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资治通鉴》 » 齐纪 » 齐纪五 > 齐纪五 翻译 > 第2节

齐纪五 翻译 第2节

乙亥日,孝文帝到达洛阳西宫。中书侍郎韩显宗上书陈述了四件事情,其一认为:“我私下听说陛下今年夏天御驾出行,不是巡行三齐,就当驾临中山。往年冬天大驾停留在邺城,尽管正处于农闲之时,但仍然使每家每户都出资出力供奉,不胜辛苦破费。况且如今正是蚕麦刚熟的农忙时节,您大驾光临,百姓将如何能承受得住呢!而且六军冒着酷暑护驾,恐怕要发生瘟疫。臣希望早点返回北都平城,以便能减省各州张罗供奉的花费,这样就能使修缮营造洛阳都城的工程早日竣工。”其二认为:“洛阳宫殿的旧基都是魏明帝修建的,当时人们就批评他过于奢侈。现今我们的营建,应该减小规模。再有,近来北都平城的豪室大户争相攀比宅舍房宇的高下;应该借这次迁都的机会,在这方面确定出一个制度。同时应该拓宽都城的道路,对水沟渠道进行疏通。”其三认为:“陛下您往还洛阳,随从护卫人员很少。皇帝平时住在宫中,尚且要施行警戒防护措施,何况出外巡视山河,对此不得不三思而行!”其四认为:“陛下耳听符合礼法的言论,眼观圣人典籍,口对百官言谈,心中思虑万机,太阳偏西了才吃饭,午夜时分才能入寝;再加上自从文明太后去世之后,陛下对她的孝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深;陛下还撰写文章,每天都有篇章写成;尽管陛下睿智明达,这些都不足以成为烦恼,但是终究不是修心养性、爱惜圣体,以保万寿无疆的良策。所以,恳请陛下无为而治,只负责要事,不必事事躬亲。”孝文帝对这些建议基本采纳。韩显宗是韩麒麟的儿子。

韩显宗再次上书,认为:“各州郡推举给朝廷的秀才、孝廉,都虚有其名;朝廷只核查他们的门第出身,而不弹劾他们违背事实之罪。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以后可以命令地方以门第资望作为推荐的标准,以此来品评、选拔读书人,何必还要冒假秀才、孝廉之名呢!门第资望,是他们父辈、祖辈的基业,对朝廷皇家有什么用处呢?有益于当代的,只有贤才。倘若真正有才能,即使像姜太公那样在朝歌屠牛,在渭水之滨垂钓;又像箕子那样身为奴隶,周文王、周武王都礼遇而起用为臣子;倘若没有才能,即使是夏、商、周三代之君王的后裔,也照样编入奴仆差役的行列。有人可能会议论说:‘现今世上确实没有奇才,所以不如依据门第取士。’这也是不对的。难道可以因为世上没有周公、召公那样的相才,就要废除宰相这一职位吗!只要有人比众人稍微多一寸之长、一铢之重,就应该先选拔、录用他,这样就可以做到举贤而无遗漏。

“还有,刑罚的关键,在于运用得明白得当,而不在于重罚。如果执法严明,不使犯罪之人漏网,虽然捶挞得很轻,人们也不敢再犯;如果执法不严明,给人留下侥幸逃脱的余地,纵然有夷杀三族的严酷刑法,也不足以完全禁止犯罪行为。现今朝廷内外的官员,都想获得当世的名声,竞相以严厉表达无私,于是互相比赛,不得不严上加严,一时形成风气。陛下您深居内宫,对待百姓如赤子;百官分别担任着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职责,对待百姓如同仇敌。因此,如尧、舜者只有陛下一人,而如桀、纣者则成百上千;官民不和的原因大概正在于此。所以,我认为陛下应该诏示百官,应以有利于百姓生息为虑。

“还有,过去周成王定居洛阳,但仍然保留丰镐作为故都;东汉迁都洛阳,而仍然在长安设置京兆尹。考据《春秋》大义,有宗庙的称为‘都’,没有宗庙的称为‘邑’。何况平城是宗庙与先帝陵墓所在之地,是朝廷王业的根基所在,它作为一块神奇福地,意义非常久远,现在要把它等同于普通州郡,我私下觉得非常不安。因此认为应该依照过去的惯例,在平城设置京兆尹,用来彰显崇尚根本,重视故旧,光昭万世。

