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选》 » 书下 > 刘子骏

《文选》刘子骏

刘歆(约前53—23),字子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向之子。他少年时代即博通《诗经》《尚书》,并善于撰文,被汉成帝召为黄门郎。其后,受诏命与其父刘向领校秘书,讲解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职为中垒校尉。汉哀帝即位,因大司马王莽的推荐,经累次升迁为奉车光禄大夫,并继续完成其父的事业。王莽篡位后,刘歆为国师,多从事政事活动。刘歆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学者,以编撰《七略》《三统历篇》及推崇古文经学著称于世,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移书让太常博士一首 并序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明显占据了上风,今文《尚书》与齐、鲁、韩三家《诗》被立为学官,得到官方的支持,而古文《尚书》《毛诗》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同样,在西汉时期,《春秋》三传中,《穀梁传》广泛流行,《公羊传》次之,而《左传》却鲜为人知。到了西汉后期,由于政界要人王莽爱好古文经学,也由于古文经学有注重训诂、考订制度名物的优势,因而古文经学派的声势有所壮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歆写出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古文经学派与今文经学派的宣战书。此后,经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著名学者的相继努力,在东汉后期,古文经学终于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议,诸儒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原文与解释 »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道之难全也如此。是故孔子忧道不行,历国应聘,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乃得其所;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记帝王之道。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阵,孔氏之道抑,而孙、吴之术兴。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惟有《易》卜,未有他书。至于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然公卿大臣绛、灌之属咸介胄武夫,莫以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晁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朝之儒,唯贾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出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泰誓》后得,博士集而赞之,故诏书曰:“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时汉兴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以远矣。原文与解释 »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孝成皇帝愍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得此三事,以考学官所传经,或脱简,或脱编。博问人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胶东庸生之遗学与此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识者之所叹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疾妒,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以《尚书》为不备,谓左氏不传《春秋》,岂不哀哉!原文与解释 »

今圣上德通神明,继统扬业,亦愍此文教错乱,学士若兹,虽深照其情,犹依违谦让,乐与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旨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绝之,欲以杜塞余道,绝灭微学。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于士君子也。且此数家之事,皆先帝所亲论,今上所考视,其为古文旧书,皆有征验,内外相应,岂苟而已哉!原文与解释 »

夫礼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犹愈于野乎?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帝犹复广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宁过而立之。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志其大者,不贤者志其小者。”今此数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义,岂可偏绝哉!若必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君子不取也。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