资质和他以前一样。”晋武帝非常不悦站了起来。等到太子继承了皇位,和峤跟随太子司马遹入朝,贾皇后让晋惠帝问和峤:“你以前说我不能处理好家事,如今究竟怎么样呢?”和峤说:“我过去侍奉先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说的话没有应验,这是国家的福气。”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