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古文观止》 » 《左传》 >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解释

原文(一)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note-name:郜(ɡào)1郜(ɡào):国名,在今山东城武东南。,纳于大庙。非礼也。

翻译(一)

鲁桓公二年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并安放在太庙里,这是不#-666ff;于礼的。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原文(二)

臧哀伯note-name:臧哀伯2臧哀伯:鲁国大夫。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note-name:清庙3清庙:即太庙。茅屋,大路note-name:大路4大路:天子祭祀时用的车。越(kuò)席:蒲草席。越席,大羹不致note-name:大羹(tài)5大羹(tài):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不致:不放调味品。,粢食不凿note-name:粢(zī)食6粢(zī)食:此处特指祭祀用的谷物。,昭其俭也。衮、冕、黻、珽note-name:衮(ɡǔn)7衮(ɡǔn):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龙的礼#-666hh;。冕:古代帝王及上公所戴的礼帽。黻(fú):古代祭服的蔽膝,用熟皮做成。珽(tǐnɡ):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又称大圭。,带、裳、note-name:幅8幅:即缠腿的布。舄(xì):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或大臣穿)。、舄,衡、纮、note-name:衡、(dǎn)、纮(hónɡ)、(yán)9衡、(dǎn)、纮(hónɡ)、(yán):古代冠冕上的四种装饰品。,昭其度也。藻、率、鞞、鞛note-name:藻、率(lǜ)10藻、率(lǜ):古代放置圭、璋等玉器的垫子。鞞(bǐnɡ)、鞛(běnɡ):刀鞘和刀鞘上近口处的饰物。,鞶、厉、游、缨note-name:鞶(pán)、厉11鞶(pán)、厉:古代衣#-666hh;上的大带。游(yóu):通“旒”,旌旗上的飘带。缨:马鞅。,昭其数也。火、龙、黼、黻note-name:火、龙、黼(fǔ)、黻(fú)12火、龙、黼(fǔ)、黻(fú):古代礼#-666hh;上所绣的花纹图案。,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note-name:钖(yánɡ)、鸾、和、铃13钖(yánɡ)、鸾、和、铃:古代车马旌旗上的四种响铃。,昭其声也。三辰note-name:三辰14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有铃铛的旗子。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note-name:公15公:这里指鲁桓公。不听。

翻译(二)

臧哀伯劝阻说:“做#-666aa;君的,应该发扬美德,阻塞邪恶,以此来作为百官的榜样,还怕有所缺失,所以还要宣扬美德以昭示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成,大车用薄草席做垫子,肉汁不调五味,主食不用精米,这样做是为了表明节俭。礼#-666hh;、礼冠、蔽膝、玉笏、腰带、裙子、裹足、鞋子、横簪、瑱系、帽带、头巾,这些是用来表示等级制度的;玉器的垫子、刀鞘的装饰、束衣的布带、下垂的大带、旌旗的飘带、马鞅,这些是用来表示尊卑等级的;衣上画火、画龙、画黼黻,这些是用来表示贵贱的花纹;用五色来象征天地四方,是为了表明车#-666hh;器械的颜色;用各种各样的鸾铃来点缀车马旗帜,是为了表明各种声音;将日月星辰画于旗上,是为了表明光彩。讲求美德,就应该节俭而有法度,升降而有等级,用文彩和器物来记录它,用明亮的声音来发扬它,以此来为百官树立榜样,百官因此警醒恐惧,不敢轻视纲纪法律。现在您废弃道德而炫耀有违礼法的行为,把#-666aa;家贿赂的器物置于太庙之中,把它明明白白地置于百官面前,如果百官也跟着这样做,您又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为官者走入邪路开始的。为官者丧失道德,是由于自恃被宠信而明目张胆地接受贿赂。郜鼎置于太庙之中,什么样的明目张胆接受贿赂能比这更甚呢?周武王打败商朝,将九鼎迁到洛阳,正义之士还有所非议,何况把象征着违背礼法、表明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之中,这怎么能行呢?”隐公不听。

原文(三)

内史note-name:内史16内史:周朝官名,掌书王命等事。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翻译(三)

周朝的内史听到了此事,说:“臧孙达在鲁国一定会后继有#-666aa;吧!君主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加以劝阻。”