“还有,古代士、农、工、商各自居处,不相混杂,方便他们各专其业、各安其志。太祖道武皇帝创业立国之初,拨乱反正,夙夜辛劳,没有闲暇的时候,然而仍然不忘记区分士族与庶族,不令他们混杂居住,工匠、技人、屠夫、商贩等各有住处,但是没有明文禁止的规定,时间一长就互相混杂居住了。如今听说洛阳城的居民居住制度专门依据官位来分划,而不依据士族、庶族划分。官位并不是永久不变的,有时早上得到官位而晚上就失去了,因此依据官位来划分居处,势必使衣冠之士和仆隶之徒不日而混杂居住。如果在一里之内,有的人家调教练习歌舞,有的人家讲读《诗》《书》,在这种情形下,即使让孩子们自行选择喜好,则肯定不能舍弃歌舞而选择《诗》《书》。然而,让工匠、伎艺人家学习士人的习俗礼仪,即使学一百年,也难以学成;让士人子弟学习工匠、伎艺们的言谈举止,只需一朝半夕就能学会。所以,孔子指出,人选择居住在仁者之里,这样就非常美好了,孟母三次择邻而居,以便使孟子远离低贱而接近礼仪。这就是风俗礼仪的根源所在,不可不仔细明察。朝廷每次选拔人才,考察他的婚姻与仕宦情况作为升降的标准,是多么严密仔细啊!然而在安排民众居住的事情上,却不辨尊卑贵贱,令他们互相混杂居住,又是多么疏忽啊!如今正是迁徙之初,洛阳城中都是空地,令工匠、伎艺等行当的人各自居住,十分容易,一言之令就可以办到,有什么疑难的地方,而导致这般盛美之事得不到执行呢!

“还有,南朝过去占领淮北之地时,自比中华,在那里侨置郡县。自从淮北归附本朝之后,这一情况仍然没有改正过来,导致名实交错,在写文书时多有不便。所以,现今应该依照地理上的旧名,逐一核实,重新进行命名,小的合并,大的分开设置,至于中原地区的诸郡县,从前我们因为人口稀少而合并撤销了一些,现今人口既然增多了,就可以恢复过去的设置了。

“还有,国君把天下作为家,不应该有偏私。仓库中的储存,是用来供给军队和国家所需的,除非立下了大功大德,否则不可以随意进行赏赐。朝中的诸位大臣,已经享受了不低的俸禄,然而最近对他们的赏赐,动辄数以千计。如果将这些钱物分别赏赐给那些鳏寡孤独的百姓,就一定能够救济很多人;但如今只是那些亲近的大臣获得了赏赐,这正好与孔子所说的‘君子周济急需帮助的人而不帮助富人使其更富’背道相驰了。”孝文帝看了韩显宗的奏章,非常赞同他的意见。

二月乙丑日,孝文帝到达河阴,规划修筑夏至日祭地时所用方泽的地址。

辛卯日,郁林王在明堂举行祭祀典礼。

司徒参军刘生僻字_古文自编16604号等人出使北魏。

丙申日,北魏改任河南王拓跋幹为赵郡王,颍川王拓跋雍为高阳王。

壬寅日,孝文帝到北方巡视;癸卯日,渡过黄河;三月壬申日,到达平城。孝文帝让群臣再次讨论迁都的各种利害,群臣都发表了对此问题的看法。燕州刺史穆罴说:“现今四方还没有安定,不适宜迁都。况且到时军中缺少战马,将要凭借什么克敌制胜呢?”孝文帝回答说:“养马的地方就在平城,何愁没有战马啊!如今的京都代京地处恒山之北,九州之外,并不是令人满意的帝王之都。”尚书于果认为:“我并不认为代京这个地方要比洛阳好,但是自道武皇帝以来,就一直定居在这里,百姓已经安居乐业,一旦让他们向南搬迁,恐怕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平阳公拓跋丕说:“迁都事关重大,应该通过占卜来决定。”孝文帝说:“古代的周公、召公是圣贤,所以能卜问宅居。如今没有像他们这样的圣贤之人了,卜筮又有什么用呢!况且古人曾言:‘卜筮是为了决断疑问,没有疑问,要占卜什么呢!’过去,黄帝灼龟甲卜问吉凶,烧焦了龟甲,黄帝的臣子天老说‘吉’,黄帝听从了。那么,至美至善的完人了解没有发生的事情,是通过龟兆而获悉的。统治天下称王称帝的人以四海为家,或者在南边,或者在北边,哪有经常留居一地而不动的道理啊!朕的远祖,世世代代居住在北边荒凉之地,到平文皇帝之时才在东木根山建都,昭成皇帝又营建了盛东而迁徙,道武皇帝之时,又迁移到平城。朕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能平定天下、施行教化的时运,为什么就不能迁都呢!”群臣不敢再发表反对建议了。穆罴是穆寿的孙子;于果是于烈的弟弟。癸酉日,孝文帝驾临朝堂,部署了迁往新都洛阳和留守平城的人事、机构安排事项。

本篇未完,请继续下一节的阅读..

下一篇:周纪一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