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非十二子篇 第六
《非十二子篇》是荀子对当时流行学术流派的评论。这十二子的著作很多没有传世,后世学者常常由此篇而了解十二子的学问,所以这是很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篇章。但其实荀子写《非十二子篇》不是为了让后人研究十二子的学问。荀子的本意是说,十二子的学问都不足以说到圣王之学,不足以说明人文世界形成之道,所以撰文反对。荀子反对它嚣、魏牟的恣性情主张,反对陈仲、史鳅的忍性情主张,认为他们只知个人,而不知社会人文的价值。荀子反对墨翟、宋钘的注重功用,太过俭约,轻视差等的主张,认为他们只知社会平等,而不知道国家制度的建立不只有平等,也有差等的。荀子反对慎到、田骈顺从时势的主张,认为他们只知道顺应时势,而不知道为政不只是顺应时势的事情。荀子反对惠施、邓析,因为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是互不相干的。荀子也反对子思、孟轲,认为他们的闻见博杂而没有统一性,只是根据旧传统做学说,而未能够根据不同种类而加以解说。真能说圣王之道的人,但不得势的,是孔子和子弓。得势的,是舜和禹。所以做圣王,在上位要学舜、禹,不在上位要学孔子、子弓。可见荀子的《非十二子篇》是说关于政治的学术。政治上如实行圣王之道,学术自然会行上正轨。如果圣王之道不能实行,就要先纠正学术,令人明白圣王之道的学问。这才是《非十二子篇》的主旨。
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也。原文与解释 »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钘也。原文与解释 »
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原文与解释 »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原文与解释 »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六说者立息,十二子者迁化,则圣人之得势者,舜、禹是也。原文与解释 »
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原文与解释 »