原文翻译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鲁桓公二年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并安放在太庙里,这是不#-666ff;于礼的。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纮、,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臧哀伯劝阻说:“做#-666aa;君的,应该发扬美德,阻塞邪恶,以此来作为百官的榜样,还怕有所缺失,所以还要宣扬美德以昭示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成,大车用薄草席做垫子,肉汁不调五味,主食不用精米,这样做是为了表明节俭。礼#-666hh;、礼冠、蔽膝、玉笏、腰带、裙子、裹足、鞋子、横簪、瑱系、帽带、头巾,这些是用来表示等级制度的;玉器的垫子、刀鞘的装饰、束衣的布带、下垂的大带、旌旗的飘带、马鞅,这些是用来表示尊卑等级的;衣上画火、画龙、画黼黻,这些是用来表示贵贱的花纹;用五色来象征天地四方,是为了表明车#-666hh;器械的颜色;用各种各样的鸾铃来点缀车马旗帜,是为了表明各种声音;将日月星辰画于旗上,是为了表明光彩。讲求美德,就应该节俭而有法度,升降而有等级,用文彩和器物来记录它,用明亮的声音来发扬它,以此来为百官树立榜样,百官因此警醒恐惧,不敢轻视纲纪法律。现在您废弃道德而炫耀有违礼法的行为,把#-666aa;家贿赂的器物置于太庙之中,把它明明白白地置于百官面前,如果百官也跟着这样做,您又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为官者走入邪路开始的。为官者丧失道德,是由于自恃被宠信而明目张胆地接受贿赂。郜鼎置于太庙之中,什么样的明目张胆接受贿赂能比这更甚呢?周武王打败商朝,将九鼎迁到洛阳,正义之士还有所非议,何况把象征着违背礼法、表明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之中,这怎么能行呢?”隐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周朝的内史听到了此事,说:“臧孙达在鲁国一定会后继有#-666aa;吧!君主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加以劝阻。”

【原文注释】

〔1〕郜(ɡào):国名,在今山东城武东南。

〔2〕臧哀伯:鲁国大夫。

〔3〕清庙:即太庙。»

〔4〕大路:天子祭祀时用的车。越(kuò)席:蒲草席。»

〔5〕大羹(tài):古代祭祀时用的肉汁。不致:不放调味品。

〔6〕粢(zī)食:此处特指祭祀用的谷物。

〔7〕衮(ɡǔn):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龙的礼#-666hh;。冕:古代帝王及上公所戴的礼帽。黻(fú):古代祭服的蔽膝,用熟皮做成。珽(tǐnɡ):古代帝王所持的玉笏,又称大圭。

〔8〕:即缠腿的布。舄(xì):重木底鞋(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或大臣穿)。

〔9〕衡、(dǎn)、纮(hónɡ)、(yán):古代冠冕上的四种装饰品。

〔10〕藻、率(lǜ):古代放置圭、璋等玉器的垫子。鞞(bǐnɡ)、鞛(běnɡ):刀鞘和刀鞘上近口处的饰物。

〔11〕鞶(pán)、厉:古代衣#-666hh;上的大带。游(yóu):通“旒”,旌旗上的飘带。缨:马鞅。

〔12〕火、龙、黼(fǔ)、黻(fú):古代礼#-666hh;上所绣的花纹图案。

〔13〕钖(yánɡ)、鸾、和、铃:古代车马旌旗上的四种响铃。

〔14〕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有铃铛的旗子。»

〔15〕:这里指鲁桓公。

〔16〕内史:周朝官名,掌书王命等事。»

扩展阅读

【题解】

公元前710年,宋国的太宰华都杀死了宋国大臣孔父嘉,占有了他的妻子,之后又杀害宋殇公,立宋殇公的儿子公子冯做了国君。这年三月,齐、鲁、郑、陈四国承认了华都的新政权。华都为拉拢四国,就向四国行贿。其中,鲁国得到的贿赂是郜鼎。鲁国大臣臧哀伯担心鲁国接受郜鼎不#-666ff;礼,便向鲁桓公劝谏,指出这是“非礼”的行为。

【解读】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鲁桓公“纳鼎”是“非礼”的行为,这样就奠定了此文基调,让读者对作者的观点一目了然。臧哀伯的辞令一正一反,他一则说“昭徳塞违”,连用七个排比,告诉桓公应当发扬“俭、度、数、文、物、声、明”等美德,可谓气势不凡;一则说“灭德立违”,连用三个反问,说明“纳鼎”的坏处,言语犀利,直刺要害。

下一篇:季梁谏追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