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666 » 《文选》 » 史论下 » 范蔚宗 > 《易》称“遁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

《易》称“遁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而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絜。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介性所至而已。故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适使矫易去就,则不能相为矣。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也。原文解释

【原文】

《易》称“遁之时义大矣哉note-name:遁之时义大矣哉1遁之时义大矣哉:语出《周易·遁·彖》。”,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note-name:“不事”二句2“不事”二句:语出《周易·蛊》。。是以尧称则天note-name:尧称则天3尧称则天:《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谓尧治理天下,拟则于宏大无比的天。,而不屈颍阳note-name:颍阳4颍阳:颍水之阳。此指许由。传说上古#guoxue666-com;士许由隐于箕山,尧召为九州长,许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之高;note-name:武5武:周武王。尽美:《论语·八佾》:“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之“武”本指《武舞》。这里借其语谓武王之政尽美。尽美矣,终全孤竹note-name:孤竹6孤竹:指伯夷、叔齐。二#-666aa;为商孤竹君之子,曾谏阻周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山中。之絜。自兹以降,风流note-name:风流7风流:风气。弥繁。长往之轨note-name:长往之轨8长往之轨:指遁世之道。未殊,而感致之数note-name:感致之数9感致之数:指遁世的目的和方式。匪一。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note-name:垢俗10垢俗:以时俗为污秽。概:节概。以动其概,或疵物note-name:疵物11疵物:非议世俗之事物。激:发,体现。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note-name:憔悴12憔悴:困苦貌。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介性note-name:介性13介性:《后汉书》作“性#-666dd;”,义长。性分,天性。所至而已。故蒙耻之note-name:宾14宾:士。屡黜不去note-name:屡黜不去15屡黜不去:《列女传·柳下惠妻》载,柳下惠死,其妻在诔文中说:“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弊兮。”黜,贬斥。其国;蹈海note-name:蹈海16蹈海:投身入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鲁仲连对新垣衍说,若秦称帝,“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之节,千乘莫移其情note-name:千乘莫移其情17千乘莫移其情:鲁仲连为赵国退秦#-666kk;,赵平原君欲封赏鲁仲连,鲁仲连终身不复见平原君;后来鲁仲连又助田单攻下聊城,田单欲赐爵给鲁仲连,鲁仲连逃隐于海上。事并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note-name:适18适:如果。矫易:矫正改变。去就:犹言行止,指#-666aa;之所尚。使矫易去就,则不能相为矣。note-name:彼19彼:指柳下惠、鲁仲连之类。硁硁(kēng):本为磬声,以状坚劲貌。《论语·宪问》:“鄙哉,硁硁乎!”虽硁硁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note-name:蝉蜕20蝉蜕:喻解脱。嚣埃:喧闹多尘埃,喻世俗利禄的纠缠。嚣埃之中,自致寰区note-name:寰区21寰区:犹寰宇。此指名利之地。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note-name:荀卿22荀卿:荀子。有言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也note-name:“志意”二句23“志意”二句:语出《荀子·修身》。修,美好。骄,蔑视。

阅读辅助提示:原文中出现的注释图标ICO为对应字词的注释内容,可以点击直接查看注释信息。

【翻译】

《周易》说“适时而隐意义无比大”,又说“不听命于王侯,行迹自然#guoxue666-com;尚”。所以尧有拟则于天之称,却不勉强许由损伤其高洁;武王的政治十#-666dd;完美,最终成全伯夷、叔齐的气节。自从他们以后,遁隐的风气日益盛行。遁世的大道没有什么不同,目的和方式却各有特色。有的隐居以求顺应心意,有的回避政治保全真趣,有的恬淡自处防止躁进,有的逃离危难以求平安,有的鄙视尘俗显示节概,有的非议世事体现清高。不过看他们甘心躬耕于田亩之中,困苦于江海之上,难道只是为了与鱼鸟相亲和沉醉于山林草泽吗?也只是性#-666dd;如此罢了。所以蒙受耻辱的贤士,屡遭贬斥也不离开国土;甘愿投海全节的高士,高官厚爵不能改变其情操。如果想要他们改变好恶取向,那就不可能做到了。他们虽然行事坚劲好似沽名钓誉之徒,但能从利禄的纠缠中解脱出来,把自我置于名利场之外,与那些掩饰自己的聪明奸巧而追逐浮利的#-666aa;截然不同啊!荀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思想美好就能蔑视富贵,看重道义就能看轻王公”啊。

