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选》 » 序上 > 孔安国

《文选》孔安国

孔安国,生卒年不详,字子国,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西汉经学家。孔子十一世孙。曾向申公学《诗》。武帝时任谏大夫、博士,官至临淮太守。武帝末年,鲁恭王扩建宫室,拆毁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得到一部《尚书》,因用古文书写,世称古文《尚书》,比由伏生传授、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时人不识古文,安国以今文读之,对古文《尚书》加以整理,献给朝廷。据说安国还曾奉诏为古文《尚书》作传。从孔壁中得到的除古文《尚书》外,尚有古文《礼记》《论语》《孝经》,据说安国还曾著《古文孝经传》和《论语训解》。《史记》称其“蚤(早)卒”。

尚书序一首

这篇序对《尚书》的价值、孔子整理古籍的做法、今古文《尚书》的来历及如何为《尚书》作传等情况做了说明。《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最早只叫《书》,汉人因其为“上古之书”,改称《尚书》,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又称《书经》。书分虞、夏、商、周四部分,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等,不仅保存了商及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也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尚书》大约在先秦时代即已有定本,但究竟成于何时,由何人编定,已难确考。《尚书》经秦火后,到汉代形成了两种版本,一种是今文本,一种是古文本。西晋永嘉之乱后,今、古文《尚书》相继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孔安国的《孔传古文尚书》,除一篇孔安国的自序外,共分四十六卷,五十八篇。经后代学者长期考证,其中有三十三篇为伏生的今文《尚书》(将原二十八篇分成了三十三篇),而其余二十五篇全为伪造。因此,所谓的《孔传古文尚书》实为伪书,所谓的孔氏《尚书序》也实为伪作。不过,伪古文《尚书》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伪《孔传》在解经方面有其独到贡献,伪孔氏《尚书序》对我们阅读和理解《尚书》也不无帮助,不宜因其为伪作而不予重视。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原文与解释 »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原文与解释 »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余错乱摩灭,不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原文与解释 »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于将来。《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世。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原文与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