原文翻译

《易》称“遁之时义大矣哉”,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而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絜。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介性所至而已。故蒙耻之宾,屡黜不去其国;蹈海之节,千乘莫移其情。适使矫易去就,则不能相为矣。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荀卿有言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也。

《周易》说“适时而隐意义无比大”,又说“不听命于王侯,行迹自然#guoxue666-com;尚”。所以尧有拟则于天之称,却不勉强许由损伤其高洁;武王的政治十#-666dd;完美,最终成全伯夷、叔齐的气节。自从他们以后,遁隐的风气日益盛行。遁世的大道没有什么不同,目的和方式却各有特色。有的隐居以求顺应心意,有的回避政治保全真趣,有的恬淡自处防止躁进,有的逃离危难以求平安,有的鄙视尘俗显示节概,有的非议世事体现清高。不过看他们甘心躬耕于田亩之中,困苦于江海之上,难道只是为了与鱼鸟相亲和沉醉于山林草泽吗?也只是性#-666dd;如此罢了。所以蒙受耻辱的贤士,屡遭贬斥也不离开国土;甘愿投海全节的高士,高官厚爵不能改变其情操。如果想要他们改变好恶取向,那就不可能做到了。他们虽然行事坚劲好似沽名钓誉之徒,但能从利禄的纠缠中解脱出来,把自我置于名利场之外,与那些掩饰自己的聪明奸巧而追逐浮利的#-666aa;截然不同啊!荀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思想美好就能蔑视富贵,看重道义就能看轻王公”啊。

【原文注释】

〔1〕遁之时义大矣哉:语出《周易·遁·彖》。

〔2〕“不事”二句:语出《周易·蛊》。

〔3〕尧称则天:《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谓尧治理天下,拟则于宏大无比的天。

〔4〕颍阳:颍水之阳。此指许由。传说上古#guoxue666-com;士许由隐于箕山,尧召为九州长,许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5〕:周武王。尽美:《论语·八佾》:“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之“武”本指《武舞》。这里借其语谓武王之政尽美。

〔6〕孤竹:指伯夷、叔齐。二#-666aa;为商孤竹君之子,曾谏阻周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逃至首阳山,采薇而食,饿死山中。»

〔7〕风流:风气。»

〔8〕长往之轨:指遁世之道。

〔9〕感致之数:指遁世的目的和方式。

〔10〕垢俗:以时俗为污秽。概:节概。

〔11〕疵物:非议世俗之事物。激:发,体现。

〔12〕憔悴:困苦貌。»

〔13〕介性:《后汉书》作“性#-666dd;”,义长。性分,天性。

〔14〕:士。

〔15〕屡黜不去:《列女传·柳下惠妻》载,柳下惠死,其妻在诔文中说:“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弊兮。”黜,贬斥。

〔16〕蹈海:投身入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鲁仲连对新垣衍说,若秦称帝,“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17〕千乘莫移其情:鲁仲连为赵国退秦#-666kk;,赵平原君欲封赏鲁仲连,鲁仲连终身不复见平原君;后来鲁仲连又助田单攻下聊城,田单欲赐爵给鲁仲连,鲁仲连逃隐于海上。事并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18〕:如果。矫易:矫正改变。去就:犹言行止,指#-666aa;之所尚。

〔19〕:指柳下惠、鲁仲连之类。硁硁(kēng):本为磬声,以状坚劲貌。《论语·宪问》:“鄙哉,硁硁乎!”

〔20〕蝉蜕:喻解脱。嚣埃:喧闹多尘埃,喻世俗利禄的纠缠。»

〔21〕寰区:犹寰宇。此指名利之地。

〔22〕荀卿:荀子。

〔23〕“志意”二句:语出《荀子·修身》。修,美好。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